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理性与情感的交融.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298938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张 蕾【Summary】: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堪称大提琴作品中的“圣经”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情感丰富,并寓意深远,是音乐史上难得的杰作本文将从其宗教背景及生活,其作品的织体结构以及对各国音乐精华的吸收几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结构严谨与平易近人的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理性与情感二者的交融Keys】: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理性;情感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是大提琴曲库中的一块瑰宝,它用深邃的大提琴声音将巴洛克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音乐技巧上无与伦比,而且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作为大提琴独奏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今已成为众多演奏家的试金石直到今天仍有许多艺术家对巴赫的作品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已故俄罗斯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技术高超,但直到花甲之年才鼓起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整部组曲,可见这部作品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怎样巨大的一个挑战这部作品被称为大提琴家的《旧约全书》被赞誉是“高度理性”而又“洋溢着情感的光辉”。

      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生活与创作环境让作曲家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其中的理性与情感的因素又是怎样交融在一起,在其艺术表现上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宗教背景与多彩的生活的交融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家乡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盛行的地区而路德教中的一种虔诚精神——发自内心和富有斗争性精神成为了巴赫家族信仰的传统巴赫在学校中所接受的神学教义,使得他从幼年起就产生了纯洁和质朴的崇高信仰,这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也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观念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作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教徒,在巴赫的音乐中,有着千变万化的技巧,丰富多彩的灵感,层出不穷的乐思,无穷无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但他认为他创作所有音乐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一生笃信宗教的巴赫首先是一位宗教音乐风格的音乐家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巴赫通过很多宗教的音乐形式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重视音乐的内在结构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严谨,巴赫音乐[来自Www.lW]是内省的,常常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宇宙间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力量。

      虽然巴赫的一生依附于教会,但在考虑他宗教世界观的前提下,其作品还是同其生活、思想和感情等密切相关的巴赫生活在欧洲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欧洲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呈现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并直接导致德国产生宗教改革运动运动领袖马丁·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种音乐体裁,其旋律采用民间曲调,歌词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宗教音乐的垄断,增强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富于人文精神众赞歌后来成为巴赫创作的源泉,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在荣耀上帝的同时,也具有平民思想;而在他的世俗音乐作品中,更是表现了德国市民阶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来自www.lw5U.com]曲创作于他的科滕时期(约1717—1723)当时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是一个及其开明的君主,他欣赏巴赫的才华,聘请巴赫担任教堂乐长,并支付其丰厚的薪水这个亲王喜欢器乐曲,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虽然巴赫仅在科滕生活了不到六年,此间他先后经历了爱妻辞世的人生谷底,以及后来婚姻的甜蜜幸福,生活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必然给他的创作增加了很多情感的因素。

      二、严谨的织体与热情的舞曲的交融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提琴制造业迅速发展巴赫将创作转向了弦乐器,此时这位复调大师早已不满足于在键盘上使用复调,在弦乐的创作中,他在将其旋律性充分发展以后,开创了多声部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第一首组曲的前奏曲中我们就仿佛看到了巴赫《12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第一首前奏曲的影子巴赫的在这六首无伴奏组曲中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和声与对位织体的幻觉,通过要求演奏者同时按下几根弦,暗示了声部之间的互动他这种把复调和声和主调旋律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甚至让人觉察不到二者的差别这种在弦乐器上独特音响的构思,也导致了非同寻常的演奏效果,一些看似简单的分解和弦的连续演奏却奇迹般地达到了一种管风琴般的连绵不绝的效果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大提琴本身厚重音色与共鸣效果,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法其严谨而充满创造力的创作将这门以前只用于低音伴奏(通奏低音)乐器的魅力充分地挖掘出来,大大提升了大提琴在独奏舞台上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位对位大师还擅长吸收国外的音乐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拒绝舶来的营养的吸收,巴赫就是这样的艺术家巴赫在其作品中吸收了几乎那个时代的一切体裁、风格和形式,并把潜力无限发挥,正是他将意大利、法国等国的音乐特点选择性融入到德国音乐中去,才铸造出他自己个性化的,同时具有德意志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的体裁是组曲组曲这一形式最早产生于法国,经过长时期各国不同作曲家的发展运用,最后基本上定型为一种形式这组曲有着显著的国际性格:阿勒曼德舞曲来自德国,是一种中速两拍子舞曲,旋律抒情;库朗特舞曲来自法国,速度较快,与前者形成对比;萨拉班德舞曲来自西班牙,同其他舞曲相比,略显庄重;吉格舞曲来自英格兰—爱尔兰,更显明朗轻快巴赫把这些丰富的音乐情绪融入自己创作的组曲中,不同的舞曲看似各自相对独立,在每一首组曲中又拥有着同样的调性色彩,这种对立与统一体现了巴赫写作中富含的哲理性不同舞曲的个性特征,传达了不同的表情,在弥补了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可能会带来的沉重之感的同时,更突出了大提琴丰富的表现力,为这件器乐家族里曾经的“配角”登上独奏的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三、结语作为一名宗教风格的音乐家,一位复调音乐的大师,巴赫的作品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其作品常常被认为深奥至极,如今很多人提起巴赫,顶礼膜拜后无不敬而远之,原因是对他那深邃的音乐难以理解其实巴赫的作品并没有如此高深莫测,甚至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让它们变的丰富多彩巴赫作品中的“高度理性”来源于其宗教的背景以及严谨的创作,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又使得其创作“洋溢着情感的光辉”,严谨的结构与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其理性与情感因素相互交融,最终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上开拓崭新的境界。

      Reference:[1]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余志刚.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牛津简明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3] 戴维·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4]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易阳译.巴赫传.团结出版社.作者简介:张蕾,出生于1988年4月,山西太原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