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2726841
  • 上传时间:2023-1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彼得·潘》:童年的独立宣言                                     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摘自: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1-191页《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曾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代表作,曾于1904年圣诞节后以戏剧形式在伦敦公演,从此每年这个日子伦敦都要上演此剧;以后作者又将它改为小说出版,受到了西方小读者广泛而热烈的欢迎①这部童话无疑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最优秀的作品评论界普遍认为,它直接继承了近四十年前卡洛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所开创的童话传统我想,这是因为它也贯穿着那种为万千“顽童”所热衷的“纯游戏精神”吧——而在卡洛尔之后巴里之前,贯穿这一精神的儿童文学创作并不很多事实上,巴里已经大大发展了卡洛尔的精神如果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以审美的方式肯定了“放手让儿童自己去玩”这一生活理想,那么《彼得·潘》则公然以这种儿童的生活理想与成人的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相抗衡,发出了童年的顽强的呼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这部作品称为“童年的独立宣言”《彼得·潘》的情节十分有趣,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永无岛”(Neverland)。

      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因此也就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文蒂,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永无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永无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永无岛去在这部作品中,有四组意象群是值得加倍注意的:第一是美丽的小仙人经常伴随着彼得·潘的丁卡·贝尔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告诉我们:“仙女的寿命都是很短的不过她们的身体很小,短短的生命在她们来说却感到很长很长这不是贝洛或格林童话中的传统的仙女形象,而是长得极其小巧的、充满世俗小女孩的孩子脾气的小精灵,说话有如丁丁冬冬的音乐,一刻也不停地满天乱飞。

      彼得说:“当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一次笑的时候,那笑声会碎成一千块,一块一块地到处跳跃这笑声就会变成一个小仙人世界上有一个孩子,就应该有一个小仙人现在孩子懂得事情越来越多,他们不久就不信仙了每当一个孩子说声‘我不信仙’,就有一个小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就死去书中的丁卡有一次为了救彼得,抢先喝下了海盗胡克安放的毒药,差一点儿被毒死,幸好周围的孩子都高喊“我们信仙”,于是她又活过来了 第二是小孩子们的学飞孩子很容易飞起来,只要彼得降临后,稍一指点就行了他们先在家里团团转地学飞,不久就能飞出窗去,飞越大海和蓝天,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了不仅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如此,据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文蒂长大以后,文蒂的女儿珍妮果然一遇到彼得·潘,很快就学会了飞翔文蒂和珍妮之间,还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宝贝儿,”文蒂说唉,时间过得真快,像飞一样!”“时间会飞吗?”珍妮机灵地问,“也像你小时候一样飞吗?”“是的,你知道吗,珍妮,我有时候也怀疑我自己是不是真的飞过你当然飞过可是,那会飞的可爱的时代哪里去了呢?”“妈,你现在为什么不能飞了呢?”“因为我长大了,乖孩子人长大了就会忘记怎样飞了为什么忘了呢?”“因为他们不再有孩子的欢乐了。

      他们失去了天真,有心思了只有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飞……第三组意象,就是作品中大部分故事所发生的所在地——永无岛这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例如作品第五节中,有这样几句描写:“按照岛上的规矩,孩子们是不准长大的,如果彼得发现谁长大一点,就让他饿肚子,所以也有饿死的在我们周围,当一个孩子为证实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的真实性,运用严肃、夸张而又肯定的语句时,口气不也正是如此的么?又如对于永无岛上另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图图斯的描写:“在这支勇敢的队伍里,他不是最胆小的,只是他运气不好他参加的战斗没有别人多,因为总是在他已经走过去而且刚刚拐了弯的时候,战斗才发生伙伴们战斗起来从来不出声,他一点儿也不知道,就一个人走开,去拾柴烧火等他回来的时候,别人早在那里打扫血迹了这种坏运气使图图斯很难过……”读着这样的描写谁能不难过呢?难道这只是图图斯一个人的遗憾吗?哪一个小男孩不曾在想象中绘声绘色地描摹过激烈的战斗呢?(要是白天的幻想中,那常常以自己的明希豪森般的胜利而告终;如果在夜晚的梦里,结果则常常是失败或自己的惨死。

      但他们又大都没有参加过真的战斗,他们的生活大都过于平静,于是总是想着战斗正在自己近侧发生,正在自己看不见的背后,或正在房屋的拐角处进行……等他赶去,一切又都没了儿童是很难分清想象与真实的界限的,所以图图斯的遗憾,也就是全世界小男孩们的悲哀整个永无岛上的神秘故事,就是这么似真似幻地存在着不过有一点很明确——这比阿丽思去过的那个“奇境”还要明确得多:永无岛只有儿童能够到达,大人绝对无法找到它!这里的一切都只属于儿童,包括这里的狩猎和流血的战争,包括小仙人、美人鱼、野蛮的红人和会飞的孩子,还包括那些凶残恐怖的海盗 第四组意象,就是那神奇男孩彼得·潘本人彼得·潘首先是活在儿童们的心里,也部分地残留在成人们的童年记忆里作者在故事开始后不久就告诉我们:达林夫人在整理孩子们心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心里到处都涂满“彼得”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迹上不难感觉到这个彼得很有点儿淘气劲——“是的,他是有点淘气妈妈问起来的时候,文蒂承认说 “可是他究竟是谁呢,我的宝贝儿?”“他就是彼得·潘,妈妈达林夫人开始不明白,等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才忆起是有一个彼得·潘…… 以后不久,彼得·潘真的降临到他们家里,并且把三个孩子“拐”走了。

