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北京的医疗.pdf
4页免费医疗一直是医疗改革乃至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 目前, 不管是对全民的普遍免费医疗甚或是对特定低收入群体的免费医疗都难以实现但考察近代北京的历史, 免费医疗却曾以某种形式存在过一段时间一、 免费医疗的创设清末以前, 北京人看病一般是到医生家中或开设的医馆看病, 有钱人家也可请医生到家中清廷所设太医院颇具规模, 但主要面对皇室和高官, 普通民众难以企及对于广大平民, 政府没有专门的官立医疗机构,一些社会慈善组织开展的慈善医疗也多是面向鳏寡孤独者, 且大都是临时性的清末, 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开始实施 “新政” 改革当时, 新政的推动者认为,“立国以强民为本, 而强民以重医为先” , 我国传统的中医, 因有其不能普及的弊端, 所以应向西方学习, 设立现代医院, 使中西兼备,“各具专长, 同收实益” 1906年8月,清廷设立内城官医院,地址在东城钱粮胡同; 由于创设内城官医院 “颇著成效” , 1908年6月, 民政部又奏请在外城宣武门外梁家园设立外城官医院这便是公认的北京最早建立的近代官立医院内、 外城官医院初设时归民政部直辖, 1910年改归北京地方警察机构内、 外城巡警总厅分别管辖, 1913年1月由合并后的京师警察厅接管。
内、 外城官医院开创了我国官立医院免费医疗的先河, 其最大特点是不再专侍皇室贵族, 而是服务于普通民众, 更侧重面对广大贫民1910年改归内、 外城巡警总厅分别管辖后, 两厅共同制定的 《内外城官医院章程》 第一条即规定:“本院系民政部奏请设立, 纯属官立性质, 所有来院诊治之人, 概不收费, 惟住院诊治者饭食费须由本人自备” 这就是说, 内、 外城官医院为官办, 民众在院看病均享受免费治疗所有普通民众, 包括女性和儿童, 均可到内、 外城官医院免费就诊除门诊外, 官医院也收治住院病人, 按规定饭食费由病人自己承担, 但遇到特殊情况时, 警察机构也承担部分病人的饭食费用住院死亡者由警察厅和主治医生验明后, 交由亲属领回葬埋; 如无亲属具领葬埋,由医院报告警察厅, 发给棺木送往外城义地埋葬, 并进行标志以便识别这一点类似于传统慈善机构对无钱安葬的贫困民众施舍棺木经费是内、 外城官医院运作最重要的基础, 因属官办又具有慈善性质, 其所需经费、 药品, 全由政府负担, 从国内外购买的各种中西医料, 经过各省处税务关卡也一律免税按照规定, 内、 外城官医院经费按月从京师警察厅请领, 由内务部拨给, 月终报销预算决算, 并详细列表报京师警察厅呈内务部。
民国最初几年, 内、 外城官医院每月经费预算各为2000元, 每院全年24000元实际上,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和物价上涨, 原有经费预算已不敷使用, 1917年时, 内城官医院全年实际经费增至30974元, 外城官医院经费增至29960元, 至1922年时, 内、 外城官医院所需经费又有所增加, 仅1月份财政部就发放内、 外城官医院现金及兑换券各2935元二、 免费医疗实施的效果内、 外城官医院设立伊始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据统计, 在1906年内城官医院最初开办的5个月里, 就医者达到三四万人, 徐世昌称:“考之舆论, 咸谓该监督等择方审慎, 用药精良, 务体人情, 不染官司, 是以就医愈众, 全济愈多, 受诊之人以辩证之明, 起疴之速, 且有登报致谢者, 此医院开办渐著成效之实在情形也” 就诊人数不断增加, 至1907年, 仅秋季三个月内城官医院就诊人数就已达到30700人正是由于内城官医院诊治效果明显,“每季诊治人数均逾数万” ,“凡内城商民人等皆得邀博济之仁荷诊治之便, 糜不欢欣鼓舞” , 但广阔的外城, 距内城较远, 感染疾病者不便到内城官医院就诊, 每当春夏交替时令不正时, 外城病人尤多, 因此1908年民政部又上奏近代北京的免费医疗近代北京的免费医疗■■丁芮丁芮图二图二:: 19481948年第十二区公所年第十二区公所 关于界内居民胡某到第一医关于界内居民胡某到第一医 院治疗请求免费施诊的公函院治疗请求免费施诊的公函图一图一:: 京师警察厅外京师警察厅外 城官医院关于请发白城官医院关于请发白 文利养病费用的函文利养病费用的函53请求开设外城官医院。
