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养生箴言.doc
15页静心养生箴言静心养生箴言一、学术源流箴言:静为躁君春秋·老子《道德经》)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箴言: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道德经》 、 《千金翼方·引语》)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章》)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德经·第 19 章》)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仝上)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注释:①俞俞:音 yu,读虞。
平安貌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庄子·刻意》)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语译:心神恬静淡泊,不为非份之事,亟力保持元真之气,使精神情志静而安守平淡,这样养生的人病邪就无法人侵致疾了箴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语译:内养心神而无非份思想杂念,整日以恬淡愉快作为养生要务,以达到自己心安理得为目的,这样就可身形四体不受病邪干预,精神情志也无耗散,则人体寿命常可延长箴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淮南子·原道训》)语译:人的养生常保持心神的清静无杂念,这也是天地间生物的本性箴言: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语译:人的心神、情志和精神,如能做到恬淡清静且日能充实的则可因而健壮,如每日躁动不安且损耗多的人则易因而衰老评述:上述几节说明:人心神安静乐观,则精神专一而不散,形神一致,因而长寿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故神气如顺自然则清静而正,悖逆自然则躁动不宁,故四时调养心神也很重要,神气的静躁与生命的壮老密切相关因身形的孔窍是精神的门户,故制约孔窍以静心神,可常保健康箴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成……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三国时·嵇康《养生论》)语译:人的身形是靠心神主持的,心神也需要身形来生成……故养生的人常是要修养品性以保其心神,安实其心神以保全身形的……善于养生的人,还多能做到喜爱与憎恶不显藏于情感,忧愁与欢喜也不常留止于心意内,对这些七情都恬淡平静而无多感受……这就真正地做到了清静虚无、泰然以对,很少私心和非份的欲望,且深知名誉地位多可损污德性,故对之常予忽视而不去钻营,也并非是心想得很而强制其禁欲 ‘评述:以上几节箴言,多鲜明地表白了形神互资、互养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才能保健、益身、长寿的。
箴言: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语译:心神平和,少有非份之念,恬静无忧虑.可先免去扰乱心神、违逆人性的一些麻烦事箴言: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司马承祯《天隐子》)语译:心与眼都离不开我身,也不可使之耗伤我心神活动箴言:慎动,……人之性常静……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正养此心,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明·万全《养生四要》)语译:养生之道,在运动身形时也要谨慎适当,……人的性命常需静养……心神常清静无躁则神气安和,神安则生命精神意志都安和,用此常静的方法养生,则人健而长寿,至老死也无大病……如心思过劳则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可引起精神心智皆处于危难状态,此可使人气血皆闭塞阻郁不通畅,身形因而大受伤损,这样的养生法则常可出现灾害……故正确地保养心神,使它常清静平和,常为人性命情志的主导则人可长寿评述:明代万全氏承老庄静神的养生思想,并进而提出“慎动心静”的摄生论点,将我国古代儒、佛、道三派的养生观汇一为“正养此心”为主导此足见善养生者宜善养心神之重要。
但人们应知,静心与动形都必兼重而不顾此失彼,才是养生之正道箴言:精神内守,则身心凝定,而无俟①”于制伏之强,如今之静功也……主理以求静……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正思虑以养神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注释:①俟:音 si 读侍、等待语译:精神意识守护于体内,则人的身形与心神合凝而安定,这就不需要让心神与身形谁来制伏和强迫谁了,如现今的静养功就能做到这一点……所谓主理,就是心理以正道无私欲则可达致淡泊清静,有了这个理作主,则人的非正当的欲望消失故心神清静爽快,这就是不强求清静而能自静的作法……也即是无私或少私的思虑用以养神静心的道理箴言:养静为摄生要务……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为死灰,方为养生之道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语译:心神虽主静,但非绝对的静,而是少私少欲,多为正为公的摄生之静……人的心神意识不可能不动用,好似它是已枯槁的木或烧成的灰一样,而人的心神却需要少私寡欲的静,这才符合摄生之道评述:清代曹庭栋养生家在继承前人的“心静”养生思想的前提下,主要认为,心神不用不动是不可能和很难做到的,但须动而不妄动,而须专一不杂,用之不过,这也具有静的含义曹庭栋的对心静的这一认识的发展,从理论上更合逻辑,从实践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理论特色1.