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类寿命极限.doc
5页突破人类寿命极限人是长寿的动物 或许你有点奇怪,人的生命旅程在无垠的宇宙面前实在短暂得如白驹过隙,怎么称得上长寿?可是要是你注意到人类是哺乳动物的一种,那么一比较恐怕你也得承认人类可以算是矮子里面的高个子了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哺乳动物的寿命长短和他们的体重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身体越大,寿命越长,反之亦然我们知道大象的寿命比马长,马的寿命比狗长,狗的寿命又比兔长,兔的寿命又比鼠长虽然这个规则不是对所有哺乳动物有效,但确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原来个体小的动物并非“省油的灯” 为了维持生命,在同样的体温下家鼠每千克体重耗费的氧气要比大象多得多高速的新陈代谢过程带来的是相对多的自由基等引起衰老的副产品,所以小个子动物寿命相对短也就不足为奇了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的高度活跃的小分子和原子,很容易和其他分子或原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细胞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它的产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自由基引起的氧化反应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也是一些重要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 人类却是一个例外按照体重与寿命关系可以推算人的寿命应该是 15~20 年,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符原因很简单,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动物,从远古时起就懂得生火取暖,穴居建屋,制衣蔽体,惬意的住宅、各种质料的服装以及现代的空调等实际取代了早已退化的 毛发功能,大大改变了处于自然动物状态的单位能耗规则。
在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动物在同体重动物中寿命普遍要长罗猴(猴子的一种,分布于中国、缅甸、尼泊尔、印度北部等地)与猫的体重相当,寿命却是后者的 1.4 倍;黑猩猩的体重比马小,寿命却和其差不多;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体重差不多,寿命却是它们的两倍据此人们很快想到寿命和大脑容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用进化论解释就是:脑容量大就更聪明,显然是一种生存优势脑科学研究也表明,人体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每天虽然有近十万个脑细胞死亡,但人的一生中仅启用脑细胞总数的1/4若能长期坚持勤于用脑,脑神经根还会萌发出更多的新生脑细胞,而且这些脑细胞会变得更加粗壮、树突更丰满,其脑部血管会始终处于舒张状态,给大脑带来更多的营养和氧气强有力的大脑也能更准确更协调地指挥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人也因而获得健康长寿 人类的长寿看起来很大程度上与大脑发达有关为了发育出相应复杂的大脑,哺乳期、生长发育期也必然相应的拉长了结合实际的寿命记录,人们得出了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 5~7 倍的结论人的生长期长达 20~25 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 100~175 岁从微观角度看,人体细胞的分裂周期为 2.4 年,而细胞分裂极限是40- 60 次,平均为 50 次,因而人的自然寿命约为 120 岁。
这两种推算基本衔接得起来 突破极限的曙光 确实,可信的记载表明人类到现在为止寿命还没有超过 123 岁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类痛苦的根源,长生不老是人们从来就有的梦想能够达到人类预期寿命范围的百岁老人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属于稀有动物,研究人员指出人类的平均寿命本世纪不会超过 85 岁从个体来讲,人们更关心自己可以活多少岁?120 岁左右就是人们生命不可突破的极限吗?(资料:人类的长寿冠军、有确证出生和死亡记载的法国妇女让娜· 路易斯·卡曼(1875.8.21-1997.8.4) 一共活了 122 岁 164 天2002 年 1 月被《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列为世界最长寿男人的中愿寺雄吉今年(2003 年)9 月 28 日在福冈县家中去世,享年114 岁而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住在日本的九州岛的本乡门真 9 月早些时候刚刚度过 116 岁生日) 如果说现在没有细胞和基因控制技术和纳米技术,那么我们的回答只能是无奈的肯定但是现在这两样具有彻底革命意义的新技术已经在显示强大的改变自然世界的威力了,答案就不再一致了 乐观的技术主义者认为,通过越来越发达的纳米技术转变基因结构,以此来延长细胞生命是完全可行的。
