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论李白浅探毕业论文.doc
13页专业 专注 苏轼论白浅探毕业论文苏轼论白浅探毕业论文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 录 3 前 言 3 一 论白从永王璘 3 一 自愿从璘 3 二 被迫从璘 4 二 论白的大言 6 三 论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7 一 众人眼中白的诗风 7 二 苏轼眼中白的飘逸诗风 8 四 杜之论 9 一 扬抑杜 论 9 二 杜齐名 论 10 三 扬杜抑 论 11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专业 专注 前言 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 词 赋 散文均成就极高 是我国宋代文 艺造诣的代言人 其成就虽高却为人谦虚 反而常赞赏他人 如韩愈 苏轼称 他 文起八代之衰 如柳宗元苏轼则评价说 所贵乎枯谈者 谓其外枯而中 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 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可就苏轼对 其评价之高 除此之外还有如陶渊明 苏轼在 与苏辙书 中说 吾与诗人无 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自曹 鲍 谢 杜诸人 皆莫过也 苏轼用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八个字准确概括陶 渊明的艺术风格 可看出二人交情极深 苏轼甚至评价陶渊明 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 苏轼虽对诸多诗人有着极高的评价 但唯独对白却有种 特殊的偏爱 目前学术界对苏轼论白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苏轼 对白充满了欣赏 也有学者认为苏轼论白并非表面上看起来有那么高的评价 本文拟用力并不同于已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以苏轼对白评论 如 苏轼文集 中 的 太白碑阴记 和 书学太白诗 书黄子思诗集后一首 为基础 浅探苏轼 对白的真正看法 一 论白从永王璘 据 旧唐书 白传 载 禄山之乱 玄宗幸蜀 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 都督 节度大使 白在宣州谒见 遂辟为从事 永王谋乱 兵败 白坐长流夜郎 后 遇赦得还 竟以饮酒过度 醉死于 1 旧唐书 中记载了关于安史之乱发生后 白从永王璘的大致经过 安史之乱发生后 玄宗逃亡蜀地 并在半道上任命永 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 节度大使 而白这时恰巧在宣州 当白知道玄宗在逃难 之时还不忘重用永王璘后 白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谒永王璘 借此以实现自 己长久以来的爱国抱负 而白的想法也正中永王璘的下怀 因此白就这样成为 了永王璘幕中一员 谁知 永王璘在得到玄宗的重用之后却兵乱谋反了 结果 是落得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 而白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被流放到夜郎 后来好 不容易得到了玄宗的赦免 白却因高兴过头而饮酒过度醉死在 此后 这事即被 宋人认为是政治污点 固世人对白从永王璘有多种看法 2 一 自愿从璘 朱熹认为 白见永王璘反 便怂之 在朱熹看来 白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来 专业 专注 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才能 这时永王璘谋反了 这无疑是天上刚好掉了一个馅 饼 白当然会抓住此机会大施拳脚 于是从永王璘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其着重 点还在于白在从永王璘后 精神亢奋 眉飞色舞 无丝毫被胁迫的现象 而这 在白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白诗 永王东巡歌 2 中 永王正月东出师 天子遥分龙虎旗 白诗 在 水军妄晴幕府诸侍御 同 2 永王理庙略 秉钺清酉边 这是白对璘出师谋 反持肯定态度 并兼有鼓励成分 暗含其起兵谋反是合理合法的 永王东巡歌 同 2 之二 云族卷海雪 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 弛在一 贤 秋毫不犯三昊说 春日遥看五色光 这是白在永王璘幕中的所见所闻 并对其严格的军容和军纪给予满满的赞许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同 2 绣服开宴话 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 遥渴紫霞仙 这是白寄人篱下的自慰说辞 卷身偏蓬下 关机四十年 宁知 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 同 2 永王东巡歌 之三同 2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 