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平地貌特征.doc
14页兴平地貌特征兴平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地貌可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南部渭河阶地区,海拔390~460米;北部黄土台原区,海拔460~541.8米县境内从北向南,呈阶梯状倾向渭河,覆盖物全是第四纪冲积、风积物渭河阶地区北从晁庄、界庄、前北铁、李家坡、板桥、北汤台、杏花村、庄头、马堪村、来祁寨、窦马村以南,西起武功县界,东到秦都区界,南止渭河,是渭河平原的一部分南北宽18.5公里,东西长32公里,系渭河干流切割形成的冲积平原发育完整阶面平坦宽阔,又形成明显的河漫滩与一级、二级、三级阶地,面积324.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94%阶地区的基础构造是汾渭内陆断陷西段的渭河地堑,南深北浅,呈箕状拗陷中新世时开始沉积红色黄土地堑至今仍在活动,是西部压扭~压性隆升压;中部挤压~扭动掀斜;东部扭动掀斜区;东南掀斜区本县是南部下降区地堑上填充着深厚的第四系地层,其厚度达4500~7000米以上,其填充物皆由渭河干流所塑造,又经多次侵蚀与堆积,才形成现在各级广阔的阶地平原河漫滩,位于本市沿渭西桥、永流、建坊、龙兴、吴耳、郭公、高家、北张、马村、仪空、蔡东、蔡西、千佛、张耳、塔耳、何孔、马坊、侯村、湾里、南田村南部,发育不甚完整,其南北宽0.2~2.5公里,东西长32公里,海拔390米左右,是本市渭河阶地最低区,在区内北部吴耳村和村以南有宽约1.5公里,长6公里的漫滩阶地,高出漫滩0.5米,常被季节性洪水淹没。
漫滩地组成物质是全新统的中、细沙为主,沙质粘土,沙卵石次之渗漏严重,肥性差,不耐旱涝,易为洪水淹没,虽有耕种部分,却难保收获群众叫“撵水池”一级阶地,位于河漫滩地区以北,台面平坦,并与二级阶地以坎相接,高出河漫滩2~3米,台原宽窄不一距地表2~3米以内均有含水层,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地质层是第四系的上更新统,上部为沙质粘土,下部为沙及沙卵石层厚为190米左右,土壤主要是斑斑黑油土,具有蓄水保肥、抗旱耐涝、具耕种期长,适种性广等特性群众称之“梨起轻,磨起松,种的杂,收成好”二级阶地,在一级阶地以北台面平坦,在杏花村以西与黄土台原相接,台面宽9公里,在杏花村以东与三级阶地相连,台面宽8.5公里高出一级阶地10~15米地下水埋深5~10米,含水层厚约30米地质层仍属第四系上更新统,上部为黄土质沙质粘土,下部为沙及沙石,沙质粘土、沙砾石覆盖层,厚约156米左右土壤主要是黑油土,土层深厚肥沃,适于农耕三级阶地,位于二级阶地以北,黄土台原区以南,在杏花村以东出现呈契形分布以西地貌界线不甚明确,宽约1公里,高出二级阶地约20~50米地下水埋深10~15米含水层厚10~15米地质层是第四系的中更新统,系渭河沉积层。
20米以上为黄土类,以下见沙、沙卵石层土壤主要是红油土,适种小麦黄土台原区位于县境北部,属于风积平原,奠基于中更新世,形成于上更新世,属于地质第四系上更新统,海拔460~541.8米,平均比降16.63‰在杏花村以东高出三级阶地20~41米台原面广阔平坦,南缘坡度较陡,南北向冲沟多,沟壁陡直,有天生桥、再生谷等自然地质现象,断面成V形今大部分沟壑已整修为梯田台原北部呈坡状,与肖河故道相接,形成店张凹地台原区面积182.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6.06%,是本市农业区划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其基底构造同阶地区相反,属缓慢上升区上部覆盖深厚的黄土层,可达数百米钻孔167米深处见有薄的沙层,土壤主要是红油土,面积385612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5%,适于小麦及多种作物生长,也是本市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地区本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特点 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多有西风带移动性槽脊活动,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很快增多,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动荡不宁,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而且多浮尘,常有春旱发生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炎热,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极端最高气温达42.2℃(1966年6月15日),是关中高温区之一,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或伏旱出现。
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增加,副热带高压开始南辙,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由于受秦岭山系阻挡,锋区南下迟缓,停滞不前,渭河平原往往秋雨连绵因此,秋季连阴雨是本市气候特征之一如果秋季极地高压迅速建立而南下,同时副热带高压仍维持在较高纬度,高低空高压发生重合现象,便是秋高气爽天气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压影响,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冬旱发生光 照太阳辐射量(光量):本市全年为111.5千卡/厘米26月份最大,为13.6千卡/厘米2太阳辐射量年较差大,最大为118.4千卡/厘米2;最小为91.7千卡/厘米2在季节分布上:春季为31.7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28%;夏季为39.6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36%;秋季为21.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20%;冬季为18.2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16%春夏两季,太阳辐射量丰富,对小麦、油菜等作物返青、抽穗、成熟十分有利秋季连阴雨较多,日照减少,太阳辐射量相应也减少,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及棉花的吐絮十分不利生理辐射量(光质):是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光能本市年生理辐射量为55.6千卡/厘米2全年中≥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50.12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89.99%;≥1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37.9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68.2%;≥2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21.08千卡/厘米2,占年总量的37.85%。