由于决定我们疾病、老化等情况的是基因,因此如果一方面我们能不断的发现致病、致老的基因,另一方面努力找出抗衰老的因素,改变前者,利用后者,老死的自然规律不就可以被人类战胜了吗?就像 20 世纪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营养问题从而使上个世纪人类平均寿命比 19 世纪大幅提高一样,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必将让我们再度实现一次壮观的生命长度飞跃,而且这一次更具有根本的革命意义 有不少科学家就支持这种观点,并且似乎证据和条件正在变得充分现在已经发现了细胞的染色体(DNA,即基因)顶端有一种叫做端粒酶的物质,它如同一顶高帽子戴在染色体的头顶上,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当端粒最后短到无法再缩短时,细胞的寿命也就到头了如果对端粒酶来个“时序倒转” ,细胞不久长生不灭了吗?在克隆牛身上还真出现了这种现象——它不但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其细胞甚至比初生小牛的还要年轻;使用纳米技术,老鼠的脑细胞寿命被延长了 3-4 倍(我们知道大脑使人体衰老的主要标志);使用转基因技术,把具有维持细胞分裂功能的基因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植入从人的脐带血管分离出来的血管内皮细胞,结果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次数从 65 次增加到 200 次以上,突破了著名的“ 海弗里克极限”(即细胞分裂次数极限为 40-60 次);今年 4 月份,人类基因序列组图全部绘制完成了,人类在探索自身的征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透过新技术带来的曙光,有不少人更是设想,人类的寿命将失去上限,人可以活500 岁、 1000 岁。
衰老,永远的必然? 面对乐观者的强烈兴奋,冷静的保守人士还是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一位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让生命达到 180 岁,就像试着乘飞船去冥王星般困难 保守人士还有着更加深刻的理由对人类寿命无限延长持谨慎态度如果说乐观人士只着眼于新技术的可能性,那么保守人士更看重新技术的可行性和生命伦理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点: 首先,生命运动的复杂性使对人体全盘改造几乎没有可能性人的生命绝不是简单的细胞分裂,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寿命长短在于多基因的复合调控所谓的复合调控,表明了衰老和长寿是多基因、多层面和多途径的复合原因在起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体是无比复杂联系着的整体,很难保证用基因改变了这里而另一个地方还能如我们所愿在运转自然的基因突变仍然是让我们听起来感到不祥的字眼转基因作物已经大大改良了品质,但是没有科学家能保证它们并不存在副作用除了从人体系统本身考虑,我们生活着的环境大系统更是在人力控制之外德国人口学家就认为人类的平均寿命是由生活环境而非先天基因因素决定的让这两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保持人为协调无疑更加难上加难 其次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生命体内永远存在着新陈代谢运动,生命是矛盾运动的平衡体。
把衰老基因和长寿基因当作一对矛盾,如果一方不存在了,那么相对立的另一方也不存在了,所以消灭一切衰老基因是不现实的生物学上的多样性法则或者更加具有说服力那就是,哪怕是让个体生命的所有基因完美无缺,也并不是生命延续的最好方式生命繁殖有两种模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生物界,各种物种普遍采取了后者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后者的有性繁殖使优势基因互补成为可能,也更容易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进化不但要让遗传信息多样化,母体也要多样化,而很明显,基因技术的目标如果不是定位于治疗疾病而是选择所谓“最优” 的话,那么将使人类处于一种一成不变、原地踏步的状态——这对一个物种是极其危险的,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王后对爱丽丝说的:“为了停留在原地,要拼命奔跑 (这就是著名的“红王后假说” :这个假设指出,一个物种的进化,能够导致另一个物种的灭绝,后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也必须相应地不断进化) 接下来就是生命伦理问题,为了长寿人体成为一架不断需要进行基因修正的机器,生老病死的痛苦没有了,健康有什么意义呢?下一代、再下一代的生存空间呢?…… 话说回来,当前,在基因序列组图完成后进行的功能基因研究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得到一个先天健康的身体,而后天的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治疗得以痊愈。
这其实是对病变细胞按照正常细胞进行的修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细胞分裂的极限仍然是 40-60 次,之后便发生分解,衰老和死亡基因技术似乎还只是要使人类能够逼近极限寿命,并不拒绝正常的衰老考虑到上述其他复杂因素,那么即使技术实现了对基因的彻底改造,长生不老的人出现了,理智的人类还是会像对待克隆人一样,郑重的选择不采用这个技术,让自己自然的老去回归自然 ”或许将是那时世界为此提出的口号吧 挑战不会结束 人类曾经主要依靠自己不断发达的大脑(智慧),打破了动物自然寿命的规律,让自己在哺乳动物中显出一定的长寿优势现在尖端的生物技术更进一步,使我们不断挑战生命的极限,让我们向生命的尽头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