笑静沙 这是白对自己政治才能过分乐观肯定的掩饰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同 2 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 齐心戴朝恩 不惜微躯捐 这是白甘心为永王璘鞍前马后的决心 白的这些作品均表现出白从永王璘后精神亢奋 眉飞色舞 其间没有一点 胁迫 的影子 固朱熹认为白从永王璘是自愿的 而 太白全集 同 2 的编者王琦也认为白是自愿从幕永王璘 只不过王琦 认为白在入幕时因报国心切的心理而误从永王璘 他在书中记载关于白从永王 璘一说极具代表性 考天宝末年 宗室诸王若吴王祗 虢王巨等皆受命将兵 文人才士岂无入其幕者 太白之受辟于永王璘 何以异是 后之擅领师东下 命 将交兵 其始岂遽料至此乎 新唐书 3 载季广琛谓诸将之言曰 吾与公等 从王 岂欲反耶 上皇播迁 道路不能 而诸子无贤于王者 如总江淮锐兵 长驱雍洛 大功可成 今乃不然 使吾等名挂叛逆 如后世何 太白初 要亦 类此 天宝末年 因安史之乱皇室各王皆受命带兵保卫大唐江山 固文人志士加 入各王之幕并借此机会施展才华 而为其主出谋划策则是最佳途径 当时永王 璘也在招募天下有志之士 白一直在为忠君报国 实现自己的理想寻找契机 此时又受到永王璘的赏识和邀约 所以白认为是到自己大展才华的时候了 或 许因一时激动 或许因报国心切 白不顾一切后果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永王之 邀 后来 永王璘擅自领兵东下谋反 白也是始料不及的啊 4 新唐书 中 季广琛对各位将领说 我们文人志士服从各王并为其出谋划策并不是为了谋 反 如今大唐有难 皇帝都逃难去了 且没有比各王更贤能的人了 如总江淮 锐兵 长驱雍洛 大功可成 于是名正言顺的成了功臣 然如今的状况却截然 不同 而我们就这样被挂上了叛逆的罪名 这让我们以后怎么在世上立足啊 所以白的情况也可以以季广琛为例推测其被后人诟病之因 而王琦的焦点在于突出白报国之心 认为白因报国心切 加上对于永王璘 专业 专注 的认识不足 所以误入永王璘幕导致最终遭受牵连而流放夜郎 白虽是自愿入 幕 但后人因其误入永王璘幕之事而忽视白的爱国之心 则是不全面的 在当 时 文人志士往往是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机 所以急于入幕以施展自己的 政治才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通过白从永王璘这一事 我们得以窥见诗人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 诗人白从小热爱祖国 他同情人民 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为社会有所贡献 他 不甘于平庸并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 所以希望用独特的进仕方式如仗剑行侠 交 流干渴 隐居结社等可以像马周 玄素 九龄等人般偶遇帝王重臣并得到赏识 由布衣一跃为卿相然后功成拂衣去 然而白却凭借自己的天之骄才自恃甚高 最终导致其从政的人生悲剧 二 被迫从璘 旧唐书 同 1 中明确指出白从永王璘事实上是白想借助永王璘的权势而 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 可这在苏轼看来却不尽然 在苏轼看来 白是被迫从永 王璘 苏轼作品 太白碑阴记 云 太白之从永王璘 当由胁迫 不然 璘之狂 肆寝陋 是庸人知其必败也 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之无成 此理之必 不然者也 吾不可以不辨 5 苏轼认为白从永王璘完全是遭胁迫 永王璘是个 狂妄之人 即使是庸人都知道其起兵谋反必败无疑 更何况是白 不仅如此苏 轼还搬出郭子仪这位名将为白做辩解 在白眼里 只有像郭子仪这样的人才能 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所以白不可能连永王这样的肆妄之人都看不出来 所以基此立场苏轼坚定的认为白从永王璘是被迫的 苏轼因知永王璘是无知反贼 固其谋反失于合法合理 此外 苏轼还认为 白实际上是知道永王最终必败的 在当时外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永王却还在 窝里反 更甚的是永王此时招募白 却只是想借助白的声望和在诗坛的地位来 谋求更多的支持 固然这是失于民心的 那么最终的结果 必然也是冥冥之中 注定的 在从永王璘之后 白曾 规劝永王以 二帝 为重 去 救 扫尘 成就勤王救国的勋业 从白仍规劝永王璘以 二帝 即玄宗和新上位的亨为重 并 救 扫尘 勤王救国 的话语中我们可窥见诗人白的忠君爱国之心始 终如一 6 但又因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父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 故于必败 方面似得而失 所以苏轼坚持用胁迫说来为白做辩护 在白的一生中 从璘案一直是桩著名的公案 历史上此案争辩的焦点主要 集中在白从永王璘是出于 胁迫 还是 自愿 综上文所述 朱熹 王琦坚持 自愿说 二者认为由于白身负绝世才华却报国无门 而永王璘反却正是给白这 样一个大展才华的契机 固得出白是自愿从永王璘 而苏轼坚持胁迫说 在苏 轼看来 永王璘的谋反失于合法合理 加之白当时身陷忧外患的情况下 固白 被迫从永王璘是合乎情理的 一方面白希望以其始终如一的忠君爱国之心规劝 永王璘以二帝为重 