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doc
110页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七卷) 》第一部分 1.中文版序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中国文学之中!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在讨论我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几个论点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从《诗经》到鲁迅,中国文学传统无疑属于世界文学,是世界文化遗产坚实的组成部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中国人)却不了解这一点但以貌似客观、积极的方式来谈论 1949 年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却是无益的,这也与观察者缺乏应有的距离有关评论一位唐代的作家比评论一位 2007 年的女作家显然要容易得多此外,相对于一个拥有三千年历史的、高度发达而又自成一体的文学传统,当代文学在五十年间的发展又是怎样?它依然在语言上、精神上以及形式上寻求着自我发展的道路这不仅仅在中国如此,在德国也不例外当今有哪位德国作家敢跟歌德相提并论?又有哪一位眼下的中国作家敢跟苏东坡叫板?我们应当做到公正在过去鼎盛时期的中国也有几十年是没有(伟大的) 文学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期待每一个时代都产生屈原或李白这样的文学家吗?一些文学家的产生是人类的机遇一个杜甫只可能并且只可以在我们中间驻足一次,他不可能也不会成为大众商品1967 年我在大学学习神学时,首先通过庞德(EzraPound ,1885—1972)的译文发现了李白,因此,中国的抒情诗便成了我的最爱。
这种最爱不仅仅局限于悠久的中国文学史,而且超越了中国文化的界限早在第一批德国诗人开始创作前的两千年,中国诗人就已经开始写作了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德国才有诗人可以真正同中国诗人抗衡我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三卷(诗歌、戏曲、20 世纪中国文学) 以及散文卷中的将近半部都是由我亲自执笔的事实上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能独自一人完成这么多卷书稿其间又有其他的事情发生,个中缘由我在此不便细说对我来说写作有时并不困难,特别是诗歌史这一卷更是如此我很庆幸可以在此回忆一下往事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有幸在波鸿鲁尔大学师从霍福民(AlfredHoffmann,1911—1997)教授,他于 40 年代在北平和南京跟随中国的先生们学习过解诗的方法胡适也属于他当时的先生和朋友之列!几乎在每节课中霍教授都向我们少数的几个学生讲解分析古典(唐) 诗的“三步法”(破、转、结)霍教授解唐诗的视角使我铭记在心,一直到今天我还在用这些方法他所拥有的这门艺术似乎在汉学界(在中国也不例外 )几近失传,而正是在这一艺术的基础之上,王国维提出了中国抒情诗的两种意境之说,而刘若愚又在此之上扩展为三种境界的理论正是借助于这三种境界的理论,我在书中描述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因此我的中国诗歌史并非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对中国思想的深度和历史之探求!我前面提到的其他两部半著作也可作如是观!我所写的每一卷作品都有一根一以贯之的红线,这点我在每一部的前言中都提到了,在此恕不赘言!德国汉学界在中国文学史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
从 1902 年以来,德国汉学家一再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不少汉学家也将哲学和历史纳入其中因此,作为作者和主编,我只是这无数汉学家中的一位,绝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之后的来者不再会想写一部整个的中国文学史了,而只是断代史,以及具有典范作用的有关古代,或中世纪,或近代的文学史我和我的前辈们在文学史书写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方法和选择我们不是简单地报道,而是分析,并且提出三个带 W 的问题:什么(was),为什么(warum)以及怎么会这样(wie)?举例来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它会以现在的形态存在,以及如何在中国文学史内外区分类似的其他对象?在放弃了福音神学之后,我接受了古典汉学的训练,也就是说我成为了一位语文学家,尽管我能读现代汉语,但既不能说,也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1974 年 11 月我快 30 岁的时候,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给我提供了一个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现代汉语的机会在北京的一年里,我认识了鲁迅和其他中国现代作家的价值一年之后,我于 1975 年到了日本,在那里更加勤奋地阅读了大量译成日文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今天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首往事:1967 年我是从李白开始慢慢接触中国文学的,1974 年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意外的深度,这两个年份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二者都与语言和文学有关,其核心当然是中国了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命运!顾彬2008 年 8 月第一部分 2.原书结构目录前言 1第一章现代前夜的中国文学一导论:语言和国家形成 3二从传统到现代:世纪之交的文学 10第二章民国时期(19121949)文学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1915—1927)21(一) “五四”运动(1915 —1925)22(二) 救赎的文学:鲁迅(1881—1936)和《呐喊》30(三) 自我救赎的文学:郭沫若 (1892—1978)和《女神》42(四) 文学和自怜的激情:郁达夫 (1896—1945)51 (五) 新文学:先驱者和体裁 ,组织和形式 6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1937)101(一) 小说家 105(二) 海派作家 148(三) 现代主义诗歌 153(四) 散文 162(五) 戏剧 172三文学的激进化(1937— 1949)178(一) 战争,城市和后方 179(二) 延安: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文学实践 185(三) 文人文学 201第三章 1949 年后的中国文学:国家、个人和地域引言 233一从边缘看中国文学:台湾、香港和澳门 235二从中心看中国文学 252三文学的组织形式 257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261(一) 文学的军事化 263(二) 人道主义的文学(1979—1989)305五展望:20 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商业化 345参考文献目录 370译后记 420第一部分 3.前言(1)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像 20 世纪中国文学那样,如此详尽地得到记录,如此一再地被翻译,如此深入地被文学研究者所挖掘,可谈到其文学价值,也没有哪个时代像它那样多地招争议。
