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常见良性肿瘤和囊肿 课件.ppt
113页口口 腔腔 颌颌 面面 部部 囊囊 肿肿 Cyst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口口 腔腔 颌颌 面面 部部 良良 性性 肿肿 瘤瘤 Tumo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口口 腔腔 颌颌 面面 部部 囊囊 肿肿 分类软组织囊肿潴留囊肿q粘液腺囊肿q皮脂腺囊肿q舌下腺囊肿q腮腺囊肿发育性囊肿q皮样或表皮样囊肿q甲状舌管囊肿q鳃裂囊肿颌骨囊肿q根端囊肿q始基囊肿q含牙囊肿q角化囊肿牙源性囊肿非牙源性囊肿q面裂囊肿q血管外渗性囊肿一、软组织囊肿涎腺粘液腺囊肿q青少年常见,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 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一般黃豆大小,质地中等,粘液淡棕黃色,表面粘膜白色q易复发,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临床特点诊断 1反复发作,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破裂后流出透明无色粘液史初次发作者可无此病史 2好发于下唇、舌尖、舌下以及颊粘膜,呈淡蓝色柔软状肿块,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动,有时突出表面呈鱼泡状,一般直径在05lcm左右。
3.病理学诊断证实治疗 碘酊,激光及手术3种方法治疗激光组有效率为95.34%,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97.65%,碘酊注射法有效率为88.7%临床中口腔粘液腺囊肿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法可作为首选,但对于心存畏惧的儿童等配合较差的病例,其它方法也有可选自处手术治疗法: 碘伏常规消毒后,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后,舌钳夹持囊肿部位,充分暴露.,11号尖刀片顺粘膜纹理作一梭形切口, 切开粘膜,直达粘膜下层,在粘膜下层囊壁外以小剪刀锐性分离囊壁; 取出囊肿及周围增大的腺泡, 尽量完整摘除,碘伏消毒创面,间断缝合粘膜创口 对反复损伤而成瘢痕者,将瘢痕、囊肿一并切除,缝合创口,57天后拆线 嘱患者术后7天进半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含漱剂饭后含漱,适当应用抗生素以减轻术后水肿和预防感染舌下腺囊肿病因:其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黏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黏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临床表现:青少年常见,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色肿物,有波动感,似蛤蟆气囊,故又称“蛤蟆肿” 1.单纯型 占大多数。
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 2.口外型 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 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3.哑铃型 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诊断、鉴别诊断舌下型舌下腺囊肿根 据其肿 胀部位 及浅紫 蓝色 肿胀表面确诊, 一般不会出现误 诊但颌下 型( 潜突 型、穿 入型) 舌下腺囊肿, 其发 生率平均为2 1. 9%, 由于其舌下区正常而表现为颌下或颏下包块特别容易 误诊, 误诊率平 均为 26 . 1 % 凡颌下区无痛性包块、 质 软、 边界较清楚和缓慢长大, 即使未见口底包块, 都 应进行穿刺检查, 只要穿刺 抽出淡 黄色蛋 清样 粘稠液者, 就应诊断为舌下腺囊肿 鉴别诊断: 粘液腺囊 肿: 发生在口底较少见, 体积不大, 位置 较浅; 口底皮样 囊肿: 位于口底正中, 表面 粘膜及囊壁厚, 穿刺内容物为豆渣样; 鳃裂囊肿及囊性水瘤: 鳃裂囊肿位置一般比延伸至颌下区的舌下腺囊肿稍后一些, 内容物 稀薄, 无粘液。
