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宋元时期的财税...ppt
41页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财税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一、北宋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危机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北宋建立和结束割据局面※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 ③加强中央集权的行政措施※ ④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措施(附:司法)※ ⑤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2.科举制的发展※ 3.王安石变法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②理财措施※ ③军事措施※ ④教育措施※ ⑤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赵匡胤为宋太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剥夺节度使的实权 ②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枢密院,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 ③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 ④地方军的精壮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强干弱枝” 第一,中央①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第二,地方①文臣知州②设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公文联署,互相牵制 第一,财权各路设转运使,地方大部税收余由转运使交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第二,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审核司法权收归中央 第一,积极意义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二,消极意义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大②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财政困难 积贫积弱 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②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主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③各阶层均可入仕,政权基础扩大,加强中央集权 ①北宋“不抑兼并”,土地集中严重 ②农民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③军队临阵多败;冗官、冗兵以及岁币造成财政负担财政入不敷出 ④辽、西夏的威胁 1069年,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变法 理财措施 ①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利息20%农民免受高利贷,增加政府收入 ②募役法应服役者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出钱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出售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力 ①初步扭转积贫积弱财政收入大增,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不少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②问题和失败用人不当,新法为害百姓;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废新法 ③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二、北宋、辽、西夏的战和 1.契丹的兴起和辽政权 ①契丹族早期的发展※ ②契丹政权的建立和强大※ ③“藩汉分治”政策※ 2.宋辽战和 ①宋对辽的进攻※ ②辽攻宋和澶渊之盟※ ③宋辽对峙和交往※ 3.宋夏战和 ①西夏政权的建立※ ②宋夏战和※▓ 契丹原居辽河上游,游牧渔猎唐末,发展起来,汉族农民为避战祸,同契丹族杂居,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建造城郭房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称帝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汉族文化仿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蕃汉分治” 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 宋太宗为夺取幽云攻辽,兵败高梁河再征辽又败宋军由攻转守 北宋停止北伐,辽不断南下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辽提出议和双方订立和议: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一个世纪中,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节往还,加强汉族与契丹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游牧于宁夏、甘肃、陕西西北1038年,元昊称帝,都城兴庆,史称西夏 西夏仿汉族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分掌行政、军事行科举制;仿汉文创西夏文字 元昊称帝后,与宋交战,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双方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称臣,宋给夏岁币,重开边贸此后,宋夏维持和局,民族融合加强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和辽、北宋灭亡 ①女真的兴起和建立金朝※ ②猛安谋克制度※ ③辽和北宋的灭亡※ 2.南宋前期的抗金战争 ①北方义军的抗金※ ②岳飞抗金和冤狱※ ③“绍兴和议”和迁都燕京※▓ 女真祖先是黑水靺鞨,活动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 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猛安谋克是女真基本社会组织,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兵农合一,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金与北宋联合攻辽,1125年,辽亡金军南下攻宋李纲多次打退金进攻北宋统治集团腐朽,无决心抵抗,都城陷落。
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掠汉人服苦役,或卖作奴隶北方人民抗金义军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八字军等 岳飞“连结河朔”义军,重创金军岳家军”是抗金力量的中坚1140年,兀术攻宋岳飞在郾城大捷,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向金求和,令岳飞班师解除岳飞的兵权并杀害岳飞 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归金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史称“绍兴和议” 和议确定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 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②蒙古的对外征伐※ ③征服国内各政权和建立元朝※ ④南宋灭亡和全国统一※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元朝的疆域※ ②统一和民族融合※ 3.元朝的行政制度 ①中央机构※ ②行省制度※▓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斡难河源大会,蒙古贵族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成吉思汗对周围地区进行征伐战争。
蒙古军队打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 成吉思汗灭西夏和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燕京,称大都元朝的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忽必烈是元世祖 1276年,南宋亡文天祥和张世杰、陆秀夫在东南沿海抗元文天样被俘拒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崇高的气节 1279年,完成统一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统一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 ①汉族迁居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人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形成新民族——回族 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中书省为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军事机关;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为有效控制地方,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接管理。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对后世影响大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基本财政状况 一)两宋时期的田制两宋时期的土地大体有两大类:公田和民田统治者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曾采纳多种建议,多次实施均税措施1.度田法2.限田法3.方田法4.推排法5.经界法 (二) 两宋时期的田赋制度(1)公田之赋(2)民田之赋(3)城郭之赋(4)丁口之赋(三) 两宋时期的徭役制度(四) 两宋时期的工商税收二、两宋的财政支出制度 第三节 元朝的基本财政状况一、元朝的财政收入制度(一)田赋1.田制2.田赋(二)盐、茶、酒等课(三)元代赋税的减免政策二、元朝的财政支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