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与伤害:风险与应对.doc
8页气候变化与伤害:风险与应对 最近,甘肃舟曲泥石流、巴基斯坦国洪灾、广东沿海“凡亚比”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 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虽然难以把这些自然灾害均归因于气候变化,但随着全 球气候变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21世纪全球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 频率可能增大,热带气旋强度可能增强,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更加频发 [1] 近年来观察也表 明,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持续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高温热浪等呈现出 增加的趋势 [2, 3] 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状况,导致人群大量伤亡,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好地做好伤害预防控制工 作,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导致的伤害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相关 的建议 1、气候变化导致伤害的机制 伤害可分为非故意伤害(道路交通伤害、空难、海难、烧伤、意外中毒、坠落/跌倒、 溺水/窒息等)和故意伤害(自杀、谋杀、虐待、疏忽照料、暴力和恐怖袭击等) 气候变 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伤害的发生,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增 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导致伤害,具体机制和路径可以用下图表示。
气候变化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高温热浪 极端气候事件 中暑 火灾烧伤 交通事故 台风,洪灾,暴雨,泥石流 干旱 海平面上升 溺水 自杀 交通事故 其他伤害 水资源缺乏 溺水 其他伤害 暴力 战争图1 气候变化导致伤害的可能途径和机制 2 气候变化的伤害风险 2.1 交通伤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如台风、暴雨、冰雪、高温热浪,这些极端气 候事件可以致使道路运输系统中的人、车、路、环境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影响交通安全,导致交通事故伤害 在众多气象因素中,强降雨的影响最大密集的雨水造成严重的视线障碍,容易给驾 驶员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而且由于路面积水,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力下降,可能使车辆失 控Abe研究发现降雨量与车祸的发生呈正相关[4],Jung S[5]认为强降雨更容易引起机 动车碰撞事故,降水量、积水深度等与事故所致人群伤害的严重性成正比当然,大暴雨 天气带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塌方或堵塞而引发交通伤害事故; 气温也是引起道路交通伤害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交通事故夏季显著多于冬季[6],这 提示高温与交通伤害可能存在关联日本学者Abe等人[4]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226 339例交通伤害进行研究,发现较高的气温与机动车碰撞的发生存在显著性关联(P<0.05) 。
原因可能有三个:首先是炎热条件下驾驶员的心理受到影响,驾驶过程中更易产生困倦[7]; 第二,酷热会损坏运输设备和地面设施,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第三,有研究发现气温与饮 酒量有关联[8],而酒后驾驶无疑大大增加了车祸发生的风险 强热带风暴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另外一个重要气象因素风速、风向被认为与车祸的发 生密切相关[5]热带风暴能在短期内带来持续的、大范围的强降雨,威胁着交通运输安全; 另一方面,台风引发的强风也使高速行驶中的车辆受到横风的作用,偏离行车路线,导致 交通事故Young等人 [9] 研究发现,风速可以较好地预测机动车碰撞后发生翻转的可能性 强风吹倒路边大树或吹断树枝,也可能会引发交通伤害其他极端天气如大范围暴雪、路面结冰和冻雨,路面很滑,车辆难以操纵,交通伤害 的风险更大;低温还会使汽车燃油雾化困难,润滑剂不易渗透到各个部位,令汽车部件工 作的可靠性下降,车闸失灵,交通事故增多Elsenberg D等 [10] 分析美国自1975-2000年 间交通伤害数据和每日气象资料显示,机动车碰撞后发生的非致死性伤害与降雪之间存在 统计学关联(IRR=1.23,95%CI:1.18~1.29) 。
除此之外,城市风力、空气相对湿度等气 象因子随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再加上大气中悬浮物的增多,使得灰霾天气日数不断增多, 空气能见度降低,使交通伤害高发 [11] 2.2 中暑 根据IPCC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使得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发生 [12] ,出 现酷热日数和热浪增多 [13] 高温热浪可导致中暑事件增加 [14] ,也可使得人群死亡率增加 [15, 16] Jones等人[17]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了美国两个城市的热相关疾病和死亡数据,经 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有热浪袭击的1980年的7月,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城的中暑发生率高达 265/10万、176/10万,而没有热浪袭击的1978年和1979年同一月份均未见有中暑病例发生学者Nakai[18]等分析了日本自1968-1994年间的健康和气象资料,发现夏季中暑死 亡人数与高温日数呈同步上升的趋势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暑报告系统,尚不清楚 高温热浪对中暑的影响有多大,但个别研究发现中暑发病与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有着密切 的关系[19]高温热浪期间中暑的脆弱人群包括露天作业的工人、老人、儿童、体弱多病 的人,对这些人群要进行特殊的降温防暑措施,以防止中暑事件的发生。
2.3 自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从而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对人类身心 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不少研究发现,自然灾害与自杀有密切关联 在许多国家,春季和夏季自杀多发,我国也以7~9月为自杀的高峰季节[20]季节性 变化可能与日光照射时间[21]、低气湿[22]、气温有关[21]Alana等[23]研究发现,当 温度高于26.7℃,因心理、行为或认知障碍入院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且热浪的袭击会 诱发或恶化原有的精神障碍,而自杀与精神障碍关系极为密切[24]另有一项生态学研究 [25]揭示了每日自杀死亡人数与日平均温度之间相关,如1995年欧洲热浪增加了46.9%的 自杀 气候变化引发极端气候事件而产生巨大的灾难,自然灾难不仅可能造成伤残疾也产生 精神创伤和心理障碍[26],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灾害与自杀关联的重要中间变 量 Madakasira报道在龙卷风受灾者中PTSD的患病率高达59%[27]印度尼西亚海啸灾 难后的6个月内有30%的人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28]自然灾害除了导致PTSD外,还可 能导致抑郁、焦虑、物质滥用或依赖等精神障碍[29],这些因素也可能与自杀有关。
