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民族悲歌品诗意形象.docx
2页比照阅读,品诗意民族形象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微课堂我是主讲老师严敏霞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进两位作家一一艾青和穆旦他们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 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1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蒙,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 《赞美》写于1941年12月,是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 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 衫褴褛,血污满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 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 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 爱2 .诗歌自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 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 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瘠的土 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 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 压抑。
3 .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 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 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从古代 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 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 执著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清楚 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 力量4 .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切拥抱你, 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 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 一样,说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 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 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 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陶,拥抱里 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这个民族已经起来。
5 .这两首诗中哪句诗描绘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土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可见,一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和 践踏的中华民族这两首诗中各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希望?艾青写道“那来自林间的无 比温柔的黎明”;穆旦写道“因为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可见诗人多么向往 光明、美好的未来这两首诗对抗的具体表现在哪里?艾青中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的河流,穆旦写道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可见,中华民族的对抗精神, 中国人民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从没停止过这两首诗中表达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百年欺凌 却永不气馁、坚持对抗、充满希望的的民族今天,两首诗又回到了那奔腾喧嚣的时代,那是一个苦难与贫穷并生、耻辱与 抗争共存的时代,那里有热血沸腾,意气风发的抗日青年,奋起对抗的村夫野老,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正在崛起,她的站起顶天立地,锐不 可当!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我爱这土地》的形式来试一试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