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克思的视角看现阶段美国金融危机4300字.docx
4页从马克思的视角看现阶段美国金融危机4300字 摘要:在将近150年之前,马克思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的情况下,从马克思的视角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简要叙述了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从马克思的视角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从中揭示了政府调控的重要性和对资本增值无限制追逐的弊端 毕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信用;虚拟资本 2007年秋,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演变成了一场影响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大危机,理论界将矛头指向了长期奉行“自由放任”的美国政府;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卡尔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刮起了一阵《资本论》热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4个阶段,本文主要讨论前3个阶段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价值的增值,增值的实现要通过交换和消费,即买卖阶段,买卖阶段的相互分离导致了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相互转换的必然性,使得资本运动过程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的阐释 (一)商品买卖分离和货币支付错位 在原始的物物交换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疑是完美的模式,它将支付链条完美地链接起来。
随着市场的发展,买卖双方显然都不能满足于这种方式,于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说,货币开创了商品市场的新纪元但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即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在金银充当货币,或者金本位制的情况下,金银的稀缺性保证了货币供给数量的相对稳定,在金本位制解体之后,世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美元本位制”,这种以纸币盯住纸币的方式很容易引起泡沫和危机,致使通货的膨胀或紧缩当商品和货币相互分离开来,而货币又脱离实体经济以其特有的规律运动时,金融危机便成为了可能 (二)信用的发展 如果说货币的产生开创了商品市场的新纪元,那么信用则使得商品市场完全的脱胎换骨信用的发展就是债务的延伸和扩展,是货币支付矛盾的积累信用的第一个作用是使赊销成为了可能它最大限度地增大了交换过程中支付的时滞性伴随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多,信用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交易交割的分离,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素 信用的第二个作用,是使社会分离出一个新兴部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
它们主要从事信贷业务的扩张,以借贷差为主要利润,因此具有过度借贷的内在冲动,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很容易给金融体系造成威胁,是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 信用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了社会生产过剩,资本的本质是无限制地追求价值的增值,价值的增值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即生产产品的增加,这将导致社会产能的过剩信用作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支点,在极度膨胀的过程中,消费能力被明显放大在买卖出现缺口,货币无法进行支付时,必然将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三)虚拟资本的膨胀 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虚拟资本主要包括债券、股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产品一方面,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独立于实体资本当虚拟资本本身成为一种商品,价格仅仅由其自身的供需所决定时,其内在的投机性质和预期成分便加大了风险作为信用工具,虚拟资本会建立更为广泛的信用和债务关系,使信用大范围的扩张 从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来看,虽然在有的情况下,虚拟资本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反映出现实资本数量与价值的变化,但在通常的情况下,虚拟资本数量与价格的变动幅度和频繁程度要远远大于现实资本。
现在的虚拟资本已经不同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叙述,如今的虚拟资本距离实体资本更远,甚至与实体资本完全无关,虚拟性也更强 二、以马克思的视角看现阶段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世界范围的美元本位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货币体系进入了美元本位制,即纸币盯住纸币政策这种政策增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奠定了美元半个多世纪的强势地位,也使得世界各国普遍将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外汇储备国际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2006年底全球美元储备为2.16万亿美元,2007年3月底全球美元储备为2.24万亿美元如此高额的外汇储备回流入美国本土,增大了美国加速投资,扩大消费的实力,为此,美国国会推出了一项号称零预算的经济增长措施(economy――this one with an on?budget cost of zero),即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提前消费模式使买卖阶段的相互分离 美国的提前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几乎影响了全世界,资料显示,1930年美国,将近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放机都是靠分期付款卖出的在这里,信用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买卖阶段仅仅通过几张债券就连接在了一起,当美国人将商品拿回家的时候,仅仅需要在“欠条”上签字,银行便将钱交给了生产商。
生产商拿了钱之后并没有将其存在银行,而是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并不断刺激消费者的“需求”最后,消费者占有了商品,银行手中攥着一大把的“白条”,这就是美国提前消费模式的后果,原因不仅在于买卖的相互分离,更在于信用扩张的无止境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例,美国政府规定其抵押贷款融资的最大额度为年住房价格指数的170%,即将信用放大了1.7倍当房价为100时,贷款额却可高达170,房价的微小变动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引致了资本市场的泡沫化,当银行将170的贷款贷给实体经济部门时,将导致社会产品的增多,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提前消费,并最终加大货币偿付对买与卖的巨大缺口,危机由此发生 (三)危机转嫁模式和资本的贪婪本质 在信用消费的方式下,买卖阶段是由债券而非货币联系在一起的,债券本身带有较大的风险性并受到人们的预期心理的影响由于人们对美国经济的良好预期,便将美国银行的“白条”看成了高利润低风险的优良产品,在美国评估机构和投行的包装下,这些完全没有实体经济基础的债券堂而皇之的流入了全世界这正是资本贪婪性的表现,在利润的驱使下将风险置之度外美国将债券打包卖给了全世界,然后从全世界人民手中拿到了“美元”,再次开始了贷款的游戏,从中华尔街制造了数万亿的美元资产泡沫,当美国本土的支付链条开始断裂时,危机开始在全世界蔓延,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
正如马克思所说,“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三、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的启示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了全世界范围内对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的大辩论,事实上,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讨论的即是对信用的控制度问题,即对商品买卖在多大的范围内可以相互分离,杠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放大,但是,却忽略了资本最基本的属性和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所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即生产者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和消费者较低的社会购买力的矛盾,信用的无限制放大与实体经济局限性的矛盾 (一)虚拟经济应该在一定限度内与实体经济保持一致 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虚拟资本表现为对过去投资的受益权,资本本身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放大,但当虚拟资本本身成为一种商品时,它便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往往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价值,被打包卖出的次级房贷和房子本身也几乎没有关系,这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虚拟资本的价值很容易被拥有较多信息的人所操控,最终与实体经济完全脱离,形成泡沫。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应该加大对虚拟资本的监控和审查力度,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保证其与实体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一致性,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买卖分离机制与提前消费模式 提前消费导致了买卖的分离,促进了信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买卖模式的分离不应该放大到美国接近100%的程度,这样,将会导致经济的系统崩塌同时,在银行建立按揭贷款机制的时候,应该健全信用评级制度,防止支付链条的破裂,减少次级贷款和坏账的出现概率 (三)防止金融危机转嫁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经济霸权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很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转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此有所防范现阶段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不大,主要因为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高,当然,这并不代表着资本项目不应该开放,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形势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并采取措施防止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转嫁 (四)政府的监控作用 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源自于资本的本质属性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即对政府的监管力度的忽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政府的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经济危机,政府的调控可以较为容易的缩小买卖缺口并引导资本流向。
参考文献: 1、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EB/OL].http://www.lib.lytu.省略/dmt4/ ZZ-37.htm,2008-12-24.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8. 3、高柏.日本经济的悖论――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M].商务印书馆,2004. 4、.透视全球美元储备怪象[EB/OL].价值中国网,2007-11-05. 5、W.Scott.Frame,Lawrence J.White.Fussing and Fuming over Fannie and Freddie: How muchsmoke,howmuchfire[J].thejournalof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005(2). 6、危机美国: “借债度日”埋祸根 两大“帮凶”促爆发[N].广州日报,2008-10-19. 7、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58. (上海师范大学其中,卓德保为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