囊性水 瘤内 容物淡黄清亮, 能查见淋巴细胞 甲舌囊 肿: 穿刺液 淀粉 酶试验为阴性, 而舌下腺囊肿则为阳性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关键是完整摘除舌下 腺, 对囊壁尽量摘除, 但不 做绝对要求这是因为舌下腺囊肿不是真性囊肿, 其囊壁无上皮, 不分泌囊液 由口内颌舌沟舌下皱壁的外侧作弧形切口, 摘除舌下腺及全部或部分囊壁; 缝合口底切口动作要轻巧, 防止撕裂口底粘膜, 为防止粘膜内卷,应采用褥式加间断缝合, 个别口底粘膜有缺损, 张力较大的病例, 加用一条碘纺纱条覆盖切口并缝合舌腹 粘膜与下颌骨内侧粘膜固定口内粘膜下留置橡皮膜引流, 口外患 侧颌下加压包扎 手术后 1 d 拆除口内引流条, 7 -10d 拆 除口外缝线, 口内缝线可自行脱落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术中出血:部位在下颌骨体部内侧下方; 2.术后出血:多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出血原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病人咳嗽、进食硬食 3.舌麻木:多于术后两月内两月后可恢复 4.术中损伤颌下腺导管:需术中行导管移位术皮样/表皮样囊肿皮样/表皮样囊肿 属先天性疾患,是一种错构瘤,常位于皮下,偶见于黏膜下或体内器官囊肿位置不同,囊腔内可见皮脂、上皮碎屑、毛发和较黏稠液体。
囊壁包含皮肤附属器结构如毛囊、小汗腺、大汗腺,偶尔可包含牙齿或神经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早,多见于婴儿皮损为直径15cm的皮下结节,表面皮肤可活动,但基底常粘连固定,质较软,囊肿表面的粘膜 或皮肤均光 滑, 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 有波动或面团样感一般增长缓慢 肿物可突向口内者, 可将舌 推向后上方, 影响语言及吞 咽功能 肿物 突向颏下者, 引起颏部膨隆肿物也可同时突向口内及颏下, 在舌下 区及颏下区均可触及肿物大多位于口底正中处 囊肿的感染与瘘管: 感染后口 底肿胀显著, 开口于舌背中线处, 囊肿感染时有分泌物自瘘管口溢出治疗方法 1 . 急性炎症期 处理: 首先全身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当局部穿刺有脓时, 则配合“置换疗法” , 即 局麻下于距脓腔最近处用 9 号针头穿刺抽净, 再用甲硝唑注 射液冲洗脓腔并抽出, 然后将庆大霉素 8 万u、 洁霉素 0. 6g 注入囊腔内, 每日 1 次, 共 2 3 次, 急性炎症 即可控制, 以后再 择期手术摘除囊肿 2 . 手术摘除: 一般在局麻下进行, 对于儿 童及精神高度紧张者可行全麻切口进路根据囊肿的类型选择可采用舌腹正中纵形切口进路、口底粘膜弧形切口进路 、颏下皮肤弧形切口进路。
并发症的预防 ( 1) 术中并发症主要有: 舌下腺损伤、 颌下腺导管损伤、舌神经损伤及舌深动、 静脉损伤等 预防: 由于皮样 和表皮样囊肿囊壁较厚, 只要紧沿 囊壁表 面作钝 性分离, 就可以避免损伤上述重要结构有反复感染史的囊肿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剥离时应视 野清楚, 小心 操作, 切口不要太靠近舌下肉阜 ( 2 )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 口底 出血、水肿以及由 此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 预防: 术中减少损伤, 牢 固结扎 损伤的舌深动、 静脉及其他活跃出血点; 术末放置引流条 , 术后局 部冷敷或口含冰块 2 3 天, 或者局部加压包扎,可有效地防止 术区肿胀, 并全身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发现口底肿胀发展很快, 应及时探 查止血, 以防窒息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 肿是一 种发育异常 ,它可发生于颈部中线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 ,但以颈中线舌骨下方为最常见部位儿童多见 ,占5 0 , 因此 ,儿童颈前部肿物的诊 断应首先考虑此 病本病多无 自觉症状 ,生长缓慢 ,呈圆形 ,合并感染时有局部疼痛,多为肿块突然增大 ,伸舌和吞咽时颈部胀痛 诊断 超声是甲状舌管囊肿初步诊断的主要手段,而C T 和核磁共振成像 ( MR I )只作为辅助诊断。