外城官医院开设后, 两所官医院一内一外, 共同发挥救治民众的作用1908年6月, 内、 外城官医院每季度就诊人数皆有数万人之多, 1909年全年就诊人数更是高达 288467 人次, 而当年北京内、 外城总人数还不到 80万, 可见前往就诊人数比例之高所以, 当时的民众认为内、 外城官医院的设立 “于卫生大有裨益, 人皆称便” 民国后, 由于多种公、 私立医院的建立, 分散了就诊人数, 内、 外城官医院每月就诊人数比清末略有下降, 但为适应民众所需, 内、 外城官医院开设了多种医疗种类,以1918年5月统计就诊为例: 内科4217名, 外科2794名, 妇科 2182 名, 儿科 2141 名, 眼科 569 名, 耳科 275名, 喉科 115 名, 花柳科 97 名, 共计 12390 名据此推测, 全年仍有10万次左右的民众前去就诊, 这个数字刚好与北京的贫困人口比例相近因为实施免费医疗, 贫困民众从中获益最多, 所以当时的报纸曾评价其 “于兹数载, 贫民颇以为佳” 北洋政府后期, 财政困难, 影响政府多个机构运行但当局对免费医疗比较重视, 内、 外城官医院在1927年8月合并前受到时局影响较少, 前往就诊人数一直保持稳定。
如1927年3月3日, 内、 外城官医院中西医共诊治病人595人, 3月30日, 共诊治586人三、 免费医疗的发展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鉴于市内贫民日众, 遇有疾病医药维艰, 而公立医院尚待扩充” , 于1916年在香厂筹设仁民医院, 但至1917年5月因事停办为满足就诊需要, 改善就诊条件, 京师警察厅向其请求暂借仁民医院地址, 扩充外城官医院及西医诊察所, 所有医药仍 “概不取资, 以恤贫病” 由此, 外城官医院便逐步由宣武门外梁家园搬至此地因内、 外城官医院实行免费医疗,“贫民之因病求医者,皆在该院诊治” , 1927年8月京师警察厅为节省经费,被迫将内城官医院归并外城一处,但考虑到城内外贫苦民众众多,“一旦失此诊病之所,极感不便” , 很快在市政公所的帮助下, 又在内城官医院旧址重开1928年6月, 北平特别市政府成立, 下设8个职能分局, 京师警察厅改为公安局, 原有卫生行政职能大部划给为卫生局卫生局几经变化, 1933年成立卫生处后, 将内、 外城官医院改组为市立医院, 在原香厂外城官医院旧址办理, 外设东郊、 西郊、 南郊、 北郊、 北城、 内城6个诊疗所及妓女检治所。
市立医院开办后的8个月中, 门诊量可日达二三百人, 如果各所皆算在内, 在500人以上自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止, 市立医院及各诊疗所共收治门诊患者158211名, 住院患者234名改为市立医院后, 并未延续内、 外城官医院 “概不收费” 的政策, 从1934年5月开始, 所有民众不管是到市立医院还是各诊疗所就诊、 住院, 都 “应缴各费” , 但 “赤贫者得免缴一部或全部” 1940年1月1日, 又修订各项收费政策, 补助医院, 如初诊每人收挂号费1角, 复诊5分, 特别挂号1元, 月诊1元; 手术费每次1元至10元; X光透视每人每次2元, 治疗每人每次5元至10元等之后, 所有挂号、 诊治、 医药费等均不断上涨, 至1949年1月前,初诊、 复诊、 特诊挂号费已增至0.6元、 0.4元、 8元, 并且卫生局准备将其分别增至5元、 4元、 15元, 对于贫病患者的医药手术费依然减半或免费改为市立医院后, 普遍的免费医疗未延续, 且各种诊疗、 药费不断增高, 但对贫民的免费医疗一直持续至民国结束需要注意的是,贫民要在市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 必须由所在官署开具实系贫民的证明新中国成立后, 该医院多次易名 (工农兵医院、 万明医院等) , 今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近代的免费医疗是当时政府为应对危机立国强民下的 “惠民善政” , 具有较强的慈善救助性质, 它的开设不仅是效仿西方医政, 促进近代医疗行业的发展, 更是当局政府从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出发 “曲施救济, 惠及穷黎” 的政策实施, 其目的仍离不开思想教化和社会控制但近代北京对贫困民众所进行的免费医疗一直持续到民国结束, 对于救助北京的贫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京师警察厅制.