日照(光时):年平均日照平均数为2065.2小时,最多达2257.2小时,最少为1596.9小时;8月份最多,平均为218.8小时,2月份最少,平均为134.6小时各季日照时数,夏季最多,为645.5小时,占全年总数的32.2%;春季次之,为518.7小时,占年总数的25.9%;秋季最少,为413.8小时,占年总数和21%;冬季同秋季几乎相等,为431小时,占年总数的21.5%平均≥0℃期间的日照时数1728.0小时,占年总数的86%;≥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253.4小时,占年总数的62%气温、地温一、气温本市年平均气温13.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4℃,年极端最高气温42.2℃;最冷月为元月,平均气温-0.9℃,年极端最低气温-19.9℃(1969年2月5日)季节分布:春季12.4℃~14.7℃,夏季23.2℃~26.6℃,秋季11.8℃~14.4℃,冬季—2.1℃~1.6℃气温日差和年差:气温平均日差,介于9.4℃~13.6℃之间夏季最大(6月)13.6℃,秋季最小(9月)9.4℃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为27.3℃,最高间差27.9℃,最低间差26.4℃,最高和最低间 37.8℃。
极端最高、最低间差62.1℃各种界限温度:≥0℃积温4853℃,≥3℃积温4779.6℃,≥5℃积温4681.4℃,≥10℃积温4269.5℃,≥15℃积温3570.2℃,≥20℃积温2449.4℃0℃之初日为2月9日,终日为12月13日,持续308天;3℃之初日为2月26日,终日为11月26日,持续276天;5℃之初日为3月10日,终日为11月19日,持续254天;10℃之初日为4月4日,终日为10月28日,持续208天;15℃之初日为4月30日,终日为10月2日持续156天;20℃之初日为5月27日,终日为9月6日,持续103天无霜期:降霜初日,平均是11月2日,最早10月9日,最晚11月9日,早晚差40天终日,平均是3月30日,最早3月10日,最晚4月18日,最晚差38天无霜期年平均218天,最长238天,最短193天二、地温地面温度:年平均地面温度15.8℃平均最高30.1℃,平均最低7.0℃一月平均为-0.3℃,四月平均17.1℃,七月平均31.1℃,十月平均15.1℃,本市地面温度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年变化趋势大体不同,元月最低,春季低温开始逐渐上升,7、8月地面温度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年较差不大。
各种不同深度地温,平均为5厘米14.9℃,15厘米15.0℃,20厘米15.0℃,各不同深度地温差值较小春季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6℃、9℃、12℃、14℃的平均日期分别为3月11日、4月7日、4月11日秋季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8℃、16℃的平均日期,分别为9月28日、10月5日冻土深度:最大深度31厘米(1977年元月),最小深度6厘米(1965年),百分之六十年份的冻土深度在10~15厘米年平均冻土日数47天,最长冻结日数为85天,最短日数为7天据气象资料记载,多数年份冻土日数≥40天在平均冻土日数中,11月2天、12月5天、元月22天、2月8天在部分年份,元月整月冻结本市历年平均冻土初日是11月16日,最早为10月24日(1981年),最迟为12月30日(1962);历年平均冻土终日为2月18日,最早为1月17日(1972年),最晚3月7日(1982年)降 水兴平市年平均降水量584.7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年最大降水量933.9毫米(1983年),最小降水量285.9毫米(1977),大小相差64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27倍多年平均变差116.4毫米,平均相对变率19.7%。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地区分布:据农业区划资料分析,地区差异不大,渭河一级阶地比黄土台原多30毫米,市西略大于市东季节分布:春季平均降水量143.5毫米,占全年24.5%,因春季升温快、风速大、蒸发量也大,春旱经常发生夏季平均降水量211.6毫米,占全年36.2%,降雨且多中、大雨或暴雨,时空分布不均,盛夏常出现伏旱天气秋季平均降水量210.6毫米,占全年36.1%,多集中在9至10月,常有阴雨天气冬季降水量少,平均18.9毫米,占全年3.2%,往往出现冬旱,影响小麦生长月季变化,从3月开始,降水迅速增多,7月和9月为两个相对多雨月,5月和8月次之4月降水51.3毫米,6月降水44.4毫米,10月降水65.8毫米,11月至3月降水均在4.8~27.6毫米之间降水日数(指降≥0.1毫米的天数):年平均为90天,以秋季9月最多,长则22天,短则4天≥5.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33天,最多年(1960)53天,最少年(1977)15天≥10.0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平均19天,最多年(1983)31天,最少年(1977)8天降水强度(单位时间降水量):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0毫米),1959年至1985年,26年间共出现6次,平均4年出现一次。
最大日降水量109.9毫米(1960年7月5日)年际间最多一年出现2次(1960年4月26日和7月5日)年内以夏季最盛,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在农事季节(4~10月),26年共出现连阴雨68次,平均每年2.5次其中15天以上的长连阴雨3次,8~14天的中连阴雨24次,5~7天的短连阴雨41次降雪天数:年平均13天最多年23天(1981年11月5日至3月26日间),最少年4天(1960年11月23日至1961年元月5日间)初日多在11月中旬左右,终日多在3月下旬左右最早初雪日始于10月22日(1971年),最晚初雪日4月12日(1979年)初、终间平均103天,最多163天,最少44天积雪日数:一般12月下旬至元月下旬为积雪期,年平均积雪日7天左右由于是小雪或微雪,积雪深度不大,最大深度值18厘米(1968年元月29日)气压、风一、气压本市属于大陆气压系统,历年平均气压969.3毫巴气压变化的特点是冬季高,夏季低最高达979.6~957.7毫巴,最低956.8~959.9毫巴二、风风向:由于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级风向随之改变全年主导风向为西风(W),频率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