在日 本,Nakane等[30]就长崎洪灾对功能性精神病发病率的影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洪 水可以引起抑郁,且由洪水促发的情感障碍的病例数为精神分裂症的3.4倍2004年飓风 后美国调查发现有10.7%的人因为飓风而神经过敏、悲伤或焦虑,3.9%的人因为精神创伤 减少了工作或学习能力[31]有研究报道,35.5%(3%~55%)的受灾人群发生酒精问题, 22.9%(2%~35%)发生药物问题[32]Joseph等[33]试图确定灾后酒、药使用问题及其随 时间的变化,发现灾后6个月内人群中酒精消费数量大增者占49%,少量增加者占24%;18 个月后,尽管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但烟、酒用量尤其是酒用量仍居高不下但这些研究没 有得到自然灾害与自杀率升高的数据 Krug等[34]首次用统计资料阐明了灾害和自杀率的关系他们报道了在洪水4年后自 杀率自12.0×10 -5 增至13.8×10 -5 ,飓风2年后自杀率自12.0×10 -5 增至15.7×10 -5 国 外也曾报道,干旱对社区人群的精神健康有影响,干旱年份,男性农民的自杀率比较高[35]2.4 暴力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局限于环境领域,然而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不少专 家开始从安全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的问题。
在容易遭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脆弱地区,由于气候灾害频发,使粮食产量下降、人 类疾病增加、水资源短缺,生存资源变成稀缺资源,大量人口为寻找新资源而迁移,这些 地区极可能成为滋生内部冲突、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和独裁主义,导致冲突和暴力频发; 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居住在大洋中的岛国或沿海低洼处城市将会被淹, 大规模生态移民加大了发生暴力冲突的风险[36] 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提交了一份名为《气候突变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 义》的秘密报告该报告对2010-2020年全球气候变化情景做了预测并指出,气候变化将 会引起食物短缺、水资源匮乏及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报告认为“军事冲突发生的诱因不 再是意识形态、宗教或者国家尊严等因素,而很有可能会是对自然资源(诸如能源、食物和 水等)的争夺 ”气候因素已经是引起近年来几起冲突的主要原因,其中就包括死亡人数高 达20万人的苏丹达尔富尔冲突2007年6月16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刊载了联合国 秘书长潘基文关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非洲撒 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持续干旱,过去20年间苏丹南部平均降雨量减少了40%。
在达尔富尔 地区生活的阿拉伯牧民和农耕的土著黑人,原本相交融洽,但因干旱造成了食物和水资源 的紧张,引发了冲突,发生了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危机 美国学者发现,在非洲大陆上异常温暖的年份里发生的武装冲突比一般年份要高出50%, 而气候变暖引起的粮食供应不足可能是引起冲突上升的原因中国学者叶瑜[37]通过对中 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分析,发现自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 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社会农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响应方式,这与国 外学者[38]利用考古学证据研究得到的干旱与暴力冲突之间的关系相符 可见,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一个新因素,人类社会如何应对适应全球气 候变化的挑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21世纪初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2.5 溺水 溺水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溺水,但炎热的夏季多发[39], 例如马文军等发现广东省60.5%的溺水发生在温暖的5-9月份,0-14岁青少年在这个季节 发生溺水的比例更高,占了71.8%[40]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可能更加炎热和变得更长,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如热带风暴、热浪、洪涝灾害将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再加上海平 面上升,人群溺水的风险可能日益增加。
例如IPCC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0- 90厘米,这可使得全球50%居住在海边60公里内的人群面临溺水的危险[1]French[41] 等人收集了美国气象局1969~1981年间骤发洪水资料,发现有详细死因记录的190例洪水 相关的死亡中,93%属于溺水身亡2005年,Katrina飓风袭击美国,有2/3的死亡归因于 伤害,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溺水所致[42]历史上由于洪灾导致溺水死亡的人数触目惊心, 例如孟加拉国1970年和1991年的洪水分别导致25万和10万人死亡,我国1931年7月和 1959年7月洪灾分别导致37万和2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溺死[43] 2.6 其它伤害 气候是影响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的重要因子,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等气象因 子直接影响着林火的发生和发展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很大影响,加快了林火发生频率并导致重大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而森林火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毁灭性最大、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之一,稍有不慎则会 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常见的有烧伤、窒息、摔伤等[44, 45]国内外尚可见到关于气候变 化引起空难、海难、坠落/跌倒、旅行伤害、家庭疏忽照料、虐待等的报道。
3、应对气候变化的伤害风险 气候变化是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更上升为全球重要 的政治议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包括两个方面:减缓和适应所以,应对气候变化的 伤害风险除了常规的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外,还应包括减缓和适应这两方面本文常规的伤 害预防控制策略不再赘述,只就减缓和适应稍作介绍 3.1 减缓气候变化与伤害预防 减缓是指通过经济、技术、生物等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努力控制温室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