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教案[11].doc
4页《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方法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教学设想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二、课文分析: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 ,出人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