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docx
9页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 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 僻”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僻”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僻”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僻”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
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
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僻”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
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新晨范文网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课,开展个别心理 参考书籍: 1、《家教》 2、《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当代学生思想孤僻现象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