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词话》读书报告.docx
6页人间词话》读书报告引言:《人间词话》,王国维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2月第一版 一.内容概述: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各种政治势 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接受叔本华哲学美学, 席勒,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说,欣赏纯美文艺观《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之一它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 和传统的概念,术语和逻辑思维,又以叔本华哲学美学为深层哲学根基,在中国 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间词话》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王国维 手定词话64 则64则词话前 9则是对词学理论“境界”说的具体内涵作理论性 的阐述,为之后具体的词作批评标立一种新的批评标准和理论第 10 则到 52 则是按时代先后,自温庭筠,韦庄,李煜以下,迄于清代纳兰性德,分别对历代 各家作品进行具体的实践批评自53 则后之数则,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式之严 谨,诗中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之游词等问题,是结合具体词作分析对 “境界”说理论作补充和延伸大体遵循由词学理论到具体批评实践的逻辑顺序 下卷收未刊手稿 49则和若干附录二.理论与方法:(一)“学无中西”——兼融中西的学术文化观 打破中西疆界,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是王国维的基本学术立场。
一方面,因 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书籍难解,需要求助于“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的西学予以 梳理阐析另一方面,无论是西学还是中学,都是人类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解释 他还指出,国人对于西学的了解和洞察,必须以深厚的中学根底为基础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它的理论内涵和表述方式虽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理 论,但是词学理论的深层哲学又以叔本华哲学美学为根基,达到兼融中西后的学 历再创二)“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审美超功利的文艺观 基于寻求人生慰藉,解脱痛苦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王国维欣赏超功利的纯美 文艺观,反对如家伦理功利主义,接受席勒,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说,认为文学本 质上是一种游戏,应热心的以游戏态度而为之例如《人间词话》第120 则:诗 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庄重二性 质,亦不可缺一也三)“词以境界为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1.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2. “造境”与“写境3.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4. “内美”与“修能”,“能入”与“能出”(四)“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始盛终衰”的问题演变观 三.延伸扩展讨论(一).王国维与叔本华的关系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两大类。
他区分两境的理论基础,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的观点,关 于抒情诗的观点,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叔本华说①:在静观的宇宙审美中,我们已经发现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客体的知识,不是作为个别事物,而是作为柏拉图式的理念,即作为该事物全体 族类的永恒的形式:和关照者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纯粹的无意 志的认识主题王国维把这种“纯粹的无意识的认识主体”称之为“知之我”或“纯粹无欲 之我”而现实的有意志的“个人”,则称之为“知之我”或“特别之我”叔本华又说②:产生于美的静观之愉悦,来自这两个组成部分,有时这一部 分占得多一些,有时另一部分占得多一些,根据审美静观的对象是什么而定王国维所谓的“意余于境”,“意多于境”,也是如此二).王国维与严羽 王国维的“境界”是一个标示文艺特性的美学范畴在中国之前的诗论家中, 与王国维境界说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当首推严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 9 则中说到:严沧浪《诗话》谓: “盛唐诸人,唯 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 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 “境 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严羽的“兴趣”和王国维的“境界”都是概括文艺特性的范畴,“兴趣”更 偏于主观的感受,因此比较朦胧恍惚,难于捉摸,而“境界”则从诗词本身的形 象和情感内容着论,因而比较清楚,确定三).王国维境界说与叶燮境界说 叶燮是我国清初时的一位美学思想家,他的境界说与王国维的境界说存在差 异王国维的境界偏于主观感受,注意到了艺术形象本身的分析,但叶燮不仅用 “境界”来概括文艺的特性还从艺术形象的“形”和“情”两方面对这一范畴 作了规定,并且揭示了艺术创造活动中形象思维的特性在王国维的美学中,“境界”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范畴,而叶燮美学中的 最高范畴是“理事情”也就是艺术的真实性③“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 之变,万汇之赜,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於以发为文章, 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然 则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先揆乎其理,揆之於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 征之於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絮诸情,絮之於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 易,则自然之法立 四.