地图艺术设计重点知识整理.docx
10页第一章第一章 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地图整饰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地图整饰1.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1)地图信息包括两种:①直接信息:符号含义、数字、文字、色彩等,均可用图例说明②间接信息:分布状况、空间结构、各要素关系、综合概念等需要通过分析成因、发展过程及趋势,甚至要进行统计、量算来获得 (2)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 图解语言 视觉语言即:地理信息(制图对象)通过制图者的认识,形成概念,再通过地图符号(地图语言)变成地图,又通过地图符号(地图语言)传递给用图者,使用图者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概念 从地图信息传输的基本过程可知:(1)地图是通过图形符号作为传输信息的工具(信息负载体) (2)地图是制图人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以符号图形表现出来,通过读者视觉器官的接受,感知、理解并解译…… (3)地图是经过简化和概括了的以符号图形反映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可以称为“图形——数学模型” 即以有限的图形图像来最好地逼近真实世界 (4)信息传输是否有效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制图者和用图者都要懂得一种共同的视觉图形语言传输效果好坏取决于符号设计及其组合的质量总而言之,地图的信息传输是依靠图形视觉形式进行的。
二、地图的视觉语言地图语言:地图符号、地图注记、地图色彩2、地图语言的功能:““写写””制图者从自己的认识中选择制图信息,并分类分级、简化、符号化,完成地图制作过程 ““读读””读图者识别符号,译出含义,在他们自己的认识领域里构成客观环境的图象概念( “心象地图” ) 3、地图语言的特点:图形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一目了然地图语言可以表达制图对象的以下特征:(1)空间特征;(2)时间特征;(3)属性特征;(4)动态特征;(5)多尺度特征4、视觉语言如何表达制图对象? 通过对制图对象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制图者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空间认知,然后把一切能转换为视觉属性概念的事物都预先转换成心理视觉意象(心象地图) ,并力图使之具象化(符号化) ,从而得到用视觉语言表达的地图,给读图者的识图、用图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性 5、地图视觉语言描述制图对象的三种情况: (1)第一类对象是具象的物体,即有明确实在的物质形象的对象,只要对它加以概括,体现形象主要特征,就可以生动而直观地表现在地图上这些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保持着一定的相似关系 (2)另一类对象虽然其每个个体都是具象的、有形的,但作为地图描述对象的总体,在宏观上没有具体形象,或者是视觉所无法达到的。
(3)第三类完全是非具象的,是不具有视觉属性的制图对象对这类事物则采用间接的方法,利用人们认识事物的理性知识,或利用各感觉通道之间的联系和意象转换功能,以联想和象征手法,建立起视觉的符号形象三、地图的视觉感受地图视觉感受的过程:察觉、辨别、识别、解译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地图具有以下特点:1、地图是一种图像产品,地图信息的载负和传输都依赖于视觉形象;2、地图的图像不是各个孤立符号的罗列,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组织结构,形成系统,才能深刻地表现制图对象;3、一切可以转换为视觉属性的空间事物,都可以成为地图表现的对象;4、地图有规则的符号形象及有规则的结构方式与视知觉功能相适应就能提供更好的感受效果1-2 地图的美学特征 一、地图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体A、实用价值是地图产生和存在的前提;B、地图作为图形产品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又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C、地图是集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地图美的客观标准:1、地图的合规律性——科学性2、地图的合目的性——实用性3、地图的“美”——艺术性 4、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去塑造地图形象,实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这是地图制作者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构成地图的视觉要素与地图的美学功能 1、地图符号的美学功能 (1)符号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的“二重性格” ①人们对地图符号的“认识态度” ;②人们对地图符号的“情感态度” ;(2)符号的“意向性” 指符号形式的自我表现 2、色彩的美学功能 色彩既是人们辨别、认识世界的主要依据,还能够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引起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 三、地图整体的形式美 形式美——指地图形式的自然属性(包括线条、形状、色彩等)及其在合乎规律的联系中所显示的审美特征 形式美分为外形式和内形式;外形式又分为表层缀饰的形式、外部直接表现形式1、地图表层缀饰形式 所谓“表层缀饰形式”是指外在而又外在的,附着于外形式,主要对内容和形式起点缀作用的 (非必然的、可有可无) 地图的表层缀饰是非必然的,它与地图内容没有本质联系2、地图外部直接表现形式 是指与表现地图内容的必然的外部形式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要的,是地图内容赖以表达的必然形式地图上每一个符号以及每一块颜色都带有美的因素,由它们组合起来的整体自然也包含着美学的特征 3、地图内部的结构形式 指地图符号的内部联系和构成方式 (1)客观世界在自然和人类的的作用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结构规律; (2)人的心理结构是长期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它与客观世界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