另一方面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父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 专业 专注 固苏轼坚持以白被迫从永王璘之说来为白辩护 无论自愿说还是胁迫说都自成 一家之言 也都有充其分论据来论证各自的观点 固笔者在此不多加赘述 二 论白的大言二 论白的大言 若要追溯白 大言 的渊源那就得从白的小时候开始说起 在白小的时候 就对司马相如 子虚赋 的铺夸饰极为感兴趣 秋于敬亭 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云 余小时 大人令诵 子虚赋 私心慕之 长大后因 心里时刻惦记司马相如赋中对云梦的夸大描写 遂不惜长途跋涉亲自跑去观赏 上安州裴长史书 同 2 说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 云梦有七泽 遂来观焉 白还特别羡慕那些能够以 大言 而获得赏识并受到皇帝重用的人 如蔡泽 用 大言直取秦丞相 田千秋 以一言悟意 旬月取宰相封侯 这些事实则让 白更加坚定的想用 大言 来实现自己积极用世的抱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自诩甚高 理想极其宏大 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天才 大 言 而 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因此不走寻常路的白 游说万乘 幻想自 己可以成为管仲 晏婴一类 辅弼 大臣中的一员 白好 大言 家喻户晓 除了在其政治抱负中的显现 在白诗中尤其将 大言 展露无遗 常表现为故 意夸大数目 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以及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等 首先 白诗中喜爱夸大数目 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 如 望庐山瀑布 其一 同 2 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 其二 同 2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的数字词如 三百丈 数十里 三千尺 落九 天 还有 将进酒 同 2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 千 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中的 三百杯 千金裘 万古愁 等 其次 还有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 其手法变化多端 常将事物比例关系或 夸大或缩小 甚至改变事物的形体规模以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 以抒发他那热 情洋溢的激情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同 2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中把极小的天姥山夸得极其高大伟岸 在 将进酒 同 2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漫漫人生路缩短为只若蚍蜉般朝夕的时光 除了在 诗中的 大言 之外白还以行动来加以佐证 他在 将进酒 中饮 斗十千 的 金樽清酒 食 值万钱 的 玉盘珍馐 不时还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为 了 消愁 他甚至不惜连 五花马 千金裘 也要 呼儿将出换美酒 再次 是对宏伟广大和瑰丽秀美意象的描绘 如 蜀道难 同 2 连峰 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描绘连绵不断 秀美高耸的山峰 将进酒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描绘了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大江河 7 从白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白对大言的极度推崇 接着白所熟知以大言得 以被重用的大臣如蔡泽 田千秋等 则更加坚固了白希望以大言获取仕途顺利 专业 专注 的想法 因此便产生了白诗歌中大量极富表现力的 大言 作品 而苏轼 太白碑阴记 云 太白 狂士也 又尝失节于永王璘 此岂济世 之人哉 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 不亦过乎 曰 士固有大言而无实 虚名不 适于用者 然不可以此料天下士 士以气为主 方高力士用事 公卿大夫争事 之 而太白使脱靴殿上 固已气盖天下矣 使之得志 必不肯附权倖以取容 其肯从君于昏乎 同 5 苏轼在其作品 太白碑阴记 中写道 白其实就是一个狂士 曾失节于永 王璘 而白又总是以济世之人为标签行走于凡尘 如今却做了济世之人最不该 有的所为 毕文简公长期辅佐王 对此评判道 有些文人志士喜欢说大话却 往往是没有真正的才华 所以只是浪得虚名罢了 然而这却不是针对所有文人 志士而言 文人志士是非常看重气节的 就如高力士得势时 所有的公卿大夫 都去巴结他 而白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