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8课阿里山行记教案苏教版.doc
4页第18课《阿里山行记》教案、【教学目标】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二、【重点难点】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1997 年7月初,作者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为迷人的阿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可国后写下了此文风光深深陶醉赴台湾讲学,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划分课文大意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二 >整体感知10 段,可分为三部分第山青》开丿予情基调2.游览阿里山的行踪: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 以《大海啊,故乡》和《高(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阿里山站 救护队送我们到深山 下山<三 > 合作探究1.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本文是游记,作者按游踪的顺序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就是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采用这种写法,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情以物迁,辞以情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口散句,形成了【品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茅森林的无边无际;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4.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页,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品析】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I勺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扌以人格化I的风光美如画 /【品析】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E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 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2.“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 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 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 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 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兽,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去I#<四 >总结归纳1.本文语言特色: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具有音乐美(1 )、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2) 、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 奏3)、音乐美:运用拟声词等(拟声美) 4)、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五、【效果检测】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 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 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 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七、【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