京师警务一览图表.出版地址不详, 1917年.[2]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北京: 京华出版社, 1919年.[3]蔡恂.北京警察沿革纪要.北京: 北京民社, 1944.[4]杨米人, 路工.清代北京竹枝词: 十三种.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5]吴廷燮.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0.[6]田涛, 郭成伟整理.清末北京城市管理法规(1906一1910).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7]王康久.远古-1948北京卫生大事记·补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8]王康久.远古-1948北京卫生大事记.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谢阳谷.百年北京中医.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历史学博士)档案文化54前不久, 在国家档案局组织的 “档案在你身边” 征文活动中, 北京退休教师荣景甡先生的 《让旧纸片儿和老物件讲故事》 一文, 在全国 8768 篇投稿中荣获一等奖, 引起不少人关注。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 他如何与档案结缘?他与档案都有怎样的故事?最近, 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荣景甡老人儿时的记忆据荣景甡老人介绍, 他祖辈是满族镶黄旗人, 在他的言谈话语中总透着一股对儿时的北京那说不尽的眷恋与情义荣老说:“我小的时候, 常常到离家不远的城楼和城外玩儿那时的北京城里有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胡同, 除了皇宫和一些西式风格的公共设施外, 家家户户都用灰墙围成方方正正的小院儿, 高低有序的灰色瓦顶间种着些树木, 看上去安静而美丽如今, 那美好的景色也仅存于那些老照片中的回忆了……”老物件再现档案新生命在回忆往事过程中, 荣老拿起身边的一件旧乐器,得意地告诉我:“这叫‘尤克里里’ , 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的 ‘战利品’ 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到安定门大街遛弯,无意间看见了这把小琴, 爸爸曾当过音乐教师对乐器比较喜欢, 就买回了这件日本货回家后爸爸立刻装了四根小提琴弦, 可弹起来却很难听, 于是就把它放在屋角了这一晃儿六十多年过去了, 在这次整理档案的过程中, 我再次发现了它由于多年受潮、 开胶, 它已经变成了一堆碎木片为了留住那段记忆, 我决心把它修好, 这可真费了不少工夫啊花了几周的时间才把这些碎片一点一点地粘好成型。
我又查出它的学名叫‘尤克里里’ , 是个和声乐器, 并重装了专用的琴弦, 这回一弹还真好听!经过几个月的摸索, 我慢慢地掌握了弹奏方法, 在今年年初的社区春节联欢会上, 还用它为老伴表演的新疆舞伴奏, 并自弹自唱了现在的流行歌曲多亏这次的档案整理, 让我家这老物件再现了新生命! ”荣老说到兴头处, 还和老伴儿一起即兴为我弹奏了一段, 看着两位老人自娱自乐的神情, 我感受到档案带给他们的快乐档案就在我的生活里当被问起以前是否接触过档案, 荣老继续说道:“小的时候, 家里的老东西挺多, 也常常见到舅姥爷们在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 (现在的北京一中) 读书时使用的油印老教材, 算起来那应该是教科书中的老 “档案” 了那时候, 总觉得那上面印的一切都很有趣现在房子几经翻建, 那些珍贵的老教材早已不知去向了如今家里留下来的只有原版的 《三希堂法帖》 和老版的 《康熙字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家庭建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