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代侨汇之数额估计及社会影响.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3379782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代侨汇之数额估计及社会影响本文中的“侨汇 ”是指华侨寄给其国内亲属的钱款侨汇是晚清时期海外华侨对中国经济的最主要贡献由于记载清代侨汇的资料分散及侨汇进入中国方式的复杂等因素,国内外学术界对清代侨汇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主要以来自南洋地区和美国的侨汇为例,试图较系统地研究清代尤其是晚清的侨汇问题,以期从一个侧面较客观地认识当时华侨与中国的互动关系 一、清代侨汇产生的背景 清代侨汇的产生主要是由华侨男、女性别比例的悬殊和中国人孝、悌的传统观念所决定的清代华侨大部分是男子,而且其中多数人把其家庭成员留在家乡20 世纪初以来,虽然也有人携家庭成员出国,但数量极少直至二战前,华侨仍大部分是男性1860 年在美国的华侨的男、女比例是 18 比 1;至 1890 年,这一比例继续扩大,达到20 多比 1在南洋地区,华侨的男、女比例差距更大,如1891 年新加坡华侨的男、女比例是 47 比 1在华侨移民较早的西婆罗洲(加里曼丹),华侨的男、女比例虽没有这么大,但亦存在一定的差距如 1880 年该处华侨的男、女比例是10 比 5.83,1905 年是 10 比 6.38华侨男、女比例的悬殊源于清代华侨多数是男子,其妻子、儿女、父母及姐妹等仍留在家乡,主要依靠华侨的接济和赡养,这就使华侨与家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侨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侨汇是华侨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最主要方式 清代侨汇的产生还与中国人重视孝、悌的传统观念有关孝、悌观念使得中国人形成了敬老、养亲的传统美德,因而多数华侨到侨居地后都尽其所能汇款接济家眷,发达者则兼济亲友甚而捐助公益事业正如 D ・ K ・库尔普在其名著《华南的乡村生活》(Country Life in SouthChina)中提到的:“在中国的每一阶层中, ‘孝’是深人人心的传统观念海外华人严格地遵守孝道的最明显证明,莫过于每年大量地汇款回国,以孝敬父母 ” 二、鸦片战争前侨汇数额之估计 鸦片战争前即有华侨将钱款汇回或携返家乡据印尼史专家范列尔(Van Leur)的研究,1637 年居住在苏门答腊胡椒港占卑的 15 名华人人均寄回家乡 40 西班牙银元在婆罗洲矿区,据拉弗尔斯(Thomas Stamford Raffles)的计算,19 世纪初华侨每年携返或汇到中国的钱款约 200 万西班牙银元在槟榔屿,1838 年该地大约有 3000 名华侨,平均每年将约 1 万西班牙银元汇回家乡据新加坡华人富商佘有进估计,1846 年至 1847 年海峡殖民地华人每年汇回中国的钱款在 3 万至 7 万海峡元之间。

      当时该地华人人数估计为 3.4万人,他们每人年均汇款约 0.9 至 2.1 西班牙银元参照1838 年槟榔屿华人年均汇款数和余有进估计的 1846 年至1847 年海峡华人年均汇款数,范列尔和拉弗尔斯对华人汇款明显高估了,可能是包含了数量不小的贸易汇款 鸦片战争前,中国向海外移民的地方主要是南洋地区当时新加坡、菲律宾、槟榔屿等地的华商较多,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汇款能力较强印尼的土生华人比例大,因而他们向中国汇款的比例低暹罗华人定居并与当地通婚成家者多,他们向中国汇款的比例亦低17 世纪初南洋华侨人数估计有 10 万人,之后南洋华侨人数继续增长,至鸦片战争前,估计有 150 万人参照余有进估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汇款数,可估计出鸦片战争之前清代的侨汇规模:清初之侨汇数年均为约 9 万西班牙银元(按华侨每人年均汇款数约 O,9 西班牙银元计算),约折合 6.453 万两银子;鸦片战争前之侨汇数年均为约 315 万西班牙银元(按华侨每人年均汇款数约 2.1 西班牙银元计算),约折合 225.855 万两银子    三、晚清来自南洋与美国的侨汇数额之分别估计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华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准许中国人与英、法立约出国,在两国所属各处或海外别地承工,由此打开了西方列强掠夺和招募华工的方便之门,中国人以契约华工身份出国也形成高潮据统计,1800 年至 1925 年,海外的华工人数达300 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在 1850 年至 1900 年间出国的海外华工人数的增加,及 19 世纪 70、80 年代起清政府先后在南洋和美洲等地设立领事馆保护华侨的利益,使得晚清华侨与其家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侨汇也越来越多因华侨汇款的方式多样,所以很难准确估算晚清侨汇的数量,笔者只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在分别估计南洋与美国侨汇数的基础上估计晚清侨汇的规模 (一) 南洋侨汇数额之估计 据 1890 年薛福成的估计,新加坡“设立领事已十三年……而商佣十四五万人其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估算, 1877 年至 1890 年,新加坡华人每年寄回或携返中国的钱款约合 76.9 万至 153.8 万两银子,按有 15 万华人来计算,人均每年寄回或携返中国的钱款约合 5.1 至 10.3 两银子,大致人均每年汇回 7.5 两银子。

      按19 世纪 80 年代南洋华人人数约 300 万计算,19 世纪 80 年代来自南洋的侨汇约合 2250 万两银子1902 年荷兰东印度的葛罗巴(即今印尼雅加达市)华商提到了南洋的侨汇规模:“所有经商及佣工之人( 指南洋华人――引者注)寄资回籍养家立业者,约有洋六千万元之谱 ”即南洋华侨汇至中国的侨汇约为 6000 万墨西哥银元,约值 4302 万两银子1906 年驻德国大使杨晟估计南洋之侨汇数额时说:“(南洋)留驻者有四百余万人,来往者每岁十余万人……怀归故国,系念宗亲,寄俯仰之资,以赡家族者,一岁中统计之,且溢千万以外 ”他认为,南洋的年均侨汇超出 1000 万两银子20世纪初台湾银行总务部调查课估计,当时东南亚华侨每年汇至中国的侨汇约为 5700 万美元,约值 8466 万两银子根据荷兰东印度华商提到的南洋侨汇数额来看,台湾银行总务部高估了南洋华侨的汇款能力 据以上所述可估计,19 世纪 80 年代来自南洋的侨汇年均约合 2000 多万两银子,至 20 世纪初来自南洋的侨汇年均约合 4000 多万两银子 (二) 美国侨汇数额之估计 在清代,美国华侨人数不多,其中大商人更少,但由于美国劳工工资水平远高于东南亚,华侨向中国(主要是广东侨乡)的汇款数额却不低。

      美国华侨汇款至中国多通过旧金山银行1884 年,由旧金山汇到香港的钱款为约 800万墨西哥银元华侨亲自携带回中国的钱款数量不多 1890 年薛福成提到:“公度( 指黄遵宪――引者注)言:前为旧金山领事时,查沿海汇票,华民每年汇银至广东者,多则一千五六百万元,少则一千余万元,四年扯算,每年洋银人中国者可一千二百万元 ”黄氏估计从美国汇往广东的侨汇是年均约 1200 万墨西哥银元,约值 860 万两银子他在 1882 年至 1885 年间曾在美国旧金山任总领事,为维护华侨的正当利益做了不少工作,深受华侨的爱戴该数大体上反映了美国侨汇的实情1903 年纽约的《尊奴卢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