从 1912 年民国成立开始,中国作为一个正式成员积极地参与到了世界共同体和世界历史之中,因为中国从世界帝国(天下) 转变成了民族国家(国家)自此以后她在政治、经济乃至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上都在国际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文学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是这一转化的基本见证,不管是说它参与了促成中国的变迁,还是说给出了关于这个变迁的讯息这一事实到现在导致了一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入得不成比例的探究:其他所有时代不论是怎样璀璨,都只能远远居于其后在此期间的西方出版物——不管是翻译还是研究文章——甚至在单行本中,不光那些二流作家触手可及,就是三流作家的代表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反之,那些毫无疑问应归入世界文学之列的古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西方常常是除了大学毕业论文外就压根无人问津过往的一切均已逝去,对许多人来说接近中国的丰富传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可想而知,许多因为政治和时代因素主要是在 1979 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才被译介到西方来的 20 世纪中国作家也终将要或已经迈入被遗忘之途图书市场和文化产业通常不会对哪个作家保持超过十年以上的记忆就在现在,最近 25 年里的许多作品就已经只有专业读者知悉了。
属于其列的自然也包括高行健(1940 年生) 的作品,他仅仅因 200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才得以在短时间内重返公众视野同中国大陆其他领域一样,权威的失落也波及到了文学研究有一种自 90 年代时髦起来的做法现在更演变成了普遍行为,即压低那些国内乃至国际上公认的现代中国文学代表作家,同时抬高那些过去看来不太重要或干脆属于通俗文学的人物,从现代中国文学之父鲁迅(1881—1936) 到当代武侠小说代表作家金庸(1924 年生)的范式转换在这里具有典型意味要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 ,理所当然地需要距离,这个距离目前还不够充分而对一个可能的评价问题而言,下一个难题则是常常欠缺对中国以外的现当代文学的了解譬如谁要是关注德语当代文学的话,就会出乎其意料地发现,它比起华文文学来并不见得好多少,当然也不是糟糕许多如果不想把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写得枯燥乏味,如果不想毫无评论地罗列事实,就一定得和评价沾点边不过,我在以下行文中给出的评价都是个人的主观见解,并不图普遍有效,尤其不奢望经久不灭每个人都有权利作出不同判断,特别那些被涉及到但没有得到显赫位置的作家,如果他们还在世,并不需要对我的选择程序私底下感到不满,而只需要把这种遴选看成是为了写成一部文学史所必备的前提。
我的偏好与拒绝都仅代表我个人,如果它们更像是偏见而非判断的话,肯定也要归咎于中国在 20 世纪所处的那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今天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汉语区域如新加坡或北美的华人圈,全都有它们的华文文学,人们不可能同时地,在同样程度上和不分时代地去欣赏它们某些必要的删减也属于文学研究者的批评工具我本人的评价主要依据语言驾驭力、形式塑造力和个体性精神的穿透力这三种习惯性标准在这方面我的榜样始终是鲁迅,他在我眼中是 20 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中国作家除了他的重磅作品之外也有其他的零散之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这对我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对一个综合评价来说起决定意义的是全部创作的整齐性问题对于 20 世纪中国文学,这样的论断总是能成立的,即不能根据某个作家的单部成功之作就对其整个创作下结论就算某个中国作家真能有那样长一个创作期,标准在几十年中也会变得面目全非呈现于此处的文学史要追溯到我从 90 年代中期到 2002 年初在波恩大学于不同场合所作的讲演课,听众在多数时候是少之又少我的努力是,尽量做到不要重复自己,那就是说:所有我迄今为止关于 20 世纪中国文学写的论文,除了某些受时代局限的评判不算,都继续保持其有效性。
我在行文中不能也不该总是提到它们然而,如果它们还是时不时地被引用到的话,也请尊敬的读者见谅,因为自我引用乃是迫不得已从 1977 年到 1985 年我在柏林自由大学、从 1985 年到 1995 年在波恩大学的东方语言学院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其间某些翻译和研究已经完成,它们一直还没有失却其有效性同时,这也和那种状况相关,即 1989 年后,许多人将我的研究对象——在 80 年代可是一个热门话题——将我,连同我全然以批判为己任的热情(几乎是) 独自地遗留在那里我本该寄望于其他人的研究之处 ,就只能如此遗憾地以引述形式取自我本人的出版物这样我就得在文本中从内容上重复自己,而且没有什么比将自己说过的话再写一遍更让我难受了在中国文学明显遭受冷落的不利情形下,这些演讲录的撰写伴随了相应的怀疑甚至绝望,也是事属必然如果不是同陈思和(上海;1954 年生) 、翟永明 (成都;1955 年生)、欧阳江河(北京;1956 年生)、王家新(北京;1957 年生)和肖鹰(清华大学 ;1962 年生)这些作家学者们持续的交谈,我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写作计划除了对问题的深入看法之外,我还要感谢他们一贯的鼓励。
否则我已经屈服于既在我们国内也在中国唱响的悲观论调,他们均声称,现当代中国根本没有(好的)文学可言这些谈话常常是在我由设在波恩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DAAD)资助在中国的多次客座访问期间进行的对此谨向该中心致以应有的谢意第一部分 4.前言(2)为方便计,我保留了通行的分期法就像其他文学研究者那样,我把 20 世纪中国文学分成近代(1842—1911)、现代(1912—1949) 和当代(1949 年后)文学当然,这样一个区分背后,是一个主要以中国大陆的社会发展为参照的阐释模式尽管也有其他种种划分,但它们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公认对我的写作而言,那些迄今为止出版的系统性文学史当然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尽管我对它们经常采取批判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自 90 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