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临川东南晏氏始祖(唐咸通十年进士官江西观察判院)晏墉.doc
3页江西东南晏氏始祖——晏墉唐咸通十年进士官江南西道观测判院——晏墉【晏墉】(835-891),江西东南晏氏第一世(始)祖,字仰高、又字宗道,系北宋宰相出名词人晏殊高祖唐太和九年(乙卯,835年)四月十三戌时生,唐大顺二年(辛亥,891年)三月初八卯时卒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己丑科归仁绍榜进士及第[1],考官为礼部侍郎王凝,该科进士有司空图、林慎思、欧阳玼等三十人唐懿宗时自山东青州(今山东临淄)出仕,初任浙江金华薄,唐僖宗时迁任江南西道[2]观测判院[3]任满将进,民攀辕不舍,适胡乡兵变[4]因肇基江西瑞州[5],占籍高安晏原(今江西省宜丰县宜花桥乡团结村)娶王氏(839-895),封夫人生一子晏延昌晏延昌生二子:长子晏郜、次子晏邵晏邵生七子上蒙山(高安县),晏郜生八子下江南,繁衍分迁至湖、广、川、陕、云、贵、浙、苏等全国各地晏原(宜丰县)此吾东南晏氏之所由始也 (晏金洲 撰)【注释】【1】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人称之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有曲江会、杏园宴、雁塔题名等活动进士曲江大会,有时皇帝还登紫云楼垂帘观看唐朝应诏而举者,多达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明经科得第,每年有一、二百人,而进士科得第的,有时只有几人,最多也但是三、四十人因此,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在唐代众科中,最贵重是进士科,因此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士子登科之后,并不立即授予官职,还要再通过吏部考试,这种考试,叫做“省试”或“释褐试”考试合格,才干授予官职吏部复试分四个方面,据《通典·选举三》载: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尤长)……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其官;已注而“唱”示之,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地方长官如节度使、观测使等的荐引,先作她们的幕僚,然后才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2】江南西道: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随着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唐朝划分为十五道:陇右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道、黔中道、关内道、河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京畿道、淮南道、都畿道,其中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山南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合称为江南道。
江南西道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领宣、饶、抚、虔、鄂、江、洪、袁、吉、澧、朗、岳、潭、衡、郴、邵、永、道、连诸州,共19州 【3】观测判院:正五品,唐朝四品、五品职事官这一级官员一般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4】胡乡兵变:唐懿宗即位时(859年),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民变四起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转掠江西,饶(治今江西波阳)、信、池(治今安徽贵池)、宣等十五州5】江西瑞州:筠州高安花桥里太平乡二十八都参照文献】[1]《唐代状元榜》[2] 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至和二年〉》[3] 清同治十年刊本《福建通志》[4]《新唐书·地理志》[5] 北宋哲宗年间(1085年—11)晏几道修《东南晏氏统修谱》[6]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重修宗谱》[7]《新唐书·百官志》[8]《通典·选举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