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课 童 趣.doc
9页第三课 童 趣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猜调》 这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对歌曲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小乖乖”开始,引出一连串排比式问句什么长,长上天……”,连珠炮似地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全曲从最高的“ ”音开始,一直到最低音“ ”结束,速度加快,9个小节一气呵成,几乎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答句同样显示出思路的敏捷、语言的准确和丰富的生活知识 歌曲的旋律采用六声徵调式,音域在十一度以内旋律与歌词的配合天衣无缝全曲节奏紧凑,自第3小节起不断将第2小节的旋律变化重复或加花9小节的旋律流利酣畅尾部旋律加装饰音后,更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2.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
《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这是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因此这首钢琴小曲成为欧洲音乐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乐的先例乐曲正以此描绘一个红眼黑面、毛发耸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 3.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具有民歌风味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短笛的吹奏叙说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生活的幸福,富有童趣歌曲为2/4拍、羽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其中第三乐句仅三小节,节奏紧凑,曲调欢快跳跃,并运用了顿音的唱法,形象地模拟了银铃般的清脆笛声,悠扬动听第二乐段共有五个乐句,第一、二乐句采用了切分音和顿音,使得音乐舒展和跳跃,每句句未呼应式的手法表达了孩子的欢乐喜悦的心情第三乐句只有三个乐节,旋律以模进的手法逐渐地把歌曲推向高潮,第四、五两个乐句是前段的第三、四乐句再现,最后的悠扬的笛声结束在“6”的主音上,抒发了对家乡甜美生活的赞美之情 4.歌曲《摇船调》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
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采用4/4拍,五声宫调式,音域在九度以内,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紧接着歌曲又加入了3小节的衬词和1小节重复句,更增强了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 2. .从《猜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3. 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一位小学生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边吹着笛子,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2.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
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 3.讨论歌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分句学唱: (1)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先慢速度学唱曲调: 当曲调唱熟后,再把歌词唱好,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分音符的准确 (2)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学唱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这三个乐句,建议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视唱法学习曲调与歌词然后完整地唱第一乐段的歌曲 (3)第二乐段,建议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学生的识谱负担 5.歌曲处理: (1)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 ”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翁欢快的心情 (2)两个乐段要处理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段要有对比 (3)在教室内准备些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唱,然后在全班展示,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6. 《猜调》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 7.聆听《猜调》 设问:你能否听出歌中问什么?答什么? 8.再听《猜调》 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9.复听《猜调》 10.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 11.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也可以自己编,我们下节课交流 1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⑴.反复记号的一种形式反复记号有许多形式,当乐谱出现重复时,而在最后结尾处略有不同,往往在反复时跳过不同的小节,这就是反复跳跃记号 ⑵.这一音乐知识,在学唱《一支短笛轻轻吹》时结合歌曲学习讲解并实践 ⑶.还可以通过本练习,用色快表示曲调进行的顺序来理解这一知识。
13.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为《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其童趣 2. 节奏问答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节奏问答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 教学过程: 1.形象导入 (1)设问:你们看过木偶戏吗?谁玩过木偶?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木偶的动作、木偶的走路? (当学生自由即兴模仿,教师可轻声地播放《木偶的步态舞》作为背景音乐衬托当有的学生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2)设问: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木偶的形象?(活泼、可爱、滑稽、动作机械…… 教师适时表扬用词恰当的学生,表扬他们观察很细致,总结很得当……) 2.聆听《木偶的步态舞》 (1)揭示课题——标题名称 (2)欣赏第一部分音乐,要求学生在安静听音乐的前提下,可以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做无声的动作及脸部的表情。
(3)再次听第一部分时,学生可离开座位,走合拍的步子,及做身体动作,还应保持安静,能边听边即兴表演,互相不必语言交流教师也同时加入学生的行列有条件的教室,学生最好脱鞋在地板上走动,教师也一样,这样能保证安静,听清音乐) (4)聆听第二部分音乐,要求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 (5)设问: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木偶的怎样形象? 3.完整地聆听《木偶步态舞》 要求学生安静地边听音乐边根据音乐的发展变化即兴地做各人的模拟木偶的动作,把第一、二、三部分的动作有变化地进行表演,看谁做得最好?尤其是“步态”要做得与音乐相吻合 4.小结:音乐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童趣与乐趣 5. 编创活动:节奏问答 ⑴节奏问答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是一种较为自由的一种即兴创作活动,没有太多的制约,原则上长度相同即可,但也不是完全一定要一样的小节数 ⑵节奏问答包含诸多音的要素,如力度、速度,以及疏密度等,而问答相当灵活,可以强对强,也可以强问弱答、弱问强答……。
⑶开始可以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在实践中主要是学生间的相互问答,时间上也较宽松,按课堂情况而定,但不宜做得时间太长,视学生兴趣而定宜每课做些活动,细水长流 6.教学小结 第三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谜语的乐趣 教学过程: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表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学生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表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表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师生评价 8.学生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及G=1,并顺次找到“1 2 3 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学生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表演、伴奏,均由队员自己承担)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