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范文例文.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1824****852
  • 文档编号:310066794
  • 上传时间:2022-06-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先进事迹范文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1 九月十日老师节,南开高校举办《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叶嘉莹先生是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我衔命陪伴王念宁副会长专程赴南开致贺,有幸在南开礼堂倾听九十六岁高龄的迦陵先生与白岩松共话诗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鬓发皤然,声如洪钟,风华绝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个词体美学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将此种美感定义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实行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状态的一种美”词体美学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敬畏、节制、内敛、隐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种承受”,是“在承受的压抑之中自己的坚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志向、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是我们儒家的传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我在承受压抑之时坚持我的志向、我的持守,坚持而不变更 进而,追问“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为词人追求志向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笔叙说“难言之处”面对压力,词人可以保持缄默,但却选择了用折笔言之——苏轼、辛弃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为他们皆受内心生发的志向情怀、美妙情感所驱使。

      从这个意义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瑶台这样的诗意胜境,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读《迦陵诗词稿》,我发觉叶先生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五种意象: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皆能体现“弱德之美”的意蕴 叶嘉莹先生是在农历六月诞生的,六月又称为荷月,叶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也正因此,荷花在迦陵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叶先生十六岁时初学作诗,就写了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自此,荷花的意象伴随叶先生的诗词人生花开莲现莲落成,莲月新荷是小名”“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柔蚕的意象出现在两首迦陵诗词当中二〇〇〇年,叶先生作《鹧鸪天》一阕:“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二〇〇七年,叶先生用此阕词韵作七言绝句:“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到“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诗词同样的意象,风格一变,由戚婉到豪健,由忧思惆怅到雄心万丈,仿佛杜甫笔下“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迦陵心态可见一斑。

      二〇〇〇年,叶先生读到美国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作《鲸背月色》(The Moon by WhaleLight),说远古时期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受此意象感发,创作一阕《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时隔十七年后,叶先生又受此意象感发,创作绝句:“来日难知更几多,剩将余力付吟哦遥天如有蓝鲸在,好送余音入远波 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出现的意象叶先生年少时即熟读《庄子》,生平所作第一首诗作《秋蝶》,就有“三秋一觉庄生梦”之语鲲鹏的意象在迦陵诗词中多有显现:“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 叶先生少年时从伯父习诗词,始知清代词人陈维崧别名“迦陵”、郭麐别名“频迦”,迦陵与频迦合起来,迦陵频迦就是一种鸟的名字后来叶先生在辅仁高校从顾随先生学诗,选择与“嘉莹”发音相像的“迦陵”作为别名迦陵频迦是佛经中描绘的一种栖息在雪山或极乐净土的人首鸟身的神鸟,向人间传递奇妙声音,又被称为妙音鸟,在梵文中称为Kalavinka。

      迦陵频迦常常作为乐舞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讲经说法盛会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多幅唐代壁画上,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柱头斗拱上,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观音基座上,甚至在法门寺地宫金银器和日本正仓院漆器上,都能看到迦陵频迦的婀娜身姿妙音鸟的意象在迦陵诗词稿中也出现了两处:“妙音声鸟号迦陵,惭愧平生负此称偶往佛庐话陶令,但尊德性未依僧迦陵从今得所栖,读书讲学两适宜学舍主子心感谢,喜题短歌乐无极 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是迦陵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五种意象柔蚕虽然纤小,但却是坚韧不拔、九死不悔的精魂小荷与妙音鸟,一为先生乳名,一为先生别名,此二者身形小巧,甚至不失柔弱,却亭亭玉立、卓尔不群蓝鲸与鲲鹏,身形不复娇弱,但却遗世高蹈,雍容华瞻,是天国人间奇妙高洁的象征此五种意象在某种意义上皆为迦陵自况,具有不折不扣的“弱德之美” 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2 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假如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或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须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很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致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须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宠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指责其叙事的支离破裂和过于软性的细微环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汹涌澎湃的时代这或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明显,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冲突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

      词之为体,相宜表现女性之优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干脆的现实冲突,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也许介绍了我一生的经验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3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许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居处,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欢乐还将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挚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许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牵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将来得及高兴,另一个阴影立马覆盖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毅的走过来的叶嘉莹,望见自己体无完肤的那一刻陷入了无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化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探讨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台湾高校任教,后来作为交换老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高校任教,受到了许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爱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沟通者,她准备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许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 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高校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简单,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其次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恒久不能希望他会变更,尽管叶嘉莹多数次的容忍,宽容,缄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

      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全部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舞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际哭水湄 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 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高校的确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最大的苦痛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哀思万分,从今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老父天际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好不简单走出了痛失慈父的苦痛,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与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女儿的隧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简单,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全部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奢侈别人的时间和精力。

      她宁愿自己忍! 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苦痛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劝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验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验的都经验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高校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高校,包括南开高校、复旦高校、南京高校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确定留在南开高校 南开高校确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探讨所,由叶嘉莹担当探讨所所长,叶嘉莹起先大张旗鼓的去海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