心主神司生命箴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语译:心对人有何功用?心是人身形脏腑的如君王统治臣民一样的器官,生命中所表现的精神情志和明智,都是由心所出评述:古人认为,心主血气的运行衍化,故能产生精神情志等活动以统帅身形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效用,故《内经》中喻之为君主之尊,而为人生命的主宰中医的理论认为,心神虽由人体精气(先天的父母元气和后天的饮食谷气)所生,但又反作用于精气而主司性命按现代唯物辨证法来认识,可理解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精神意识产生后又可反过来促进物质(人体身形)的生化和演变箴言:虽神由精气所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明·张景岳《类经·卷一第三》)语译:人的心神虽由先后天的精气所生,然而所以能统帅精气而为之主宰并反映出各种不同的运动功用的,则又在于人身形中的心神所驱使箴言: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妄其根矣明·袁黄《摄生三要·存神》)语译:要使精能蓄聚就得先能养气,要能养气就在于先能有心神生存,故心神对气而言,犹如母之生子。
故心神凝静则气才可聚,心神耗散则气亦随消失养生者若只知视精气为宝贝而不知静存心神,这就好比是只爱惜草木的花卉而忘记或忽视了树根的固本,此无异于舍本逐末的愚笨评述:此箴言进一步形象地阐发了,心神是人身形精气的根本之养生道理箴言: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语译:心神主司人精神明智则人的身形脏腑都安康,用这种方法养生则多无病而长寿,直至自然死亡也无多病害……若心不能主司精神明智,则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都易受到危害,因血气脉道闭塞不通,故身形将大受伤损,以这种方法养生则没有不会遭遇到祸灾的箴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语译:人的心神之气如果是素质勇健的,则气血畅通而无病;如果是素质怯弱的,则常可因滞着而生病箴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内经·灵枢·本脏篇》)语译:人的意志,可以驾驭精神,收摄魂魄,适应气候的寒温,和调情绪的喜怒……故心神意志平和则常精神专注集中,魂魄不消散,悔怒等七情不亢进,此则人的五神脏就不会受病邪的侵害了。
神、魂、魄、意、志等可参阅前注)箴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内经·灵枢·天年篇》)语译:人的心神如丧失则将死亡,人的心神相得而健常,则生命可存评述:由上述几则箴言,可知《内经》很强调心神对养生的重要性,认为神气对生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且还明确指出,心神在人体还有抗邪防病的效用,认为心神的壮与弱与发病密切相关,故倡导心神既是生命的主司,也是养生的根本由此可知,人之欲求长寿者不可不注重心神的维护2.心神宜清静箴言:清静为天下正《春秋·老子·道德经》)语译:天下事包括人的心神只有清静健运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箴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春秋战国·《内经·素问·痹论》)语译:心神清静则神气潜藏于内而安,心神躁动则神气易消亡而多病夭寿箴言: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语译:如心神失常躁动于生命中,则人的身形常伤丧于脏腑组织间,这好像君王昏庸在上,国家则动乱于下一样评述:人的心神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神躁不静,对身形是有很大危害的,此因心神静守有助于神气的潜藏,而心神的躁动则可导致神气的张扬、甚至消亡箴言: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语译:人的神志如过度使用则易劳损,神藏于心为心神,它应以清静为养箴言: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语译:心神清静时固然不可乱动,即使有动也不可妄动,这种动也是静的表现……用心时戒有杂乱,杂乱则分心,分心则动而劳累唯只有专心致志则虽用心而不劳累,这是因为情志安定、心神凝聚的原故评述:在心神要清静内守的认识上,古养生家是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老子主张心神应绝对虚无清静庄子虽承老子衣钵主静,但亦进而认识到心神是静中有动而非绝对的静的故他提出“动以天行”(心神静中有动,动则是依自然健常的法则行事的)否则就会如水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静的从而使后代医家进而认识到,心静是防神用太过而主张神用专一不杂,其中包括神静不用,神用不过等方面的辨证认识3.心神难静易动箴言: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灵枢·本神篇》)语译:人的先天与后天的精元相结合即称为心神或神气,随同心神而出入往来的名为魂,与人精气一道出入的谓之魄,能够主司身形的名为心,心神有所记忆的名为意,意愿的存留称为志,因意志而留存的变化名为思,因思念而有长远打算或希求的称为虑,因为思虑而与某事物相处的名为智力。
评述:本句箴言所称的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思维和生命活动都属于心神所主,心神主持生命,识万物,理万机,故心神常易动而难静箴言: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纭,神。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