四、地图的科学美 科学 + 美学 = 科学美学(1)自然界不仅有满足我们耳目声色的“感性美” ,而且有包含在统一性和秩序性的 “理性美” ; (2) 人们欣赏科学、技术时也会产生美感——理性、深奥的、表现内在规律以及和谐的美 “地图美”的两个层次:地图外在感性形式所表现的美,即人们通常说的地图的艺术性所表现的美,可以称为“艺术美” 通过图形、符号、色彩及其构图规律等外在形象所体现的,具有生动具体的、广泛的可理解性,容易为人们所感受并产生愉悦的审美价值地图内在结构的理性美,即“科学美” 结 论:1、任何地图都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审美价值;(实用第一)2、地图形式美受内容的支配,但反过来又影响内容的表现,具有相对独立性;3、地图的实用价值只有在充分体现美学价值时,才能充分实现;4、重视地图的审美价值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充分重视制图工作者审美水准的提高 1-3 地图整饰的任务和性质 一、地图整饰的任务 地图整饰——研究地图图像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运用视觉感受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设计和绘制地图内容的最佳表现形式,实现地图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地图整饰的性质 地图整饰是把正确表示制图对象和如何把制图对象表示的美观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符合目的、实用,又符合美观的要求。
三、地图整饰研究的内容色彩设计、立体设计、图型设计、符号设计、图外整饰、形态构成及其形态美法则、图上要素的组织以及图像视觉的心理基础等等四、地图整饰在地图生产中的地位 地图整饰贯穿于地图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从地图内容的组合、图型的确定、表示方法的确定、符号设计描绘到图面整饰乃至装桢设计在地图生产过程中,地图整饰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1、地图的形式必须为具体的地图内容服务,与地图的目的、用途相适应;2、力求使地图具有最好的表现力和感受效果;3、在保证地图内容表现力的前提下,提高地图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4、因图制宜,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和制图经济、技术条件确定不同的整饰方案第二章第二章 色彩基础色彩基础一、色彩感觉正确感知的三个条件: 1、要有“光”2、物体的光学特性3、健全的视觉机能即:健康的眼睛和大脑 以上三个条件是色彩正确感知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二、色彩的分类 1、无彩色系,也叫消色色调,即:黑、白、灰(由黑与白调合形成的) 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明度特性,而没有色相和饱和度特性 2、有彩色系,也叫彩色色调,即: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 任何一个有彩色都具有明度、色相、饱和度三个方面的性质,即、任何彩色都有它特定的明度、色相和饱和度。
三、色彩三要素 1、色相(hue,简写为 H)2、明度(value,简写为 V)3、饱和度(chroma 或 saturation,简写为 C 或 S )4、色彩三要素的关系 (1)任何色彩在饱和度最高时都有特定的明度,明度变了饱和度就会下降;(2)高饱和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会提高或降低该色相的明度,加与之不同明度的灰色,会降低该色相的饱和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拢;(3)高饱和度的色相与同明度的灰色混合,可构成同色相同明度不同饱和度的序列2-2 色彩的混合 色彩的混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或颜料构成一种新的颜色分为:加色法混合和减色法混合三、色料的调合几种色料混合后成为另一种新的颜色称为调色 四、加色法与减色法的比较1、本质 2、原色 3、间色 4、补色 5、混合特性 6、混合方式2-3 色彩的美学原理 一、色彩的心理,色彩具有强大的心理作用1、色彩的视觉心理感受(1)色彩的冷暖感(2)色彩的轻重感(3)色彩的软硬感 (4)色彩的空间感(5)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2、色彩的情感表现 3、色彩的象征性 4、色彩的喜好二、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传达要素1、主色调,在平面设计中,面积最大的色彩为画面的主色相。
主色调是色彩作品的生命,掌握整个画面的色彩气氛主色调的确定受内容主题、表达意境和欣赏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辅色,辅色面积较小,起强调或缓冲调和的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辅色是画面空间中动感和活力的来源,还可以使主色相在整个画面中得到连贯,一般为醒目突出的色彩3、背景色,背景色彩的设计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画面空间感的重要手段第三章 地图色彩3-1 地图上色彩运用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地图上使用色彩基于两个原因:1. 地图载负量的大量增加,使运用色彩这种视觉因素来表现复杂的内容要素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 作为视觉感受对象的地图,本身也应该适应人的视觉对色彩的客观要求一、地图上色彩的作用:1、色彩的运用简化了图形符号系统 2、色彩的运用提高了地图内容的科学性3、色彩的运用对改善地图语言的视觉效果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色彩的运用也提高了地图的艺术水平二、地图色彩运用的特点1、以均匀色层为主 (除地貌晕渲使用连续色调外)原因:A.每个区域视为均匀(质或量)特征指标区(质量区、密度区、数量等级区) ;B.简化制印工艺,便于绘制和印刷;C.同时也是为内容重迭组合的需要2、色彩运用的系统性。
3、地图色彩的限制性(制约性、局限性)4、地图色彩意义的明确性三、地图色彩设计的一般要求1、色彩运用与地图内容和用途相适应 2、充分利用色彩的感觉与象征性(1)颜色的相似(2)颜色的象征(3)运用色彩感情增加地图的感染力 3、层次清楚、和谐美观形成特色 4、要考虑印刷条件和成本(用色要“少而精 ” !)地图上设色的数量按内容需要而定,地图复杂,色数可达到 10 个,甚至 10 个以上,一般地图用色在 10个色以内都可以解决问题3-2 地图的面积色彩一、地图底色的作用 1、表示面状要素的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2、底色使图面线划分离成两种不同的视觉形态;3、代替面状符号,大大净化图面,减少了线划载负量二、底色分类与设计要点1、质别底色 即:以不同的颜色区别表示各区域不同类型和质量差别设计要点:(1)反映区域性质特征,以色相变化为主;(2)当质别底色反映主题内容时,宜用质量强对比;(3)用色尽量有象征性和相似性;(4)设色符合分类的系统性; (5)可用代码作补充; (6)色域的重迭 2、色级底色(级别底色)以一组呈规律变化的底色(渐变色阶)表示区域数量(或等级)特征 设计要点:(1)色阶以明度变化为主(2)单色系列和多色系列A、底色设计采用同一色相的明度或饱和度渐变的颜色B、底色设计使用在不同色相间渐变的颜色,一般是在同类色或邻近色之间逐渐过渡。
3、区域底色(范围底色)对于间断呈面状分布的地物,为了表示其分布范围,可使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在其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的设色方式,但色彩并不表示任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设计要点(1)可以不需要图例说明(2)不同区域的底色既保持适当的对比度,又不使某个区域特别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