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月望月.docx
3页《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3•学会鉴赏诗歌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教时 五、课型: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 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 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一一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 读味、读韵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 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 背诵2■说读 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3•默读一一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4■议读 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 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 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 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 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一一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 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 “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 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6■美读 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 节奏、朗读重音(四)课外延伸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板书设计: 景一 境一情银白的地面安静 孤独寂寞(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