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ocx
14页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陶元红++++金家新++++邹文谦发现一 中学生整体乐群性较好,大多数学生能迅速排解消极情绪,但部分学生情绪有不稳定现象,毕业年级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发现二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学习竞争给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发现三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但中学生异性交往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四 大部分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大部分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发现五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但是学校心理咨询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一、对象与方法为了了解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重庆市各主城区和远郊区(县)随机抽取1~4所不等的普通中学进行了调研受访的学生共26 259人,其中公办中学学生24 500人,民办中学学生1 759人受访学生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区分,分为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择业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等五个维度,共设计问题61道全部数据量化后采用SPSS13.0数据库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一)情绪中学生乐群性较好84.0%的中学生遇到愉快的事情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75.0%的中学生常找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81.4%的中学生能够耐心地倾听别人诉说并给予积极帮助从数据集中离散趋势来看,被调查者主观上的乐群性趋于一致,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与同学在一起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过,中学生乐群性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重点中学高二男生群体表现出极强的主观积极性(1.32),而乡村中学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0.38)中学生乐群性在年龄、性别上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女生较男生更乐于体验来自人际关系的积极情绪大多数中学生能迅速排解消极情绪76.6%的中学生能主动克服失败带来的沮丧心理,62.1%的中学生能迅速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好心情,64.7%的中学生能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动力部分中学生情绪不稳定41.5%的中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息与他人的冲突中学生在竞争、攀比引发的情绪不稳定性存在一致的趋势反应,但是情绪控制水平在性别、环境、学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性别来看,女生(0.45)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男生(0.19);从环境来看,乡村中学男生(0.39)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城市中学男生(0.26);从学段来看,初一男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0.13),而高一女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好(0.78)。
毕业年级中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与初三年级(0.45)相比,高三年级的情况更为严重(0.39)另外,女生比男生抑郁情况更突出,有55.4%的女生存在抑郁情况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绪色彩浓厚,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负面情绪较多二)学习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中学生对未来学习表现出比较集中趋于一致的乐观(66.3%)初中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自信水平较高(0.83),女生表现较明显(1.09)学习竞争给中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重点中学学习竞争压力(-0.05)明显大于非重点中学(-0.14)就重点中学来看,学习竞争压力城市(-0.03)略大于城镇(-0.04),城镇略大于乡村(-0.15);非重点中学正好相反,学习竞争压力乡村(0.17)略大于城镇(0.14),城镇略大于城市(0.11)高三学生群体压力较明显(-0.26)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38.5%的学生晚上经常因为想着白天的学习难以入睡,49.4%的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感到紧张这与城市重点高中升学压力大有很大的关联性。
城市重点高中的女生(0.18)较男生(0.11)更容易焦虑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学生的心理压力越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能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观与自信,但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有成就感的比例缩小,恼人的分数使多数高中生感到痛苦三)人际交往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7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好,只有4.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糟糕从总体来看,城镇中学生比乡村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评价更高,初中生比高中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更自信,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觉更好就亲子交往来看,城镇中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7.5%)超过乡村中学生(21.1%),初中生向父母倾诉的(33.2%)超过高中生(25.4%),非重点学校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4.7%)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3.9%),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就师生交往来看,在与教师沟通意愿与次数上,城镇学生(34.9%)超过乡村学生(19.1%),初中生(30.8%)超过高中生(23.4%),非重点学校学生(32.3%)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1.6%),男生(28.6%)超过女生(24.5%)在对班主任信任度上,城镇学生(41.1%)超过乡村学生(23.7%),初中生(37.7%)超过高中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38.4%)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6.5%),男生(34.3%)超过女生(30.7%)。
在对教师表现出的耐心与理解的感受上,城镇学生(46.9%)超过乡村学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43.5%)超过重点学校学生(30.5%),初中与高中学生、男生与女生均无明显差异中学生异性交往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41.6%的中学生和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25.0%的中学生无法从容、大方、自然地和异性交往25.0%的乡村中学生和异性交往存在障碍,需要引导 在开放性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到新的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我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学生比乡村学生略快,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略快,男生比女生略快乡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乡村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亲情缺失,而祖辈的教育已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导致很多乡村中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或不善交往四)择业观57.6%的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超过初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男女生差异不明显77.7%的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
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不明显6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初中生超过高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乡村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学校、师资、父母对其支持不够有力,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择业知识也极为有限,这就使得其职业规划更加模糊,对前途缺少信心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66.9%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72.4%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每周应该按课表计划进行在对心理健康课的认同上,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校心理咨询被中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在内心不愉快的时候,只有45.9%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寻求心理教师帮助当需要学生本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近半数学生选择了逃避在选择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中学生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城镇学生显著多于乡村学生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排在前几位的是:多了解学生与烦恼、多体会学生的感受、少打击学生、多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开展相关活动、在重大考试前加强心理。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中学生非常爱上,但是心理健康课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该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情况很严重而且,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资金、师资投入也不够三、讨论与建议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健全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开设中学生情绪课,加强情绪训练,提高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情绪不稳定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王赛男等发现,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成就目标中的学习目标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中学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反应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远不成熟,控制力差,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情绪训练十分必要学校可设计实施多种情绪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情感,形成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教给他们预防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掌握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在愤怒的时候懂得如何制怒和宽容,在悲伤的时候懂得如何转移和发泄,在焦虑的时候懂得如何排遣和分散我国部分学者对学生的情绪教育进行了探索,如刘宣文等用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理性情绪教育十分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的需要[2];徐广容等以情绪教育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发现情绪教育对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情绪教育课程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的重要课程[3]。
据此,有必要加强中学生情绪教育、开设情绪教育课程二)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学习焦虑是中学生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适度的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降低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心理压力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4]学校、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三大方面对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服务学生,使其懂得如何有效保护自己例如,学校应在重大考试前开设心理活动,把考前心理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压力对家庭而言,家长不要对子女考分表现出过分关注,特别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好时眉开眼笑,考试成绩差时冷眼相看,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减压,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与其学习实力相当就应该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对社会而言,全社会应提高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考试焦虑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三)加强对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且误解较多的话题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是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的异性交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要求,从而使其获得心理平衡;可以消除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其个性完善;可以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中学生异性交往,对其正确引导学校要依据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特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在异性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正常的异性交往,不必过于敏感对性格内向、在异性交往中易于害羞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最好能主动关注,给予必要的鼓励;对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