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中国士子悲剧的崇高精神.doc
3页浅析中国士子悲剧的崇高精神11 汉本 2 班 11260286 向静摘要: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而苦难是悲剧的基础,通过苦难表现出的人的崇高之美,正是悲剧对人心的激荡和魅力所在中国士子们在苦难中的“牺牲” 、 “献祭” ,不断用自己的身躯和品格捍卫理性的尊严,在艰难中磨砺张扬“有价值”的“毁灭” ,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恐惧”和“怜悯” 关键字:崇高 超越 悲剧崇高分为两种形态,一曰超越,一曰恐惧超越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洗礼,越过平常的尺度,在意志的驱使下,在道德实践中,人得到价值和尊严的胜利即主客体之间,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征服力量,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向之趋赴的无限完满的灵境而恐惧博克是这样说的:“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感到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即崇高 1在自然面前,一种无边的大,巨大的大,以一种压倒式的表象冲击人们的视野,从而使人们心中形成产生一种不适应的畏惧感,让我们的感性直觉感到不愉快,将感性生命逼到其自身的界限处,让人反省到感性生命的有限,自觉到生命的可贵,而此时产生的大愉快也就是崇高感,夹着着痛快的快感。
崇高感和美感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的有无美感成立于限制中的“形式” ,是一种感性的形式,直接给感性生命带来一种愉快感,是一种和谐的优美感,而崇高感是一种超越了任何感官尺度的“无形式” ,因其表象与人的判断力相抵触而令人不愉快,超出有限的感官尺度的无形式的自然表象,人同无形式的自然表象进行较量而表现出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生命崇高形式苦难是悲剧的基础,通过困难表现出的人的崇高之美,称为悲剧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谈到:“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而人的痛苦来自欲望,人一出生,生存是第一欲望,饥欲食,渴欲饮,冷欲衣,居欲安从此人开始奔波,为了让种族延续下去,进而婚配、育儿行使衣食住行成为又一欲望······以此类推,人生世世代代都要不停的劳作,只要有欲望,就会产生痛苦;此欲望得到满足又会产生彼欲望,欲望越多,则痛苦越多因为人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上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p237生痛苦,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欲望是产生悲剧的源泉,而悲剧是崇高表现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在同欲望的驱使斗争中,由道德观念的力量压倒欲望的追求,以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战胜困难和欲望,不屈服于命运,即便以肉身的消亡。
此种肉体的苦痛毁灭换得精神道德的不朽永恒,死亡的意义因为精神的自觉而显得更加崇高,越发壮美死亡者的形象因为信念理想自由和使命感的无与伦比和自我价值的神圣辉煌从而超度成为永恒闪耀的崇高精神魏晋名士嵇康,从容而赴刑场,面对莫须有的诬陷罪名,面对三千学子的的请求赦免,顾视日影,闲谈一曲广陵散,此身终矣广陵散,散尽人心,散尽予愿一曲广陵其实也正是嵇康本人,当他弹完吟到:“广陵散于今绝矣” ,也恰好是从今世上再无嵇康此人,越名教而任自然,天质自然,龙章凤姿,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不自藻饰,倘然适意也嵇康的悲剧在于他本可不死,但是在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在自由的虔诚和追求中,他毅然的坚持抗争,即便以生命的消亡来对抗不公不平的法度和权贵他本是个隐世,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骨子中深深地根种着道家“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保全思想,爱惜生命思想必然根深蒂固,不受拘束的自由因子也应牢不可破但同时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这些诗书恰恰也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的总会有儒家文化的侵染,尽管他每每“越名教而任自然” ,可他反对的儒家文化仅仅是其礼制压抑等级制度方面,而儒家思想中杀身取义,不以死害仁的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仍然深深的根植在他脑海中。
在面对生与死的强权压制下,嵇康依靠的是主体道德意志的支撑,以自己的不惧死亡,用生命的消逝来坚持反对不正义的污蔑强加之词,保持的是自己人格的高贵,以身殉道在与权贵的抗争中,以英雄人物般不屈的崇高心反抗坚持,留给人们的是一种征服战胜的力量,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触动灵魂的折服意志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抚剑,浩然弥哀 ”悲概之气,强烈的感情以爆发式的汹涌涌入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内心上的无形式的超越,这便是崇高的力量当苦难中的悲剧人物面对一种难以抉择的极限而被逼入生与死的边缘时,他必须作出艰难的取舍,他面对悲剧情景时的抗争态度和坚定的意志,把生命的强悍意识挥洒的慷慨悲壮震人心魄,显示出悲剧精神的崇高这种崇高是对我们灵魂的洗礼,让我们的思想不局与一些小吵小闹的琐细之事,也不陷于欢天喜地的浅层乐感,用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去面对衡量所面对的事与物,如仓央嘉措所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参考书籍:赵琳:郎吉努斯_论崇高_及其美学史意义探析田英华:努斯_博克_康德论崇高王慧青:论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刘源成:悲剧_崇高_从朗加纳斯的_论崇高孙秀昌:康德_崇高_范畴解读张之薇:士子献祭——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精神论·学苑出版社·2011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