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docx
4页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历史课有大量的点需要背诵,学起来有时候会枯燥无味那么,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就几种导入技巧,与大家探讨一、故事法学生大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生,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的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的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讲“东汉的边疆管理”的内容,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战争,可先将一个“木马计”的故事故事法引入课堂,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太多时间,同时要切合课文二、乡土法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课堂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根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材料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切忌脱离材料。
三、图示法图示法引入课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如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节,可由学生先观察课本上《烧地契》一图,从讲这张图的情景、含义入手讲新课——土地革命路线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义,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开展四、典故法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讲“商鞅变法”,可由学生讲“立木赏金”的典故引入〔小学学过〕,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五、歌曲法即由歌曲引入新课,一般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录音磁带如讲“巴黎公社”一章时,先放一段《国际歌》;在讲“九一八”事变前,放一段《松花江上》,由歌词及歌的表情术语入手,引入新课。
歌曲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感情,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六、诗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生已学过的诗引入新课如讲南宋的统治时,先集体背诵一首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土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比较形象的说明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那么南宋的统治到底如何呢?”由此导入新课另一类是引用学生在课内学过的诗句,如讲“安史之乱”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七、谜语法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现两条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如在讲“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现在黑板上写了两条谜语:“保护庄稼”、“突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猜谜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但要注意不滥用八、设置悬念如学习《唐代的中外交往》中关于“玄奘和鉴真”的内容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吗?他们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抓住时机向学生说明:《西游记》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游这个历史事实加以神话虚构而写成的小说中的主要任务和情节,除玄奘是实有其人,取经是实有其事外,其他都同历史不相干《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到西天去取经,历史上的玄奘那么是到印度去取经的那么玄奘西游印度的决心怎样?他到印度后又怎样呢?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很快就进入最正确学习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