位于舌骨或舌骨下水平,单房薄壁,并有后回声增强多数囊肿为低回声或不均一回声厚壁和内隔的存在提示炎症的发生仔细评估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图像有助于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鉴别诊断 腮裂囊肿: 也是常见颈部先天性疾病之一, 其发病部位常位于一侧胸锁乳突肌内,超声图像可以与甲状腺舌管囊肿相似,但该肿物不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 异位甲状腺:肿物多位于舌根处, 呈紫蓝色, 质地柔软,界线清楚, 常在青春期增大而出现相应症状少数位于喉前正中者易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 如误切除可造成患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因此, 术前常规B 超检查, 了解有无正常的甲状腺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对可疑病例应行甲状腺同位素扫描,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颈部皮样囊肿: 不随吞咽或伸舌动作上下移动, 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超声:内回声不均匀 ,有强度不等的斑团状软组织回声或伴声影的骨、牙强回声;脂肪瘤:该病变为实性包块,内部呈较均匀的增强回声, 后方回声无增强效应甲状腺峡部肿物:位置偏低, 周围有甲状腺组织包绕,随甲状腺上下同步 运动 先天性囊状淋巴瘤:此病系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颈部发病率最高,好发部位在外侧颈三角部, 囊肿内 容物为淋巴液,可同时在腋窝、胸、颊部发现囊性物 。
颈部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常为多发,肿物表浅, 质地较硬, 有压痛 多普勒显示常有血流信号, 其后方回声不增强, 不随吞咽而运动,若为颈中线单个淋巴 结肿大,则鉴别难度大 , C D F I 可显示淋巴门强回声结构及血流信号 外 科 治 疗 甲状舌骨囊肿均需手术治疗 ,手术的主要原则是防止复发如囊肿合并急性感染或并瘘管形成则需先行抗生索治疗控制症状 ,感染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术 , 取 舌下颏下区与颈前正中区交界处皮纹横切 口, 把皮肤及颈 阔肌 向上下拉 开 , 纵行分开颈前肌群 ,从 甲状腺峡部向上剥离到舌骨 ( 沿囊肿或瘘管剥离至舌骨 ) , 剥离舌骨上下和囊肿两侧 至舌骨小角 , 切除囊肿 及瘘管并于高位结扎或缝 扎 ,对可疑残留组织作电凝及环形缝合翻 预防性处理 ,力求消灭其复发的条 件 ,同时切除舌骨中段约 0 5-1 0 c m 缝合止血 , 拉拢缝合 舌骨残端 , 因从盲孔可能发 出多条管 ,应把舌骨上面组织 充分切除 , 尽量减少复发的可能 ,术后继续抗炎对症治疗 复 发 原 因 瘘管切除不彻底 , 或手术中牵拉力过大 ,扯断变细导管导致瘘管残留 ; 未能切除舌骨的中段 。
瘘管多是吊于舌骨 中段 l/ 3 , 故必须切除舌骨 中段 ,最好能 完整切除 ; 囊肿有变异 ,可能单发 , 也有可能多发 ,未能判断清楚 ,遗留病变部位 导致复发 ; ( 反复多次手术 , 反复感染 , 颈部疤痕粘 连, 辨别不清 , 使彻底切除 困难 ; 术者对发病机理不清 术中剖开囊壁切除瘘管 , 囊管上皮残留导致复发 如何防止复发 初次治疗应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 ,规范操作 , 即使囊肿位于舌骨之上 , 亦应切除舌骨 中段为妥 遇甲状舌管囊肿并发感染时 , 应待感染控制 2个月后再作手术 , 有利于减少出血及囊肿组织完整切除 要慎重选择手术时机,应与前次手术间隔 6个月以上 ; 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形成瘘管者从瘘管口注入美兰 ,将染色组织切除 未形成瘘管者 , 在病变通过处将包绕的部分正常组织一 并切除 鳃裂囊肿鳃裂囊肿 鳃裂囊肿为发育异常性囊肿,多数学者认为系胚胎时期鳃裂的残余组织所形成,也有学者认为是第一、二鳃弓发育不良和错位与个体胚胎发育期局部缺血性损害有关, 还有学者认为是良性淋巴结病变即所谓的良性淋巴上皮囊肿, 按照不同的发生部位鳃裂囊肿被分为第一、二和第三鳃裂来源 。
临床特点 临床上最常见的鳃裂囊肿来源于第二鳃裂位于颈侧部,下颌角以下,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多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 13前缘处,一般发生于青春期,为一界限清楚的囊性肿物,可活动类型 第一腮裂囊肿及瘘管 较少见,由第1、2鳃弓未正常融合所致,瘘管的外瘘口多位于下颌角后下方至舌骨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内瘘口位于外耳道软骨部、耳屏、乳突等处瘘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且变异较大囊肿可位于瘘管的任何部位 第二腮腺囊肿及瘘管 多见,由第2鳃弓或第2鳃沟闭合不全引起,大多数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