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pdf
3页主题: 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 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一、人与环境的互动 二、人与信息环境的互动1、拟态环境( 1)李普曼其人沃尔特·李普曼( 1889-1974)德国犹太移民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专栏作家和政论家,被称为“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 李普曼留下的的新闻理论著作为数不多,其中 1922 年出版的《舆论学》至今仍对新闻传播学界产生影响,施拉姆更将其推崇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之一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 一为拟态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 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拟态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小按照李普曼的观点,欲得到关于现实环境的真实图景是枉费心机现实世界如此巨大、复杂而又稍纵即逝, 根本不可能被直接获知 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行动, 必须将其重新建构成一个更为简单的模式, 大众传媒恰好完成了这个任务, 与媒介传播关于这个世界的图景相比,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直观观察是如此微不足道, 我们依赖媒介而生活, 未被报道过的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经历的环境只是通过媒介简单化之后拟态环境, 这种环境是否真实估且不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自身的真实,并伴有自身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2)拟态环境A : 1914 年,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共生于一座孤岛,邮轮每 60 天才到这里一次战争的消息 6 周后来到这里,他们开战了, 4 年之后,在一个星期四的早晨,停战的消息传来,他们停止了嘶杀,人们开始庆祝战争结束了, 尽管数千人已经死在了战场之上然而他们之间的杀戳导火线仅仅是一张报纸, 事实上他们确实没有亲眼看到、 亲身经历到欧洲大陆的战争,然而现在我们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假设当时那轮船上的报纸发布是假消息的话,岛上人的战争就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悲剧B:一个在宾夕法尼亚州矿区长大的年轻姑娘,当——阵风吹破了厨房的窗玻璃时,她突然从完全欢乐的状态陷人一阵悲伤, 她极度沮丧了几个小时, 我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当地缓过来能说话的时候,我才知道她认为要是窗玻璃破了, 就意味着有近亲死亡了 因此,她对于曾恐吓过她以致使她逃出家门的父亲感到哀痛 当然, 经过电报查询, 很快就证实她父亲非常健康地活着。
但是,在收到问电以前,破裂的玻璃对那个姑娘一直是有根据的讯息为什么它能成为根据, 只有高明的精神病学医生的长时间的调查才能够说明 然而, 即使是最漫不经心的观察家也能看到, 那个为家庭纠纷搅得心乱如麻的姑娘从一个外界的事件、 一种记忆中的迷信、一种悔恨的烦乱以及对他父亲的恨与爱中产生出一种完全虚构的幻觉任何人对一件没有经历过的事件,只能有一种凭他对那事件的想像所引发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我们了解了其他人自认为他们所了解的事物之后. 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李普曼以这些实例来,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的插入物, A 例中是邮轮上的消息, B 例中是一个破碎的窗玻璃现在不管这个插入物跟原始的客观环境之间的仿真度有多高多低, 总之只是一个并没有亲身经验的世界, 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这里所说的虚构,我并不是指撒谎,我指的是不同程度地由人们自己描绘的环境虚构的范围包括从纯粹的幻觉到公式化的科学的自我意识,或者是他对某个特定问题的决定,正确性超出小数点的一定数目则是无关紧要的 一篇虚构的作品, 可能有那么一点程度的可靠性,只要能考虑其可靠程度的,这种虚构就不是骗人的。
而这个虚构的插入物就是介于人和客观环境之间的拟态环境,我们教材上也把它叫做信息环境它的科学定义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的总体构成的环境2、大众传播与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由信息及其传播活动总体构成,我们前面讲了,传播有五种基本的类型,即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每类传播活动都在或大或小地承担着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的任务, 他们所传递的信息综合来就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的拟态环境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大众传播和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大众传播在形成拟态环境方面有两大优势:( 1)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 能够在短时间里将同类信息传播遍社会, 使人类的拟态环境相对统一,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2)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公开性、 权威性和显著性的特点, 因而它对拟态环境的形成和稳定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构成拟态环境的主体,因而大众传播的主体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就有可能通过影响拟态环境来间接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评价和行为 而事实上, 每个传媒组织都有着自己的倾向性或导向性, 于是倾向性和导向性信息便使得拟态环境体现出一定的立场和倾向。
3、传媒倾向( 1)贝内特关于新闻的四种问题贝内特( Bennett, 1988 )的宏观社会研究方法他提出了新闻中存在的四种信息问题,这四种问题的综合作用影响了受众对新闻的真正理解,阻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这四大问题为:个人化、戏剧化、碎片化和标准化个人化是指新闻媒介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卷入政治斗争的人而不是针对议题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过程戏剧化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选择那些最容易简单描述的、有行为主体的高度概括的报道碎片化是指,通过以上两者的综合运用把报道和事实间离出来,使事件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和将来的“独立发生体”标准化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往往使用官方的消息来源,而官方信息来源是对危机和问题作出四平八稳的标准化解释,而没有揭示新闻的深层意义贝内特所提出的以上每一个新闻中的信息问题,都明示或暗含着受众可能作出的各种反应的假设例如: 这些信息问题综合起来, 就可能使受众采取被动的态度,把责任推给个人而不是应对问题负责的体制,对复杂的、历史的和相互关联性的东西缺乏理解 2)欢迎麦克阿瑟的归国活动的两种效果( 3)伟人们的假设人格正是大众传媒组织通过倾向内容来影响和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从而达到影响客观世界的结果,这也正是大众传播产生各种影响效果的作用机制。
人拟态环境环境传媒倾向三、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值得一提是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探讨拟态环境的时候提出一个“信息环境环境化”问题,所谓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就是信息环境(或称拟态环境)越来越有演变为现实环境的趋势1968 年,藤竹晓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指出,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 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 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传播技术和事业的发展,使传媒组织营造的拟态环境非常“逼真”另一方面,观众对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拟态环境很少作出鉴别,只是不假思索地认为信息环境就是客观环境当然,避免失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期待更拟态环境更“逼真”,达到“逼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传媒组织尽量恪守媒介社会责任,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尽可能地保证信息的客观和真实;另一方面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接触的能力和信息鉴别的能力,在接触媒介的同时始终抱以批判视角,有反思地去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