评论:(一)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在这则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对作品的粗略分析可以划分为理想派对境界的 重新创造,即造境;和写实派对境界的真实描绘,即写境但对于有成就的作家 来说,在他们的作品中两者又不是具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大诗人有娴熟的文学技 巧和高于常人的情操与想象力,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包含了造境与写境① 《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英译本,第 1 卷② 《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英译本,第 1 卷③ 《原诗》内篇上④ 《人间词话》,卷上,第 2 则我想起了五代词人皇甫松的一首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在这首词中前两句写境,实写眼前所见,后两句造境,想象江南水乡夜景 作者由实入虚,尽管闲梦夜船吹笛,人语桥边,但这些其实都是实境的映现整 首词呈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朦胧美二) ⑤•“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通过阅读这首词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国维认为作家在观察事物,表现情 感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我之境,把自己的意志想沉浸入事物,甚至把主观的 思想与外物有意对立起来,使观察的对象因为存有“我”的意志,从而带有“我” 的感情色彩,移情入物二是无我之境,把自己的意志心态全部融入任务,使人 在观察事物时只感觉得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觉得“我”的存在,从而使作品不带有 “我”的任何主观感情和个性特征,“物我合一”像词话中提到秦观的塔莎行这首词是秦观贬官郴州所做,抒发寂寞孤苦, 惆怅相思之情可堪”两句,人居旅途,孤单无聊,又恰逢春寒料峭,杜鹃送 春,夕阳西下,人景交融郴州”两句,情在意外,含蓄无限,是“有我之境” 的典范三) ⑥•“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 一优美,一宏壮也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由于视点不同,心情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 那么它们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无我之境优雅美丽,心情平淡,物我两忘,形之于笔端的,一定清雅平缓, 表现出出世的超脱有我之境宏伟壮丽,精神灌注,感情激荡,行之于笔端的, 是激烈深切,表现出入世的激情对于这两种境界的特点,我觉得王维和李白各自的一首绝句可以体现出来。
王维的《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 里诗人写的是鹿柴附近景物的幽深静谧,是由静中得之,意在言外而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是写送别友人时的怅惘之情,是由动中得之,东流的长江, 远去的孤帆,以景寄情,豪放恣意四) 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 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此第三境也看到这则词话,我倒想起其他一些与境界相关的东西,虽然与词话美学无关 一位商人被人出卖,人财两空,欲轻生一位老者让他用斧头砍一块方形巨 冰商人用尽全力,却因只能在冰上留下一道细微的印记而泄气老者将冰块放 到铁锅里煮,并吩咐他牢记整个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锅里的冰块开始融化, 许久,水被烧开了⑤ 《人间词话》,卷上,第 3 则⑥ 《人间词话》,卷上,第 4 则⑦ 《人间词话》,卷上,第 26 则老者问商人有何领悟,商人不解老人说:“这是成功人生的三境界冰虽 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水有着一颗善而谦卑的心,从不参与 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 第二种境界——周济天下水雾却有着最自由的本身: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 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超脱于 世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提到的人生四重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 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 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 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 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对儒家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与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即使不当管理 者,也要配合管理者,当一个好的被管理者,所以也要懂管理,要知书达礼在 敬宗收族的社会中,成年人中的多数都是管理者,每一个当了父母的人都是管理 者,只不过层次上有高有低:最高是平天下,其次是治国,再其次是齐家因此, 最高境界不一定处于最高层的人才能达到。
相反,只要努力,多数人都能达到 最高境界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立德,立功,立言最好的是“三立”俱全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境界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一样五).杂想如果不是因为读书报告这样一个任务,可能对于《人间词话》这样一本著作 的印象,不过就是高中语文拓展阅读课上老师零零散散说的一些片段虽然我承 认这次读《人间词话》尽管是囫囵吞枣,但终究是从头到尾通读了一番现在想 起来那些个没课在人文图书馆读《人间词话》的时光,其实也就那么几次吧,觉 得有一种宁静的温馨可能是因为才接触美学,每次读《人间词话》对美学哲学的感受往往不及另 外的一些感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也是我很向往的一 种境界开始或许是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知道“泉流 石上”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其意义依然不懂但是, 随着年岁的增长,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景物不再朦胧,乡野的情致也变得 清晰,更重要的在于,明月不再只是照在松间,它也照进了我们的心里;清泉不 仅仅流于石上,它还淌过了我们的心头青春的这些日子乃至将来,我们将照一 片明月,流一汪清泉不可否认,在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谈及所谓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似 乎多少有那么点牵强的意味,但我们尝试着开始去理解,也已经开始明白:人的 一生,苦也好,乐也罢,得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