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矿井地质规程选编.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09538728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矿井地质规程选编 - 矿 井 地 质 规 程 选 编 煤炭部〔84〕煤生字607号 编者按:本标准选自1984年原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的第二章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供矿井地质勘查工作和井田普查~勘探工作中参考 第二章 矿井地质条件分类 第7条 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根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根据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规定见表1 一、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那么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其综合评定的标准是:地质构造不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者为一类;地质构造对采区的合理划分有一定影响者为二类;地质构造影响采区的会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者为三类;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而很难划分出正规采区者为四类 二、煤层稳定性的评定: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其参照指标见表2 三、参加矿井煤层稳定性评定的煤厚点,其分布应力求均匀,资料必须可靠,凡已作为构造因素评定的煤厚异常点应予剔除 第8条 矿井地质条件分为五大类各类矿井的评定标准如下: 一类矿井: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均为Ⅰ类,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不高于Ⅱ〔含Ⅱ〕类。

      二类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的稳定程度均为Ⅱ类或其中有一项为Ⅰ类,另一项为Ⅱ类,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不高于Ⅲ〔含Ⅲ〕类 三类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的稳定程度中有一项为Ⅲ类,另一项为Ⅰ类或Ⅱ类 四类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均为Ⅲ类或其中有一项为Ⅳ类 五类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均为Ⅳ类 当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的类别,高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或煤层稳定程度二者中最高类别,成为矿井正常消费的主要矛盾时,评定矿井的类型可适当晋级 第9条 一个矿井原那么上只评定一个地质条件类别,但假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有明显的分区规律时,可先按分区划类,然后通过综合评定再确定矿井的类别 第10条 矿井地质条件的类别应在新井投产8~10年内提出,以后每隔8~10年或在修改矿井地质报告时评定一次矿井地质类别的评定和变更,需经省煤炭厅〔局、公司〕批准 150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标准 表1 地质因素 代号 Ⅰ类 Ⅱ类 大、中型断断层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岩浆侵入对煤层的影响 c 没有或很少受岩浆侵入的影响 褶皱 b 地层产状单一很少有波状起伏 a 大、中型断层很少 层不多,且很少互相切割穿插 地层产状变化不大、有少量宽缓褶皱 仅部分地段受到岩浆侵入的影响,其规模不大,形状较规那么,对煤层的影响不大 稳定和比拟稳定煤层的储量占全矿井储量煤层稳定 程 度 d 的80%以上,其中稳定煤层储量所占比例一般不小于40% 其它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Ⅲ类 大、中型断层较多,或断层虽不多,但互相切割穿插 地层产状变化较大,褶皱比拟发育,或有一定数量的严密褶皱 岩浆侵入范围较大,侵入体的数量较多,形状不规那么,对煤层的破坏比拟严重 Ⅳ类 大、中型断层相当发育,或断层互相切割比拟严重 地层产状变化很大,严密褶皱发育 侵入体数量多,影响范围大,侵入层位多变,形状复杂,对煤层破坏严重,部分煤层已失去开采价值 稳定和比拟稳定煤层的储量占全矿井储量的60~80% 稳定和比拟稳定的煤层的储量占全矿井储量的45~60% 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煤层的储量占全矿井总储量的55%以上 顶 底 板 e 煤层的顶底板平整,顶板的完好性好,裂隙不发育 大部分地区顶底板较平整,只部分有凹凸不平,顶板较完好、裂隙不很发育 大部分地区倾角在15~30°之间 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裂隙比拟发育,岩性比拟松软破碎 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岩性松软、破碎,裂隙发育 倾角 f 倾角在15°以下 其它特殊地质因素 151 g 简 单 较简单 较复杂 复 杂 注:大、中型断层是指采区无法跨越的断层。

      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 表2 稳定煤层 分煤层 主要 指标 薄煤层 Km≥0.95 γ≤25% γ≤30% 辅助 指标 γ≤25% Km≥0.95 Km≥0.95 较稳定煤层 主要 指标 0.95≥Km≥0.8 25%<γ≤40% 30%<γ≤50% 辅助 指标 25%<γ≤35% 0.95>Km≥0.8 0.95>Km≥0.85 不稳定煤层 主要 指标 0.8>Km≥0.6 40%<γ≤65% 50%<γ≤75% 辅助 指标 35%<γ≤55% 0.8>Km≥0.65 0.85>Km≥0.7 极不稳定煤层 主要 指标 Km<0.6 γ>65% γ>75% 辅助指标 γ>55% 厚和中厚煤层 特厚 煤层 Km<0.65 Km<0.7 注:Km、γ的涵义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一 附录一 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有关说明 一、煤层稳定性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1、煤层的可采性指数Km=n?; n式中:n——井田内参与煤厚评价的见煤点总数〔要求分布均一,有代表性〕; n′——其中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 2、煤层厚度变异系数γ=S×100%; M?(Mi?M)s=i?1n2n?1 式中:Mi——每个见煤点的实测厚度; M——矿井〔或分区〕的平均煤厚; 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数; S——均方差值。

      152 第 页 共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