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docx
19页孔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作为国际知名管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法约尔创立的管理学体系,通过对管理职能的论证,他对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人们视为这一学派的第三代掌门人以孔茨为标志,管理职能理论范式走向成熟,变为一个开放体系,广泛吸取融汇了其他学派的相关内容他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成为管理学派分析的典范,引起了管理学界的一场大讨论,至今余响不绝尽管孔茨试图用管理过程学派统一管理学的愿望未能实现,但经他完善的职能理论范式,一直占据着管理学的主导位置;由他创立的学派分析范式,引领着管理领域学术争鸣的不断深化孔茨不是以学术观点见长,而是以管理学科的体系构建赢得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孔茨在管理学界名闻遐迩他梳理管理学流派的论文,至今被学界尊为经典;在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中,他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世界各地的商学院,普遍使用着他编撰的管理学教材;在学术上,他为推进管理职能的统一所作出的努力,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孔茨不但是一位跋涉在管理理论丛林之中的探索者,而且是一位发展和传播管理职能理论的教育者,还是一位把管理理论渗透于实际工作的实践者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是世界知名的管理学家。
1908 年 5 月 19 日,他出生于俄亥俄州西部有着“梦幻城”之誉的小镇芬德雷(Findlay, Ohio) 1923 年,孔茨毕业于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 ,获学士学位关于孔茨生平的资料,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少得出奇这同他的声望相比,似乎很不相称,但却也反映出孔茨为人不事张扬我们没查到他在奥柏林学的什么专业,这在美国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大学的专业划分并不那么重要,而人格的养成和素质的训练更重要这一点,恰恰是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所在奥柏林学院创建于 1833 年,它奉行独特的教育公平和开放政策,建校两年后,就规定录取学生不考虑种族和性别,是南北战争前第一所实行男女混合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率先招收黑人学生的高等学校1983 年奥柏林学院 150 年校庆时, 《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在过去的 150 年间,哈佛为古典课程而焦虑,耶鲁为上帝而不安,奥柏林则为美国和世界操劳 ”这个学院的务实精神和开放风格,无疑使孔茨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从奥柏林毕业后,孔茨从事过多种职业有些介绍文章称,1923 年以后,孔茨先后担任过大学助教等职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无法核实他的这一段经历。
这对于想了解他思想轨迹的人们来说,未免是一种遗憾 很有可能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再加上 1929 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使孔茨重返学堂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少有美国人不受到冲击的,但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孔茨由此开始重新读书1931 年,孔茨到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读硕士西北大学在美国属于学术重镇,这个学校的商学院,在美国一直大名鼎鼎,同哈佛商学院不相上下接着,孔茨到人文气息浓厚的耶鲁大学读博士我们依然查不出他读的博士专业令人疑虑的是,当时的耶鲁,是没有商学院的也许,孔茨更为看重的是耶鲁那雄厚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古典风格1935 年,孔茨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孔茨进入实业界从 1936 年起,孔茨进入了诞生过科学管理体系的美国铁路系统,在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担任成本分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孔茨同多数美国商业人士一样,投入战时生产和服务系统,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运输部主任战后,他还担任过跨世界航空公司总裁助理和康佛尔公司销售部经理1950年,孔茨回归大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管理学院的教授1962 年起,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教授。
同多数美国管理学教授类似,孔茨在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多个企业顾问,有众多的学术兼职在孔茨的专业贡献与个人荣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管理学会的殊荣1957 年,他加入了管理学会(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有些文章把它译为管理科学院,有些译为管理研究院,有的文章因此把孔茨称为美国管理科学院院士该学会创建于 1936 年,汇聚了全球管理学界的名家,目前有来自于 108 个国家的 19087 名会员,孔茨曾在 60 年代担任过管理学会主席) 1962 年,他又加入国际管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63 年,在他担任管理学会主席期间,致力于学会向世界各地的发展,使学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组织1975-1982 年,他担任国际管理学会主席1979年,孔茨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1984 年,孔茨逝世,享年 75岁 孔茨的一生出版过 19 本书,发表过 90 多篇论文1939 年,他的第一本书,与罗宾逊(T. H. Robinson)等合著的《人、团队和社区》(Men, groups and the Community)问世。
