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泊对月有感赏析】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大全.doc
27页野泊对月有感赏析】野泊对月有感诗歌鉴赏大全 【--节日演讲稿】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8.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忆秦娥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①②③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 王恽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8.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情趣?(5分) 9.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结句劝故人“读了《离骚》去”有何意味?(6分) 鹊桥仙 谢薖①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②天上锦楼③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秋期:即七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间,牵牛、织女过鹊桥,相会于银河。
③锦楼:相传为汉武帝的曝衣楼 8.词上半阕后三句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下半阕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8.“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9.下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好事近?咏梅 陈亮 的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②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8.“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8.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分) 9.《登崖州城作》三、四句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xx届二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训练(2)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1~2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注】①客: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②西江: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③乌哺:乌鸦,借喻平庸之辈 1.“西江梦”具体指什么?请具体赏析“西江梦”这一意象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题步骤可分四步第一步,抓住意象中的两个关键词:西江,梦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重点则是梦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第三步,还原放置到原诗之中,还原诗歌的具体内容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又使人联想到他对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巧妙最后,要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答案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对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巧妙。
2.“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两句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凤”“乌”,再从比喻(或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为:①总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既有希望,又有提醒;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尤其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和手法的作用,结构一般是“手法”+“内容”+“效果”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另外,还隐含着慎于交友的提醒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应建功立业;乌哺不得共,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共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 苏轼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答案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答案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诉衷情 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圆夜少,缺时多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10.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