      有趣的是,小孩们一看到他就认识,因为早都在梦中见过他无数次了;即使达林夫人,也竟依稀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他更有趣的是,故事临近结束时,长大了的文蒂学彼得·潘的叫声给女儿听——“不,不对,”珍妮纠正她说,“是这样!”她叫了一声,果然比妈妈模仿得更像  文蒂听了很惊讶我的乖乖,你怎么知道的?”  “我睡觉的时候常常听见啊,对了,许多孩子睡觉的时候都能听见的……” 尽管彼得·潘的存在是那样扑朔迷离,但它并不像时下有些作品空灵得近乎无物;彼得·潘仍是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的最奇怪的特征就是厌恶成年人,决不与成人交往,一看到大人就恨得龇牙裂嘴的(这一点很像现实生活的卡洛尔)成人没办法同他一起玩,更别说进入他的内心了当他看到文蒂已长大成人时,绝望得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文蒂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要是在过去,她很容易就能劝彼得不哭的,可现在,她是一个大人了虽然与大人如此隔膜,儿童却无不与他亲近,认他作“孩子王”他带着孩子们尽情游戏,而且玩得那么认真,把一切游戏都当成真,无忧无虑欢度童年如果说阿丽思在奇境中的游玩还带有一丝幽静的独孤感的话,那么彼得·潘的周围就是一片喧闹的儿童世界,他们玩得更为尽兴,笑得更为欢畅,——他们背离成人的束缚更远更远了!彼得·潘是那样贪玩,不时有新的花样涌上他的心头,而他从来不肯放过这样快活的念头,即使在带领文蒂他们飞向永无岛的路途中,他也要一会儿飞上高空与星星开几句玩笑,一会儿又飞到海里与美人鱼打闹一番(回来时身上还粘着美人鱼的鳞片),一会儿教大家仰卧在风背上滑翔,一会儿又问约翰要不要先同他一起下去杀死一个海盗再继续飞……彼得是那样地勇敢,在永无岛上保护着离家出走的孩子们,一次次地战胜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并且最终击败了装着一只铁钩子手的可怕的海盗头子胡克船长。

      但彼得又是那样粗心健忘,他有时甚至说不清刚刚发生过的战斗,却一心想着新的玩意儿了;有几次他一转身就忘了小伙伴们的名字,惹得别人很不高兴最有意思的,是女孩子们向他表示爱意时,他傻乎乎的什么也不懂,还只当她们想做他的妈妈,气得文蒂和丁卡·贝尔直骂他是“傻瓜”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当他与海盗船长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有这样两句对话: “彼得,你是什么人?你究竟是什么东西?”胡克大声问我是朝气,我是快乐,”彼得回答说,“我是从蛋壳里跳出来的一只小鸟②——也许,彼得·潘真的只是一种童年的精神的象征,只是顽童们心目中的一个共同的幻影!在作品中,连渐渐长大的迈克尔和文蒂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童年时这段经历的真实性来有一次,迈克尔低声说:“也许本来就没有彼得·潘这样一个人吧,文蒂!”说这话时,他打了一个冷战文蒂简直要哭出来他们就这么惶惑而痛苦地告别了自己欢快的童年,彼得·潘从他们的心中消逝了……如此看来,《小彼得·潘》实在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细想想却都有它的心理依据这种写法,与中国的《红楼梦》,与后来的风靡世界文坛的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确有不少相通之处。

      成人在审美过程中,更侧重于这些意象的“意”,由此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儿童则专注于意象的“象”,他们用不到“意”的点拨和暗示,他们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奇妙形象是息息相通的在审美中,儿童们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在性质上与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时相似,在程度上则要强烈得多了因为这部作品毕竟带有了更多的现代感那么,上述意象给予我们的又是怎样一些暗示呢? 首先,《彼得·潘》不像是一个真正的故事,而更像是孩子们在自己的心灵中编辑出来的故事那里的一场场“有情有节”的实景,你越推敲,就越会冰消雪融般地化作似有若无的虚境无论是随着婴儿一同来到,而又随着童年的消失而死去小仙女;无论是只有儿童们才能轻易学会的飞翔的本领;无论是永无岛上的战争和一切惊险、过瘾的经历,还是神秘诱人的野孩子彼得·潘本人,都只在儿童相信它们时它们才会存在尽管在童年时代是如此深信不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无不怀疑起当初的自以为存在过的故事来也就是说,这一切只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其实作者早就给了我们更明确的暗示,在作品的第一节,他就说过:“人的心差不多像一个小岛,……岛上有东一块西一块奇异的颜色,离岸不远的地方,有珊瑚礁和挂着斜帆的小船,有野人和他们的洞穴,有常常化作裁缝的神仙,有小河穿过的一个个山洞,有排行都是老七的王子,有一座就要倒塌的茅屋,还有一个弯鼻子的矮小的老太婆。

      ……一切都杂乱无章,而且没有一样是静止的——那么,儿童的心,不就是秘密而遥远的“永无岛”吗?其次,既然儿童的心就是永无岛,既然所有这些故事都是由儿童的心灵编织出来的,因而,正像永无岛为成人所无可问津,彼得·潘对成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一样,儿童的心灵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天然地排斥成人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他们渴望拥有自己心中的这个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要有自己的幻想,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冒险的恐惧,和自己的成功的喜悦他们需要暂时地或至少在想象中“飞离”自己的家,脱离成人的羽翼的束缚,自己去飞个痛快,玩个痛快正如书中所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