1941 年,他独自完成了《企业的政府控制》 (Government Control of Business) 1956 年,他与加勃(Richard W. Gable)合著《私人企业的公共控制》 (Public Control of Economic Enterprise) 他写下了许多管理学界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与奥唐奈(Cyril O'Donnell) 、韦立克(Heinz Weihrich)等人合著的教材《管理学原理》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an Analysis of Managerial Functions) ,该书 1955 年初版,1980 年第七版时更名为《管理学》 (Management) ,至今还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科书之一,已被译为 16 种文字在这些教材和专著中,孔茨发展了法约尔等人提出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学说,他是 60 年代以后公认的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 管理学界引用最多的,是孔茨于 1961 年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 这篇文章对管理学的不同学派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人们对管理学理论进行归类概括的经典。
这篇文章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引发了 1962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次管理学研讨会的争辩孔茨的“丛林”说甫一提出,就成为这次会议的焦点1981 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论丛林》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 ,他指出,管理理论经过 20 年的发展,丛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茂密以孔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全世界的管理学家都开始关注并讨论管理学的丛林现象,而孔茨本人,也赢得了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的先行者这一声望 孔茨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重视,他的著作《董事会与有效管理》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一书,在 1968 年获得“管理学会学术书籍奖”(Academy of Management Book Award)1962 年,他获得“米德•约翰逊”奖(Mead Johnson Award) 1971 年,孔茨还得到美国管理促进协会(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SAM)针对管理学界颁发的最高奖——泰罗金钥匙奖(Taylor Key Award) 。
在全球管理学界,孔茨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管理理论丛林探究孔茨在管理学界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 在某种意义上,孔茨的“丛林”说,比他的管理过程学派掌门人地位更为令人瞩目他的世界级影响,一小半来自他的经典教材,一大半来自他对丛林的概括而这二者又相得益彰随便打开一本管理学教材就不难发现,凡是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梳理的概述,基本都跳不出孔茨的“丛林”窠臼不夸张地说,孔茨的“丛林” ,等于为归纳和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构建了一个话语范式 1961 年 12 月,孔茨在《管理学会杂志》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到这一领域“赶场子”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纷纷卷入了这个圈子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
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到 1960 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簇叶蔓生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孔茨的本意,就是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 孔茨抡起砍刀一路砍将下去,一开始信心百倍但是,这片丛林似乎无边无际在众多的赞同、质疑、商榷、反驳、批评、重构声音中,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孔茨本人可能会有点沮丧,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加茂密对此,孔茨作出了回应,在 1980 年 4 月的《管理学会评论》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孔茨的第一篇文章中,他把各种有影响、有体系的管理理论概括为六大学派到第二篇文章,则概括为十一个学派。
包括: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向管理学领域的渗透不同的理论背景,导致它们对管理活动关注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所以,孔茨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有可能走向统一的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论渊源与相互关系,以及同管理学核心内容的交互影响,如上图所示 孔茨列举出丛林中的十一个学派,大致情况如下 管理过程学派 这是孔茨最重视、而且基本上是全面褒扬的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一学派才是管理理论的主旋律之所以称其为管理过程学派,是因为它把管理看作是一种由组织进行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它的第一代是法约尔,以五大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这个学派的根基第二代以厄威克和古立克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法约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管理活动,提出了不少新的学说,比如古立克的POSDCORB 七职能说(七种管理职能的英文字头缩写)和部门分工准则,厄威克对管理经验的深入发掘和对管理原则的不断扩充,使法约尔的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但是,在 1949 年法约尔的著作没有翻译为英文之前,他的理论在企业经营的实际活动中影响有限,泰罗的光辉掩盖了法约尔的光芒,第二代对这一学派的探索,主要还是一种学界的思考到 1950 年代以后,这一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开始以法约尔理论来指导并衡量自己的管理工作,由此使这一学派成为在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涉足其中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而孔茨自己则当仁不让地以倡导和弘扬这一学派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人们一般把孔茨看作这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