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文学评论论文.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315061541
  • 上传时间:2022-06-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鲁迅的小说中,启蒙主义是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启蒙者作为载体而呈现的《祝福》中的“我”即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者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的形象认知来管窥鲁迅作品中的启蒙者形象  【关键词】鲁迅;《祝福》;启蒙者形象    作为现当代文学奠基者之一的鲁迅,启蒙主义一直是其所努力传达的文学主题在鲁迅的小说里,启蒙主义这一主题是通过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启蒙者”形象作为载体而一一呈现的《祝福》中的叙事者”我”便是这启蒙者形象群中的一员,透过对他的认知,我们可窥见鲁迅作品中启蒙者形象的些许共性与特质  在《祝福》中,“我”的形象贯穿着全篇,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经历者透过他的叙述话语,我们能够不断地感受到他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对“祝福”事件、对“祥林嫂”事件的主观态度,并以此感受到他的思想倾向等等这些叙述话语逐步地丰满着“我”的形象,同时也使我们对鲁迅作品中的启蒙者形象有了一个更具体的感知  一、觉醒、悲悯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  在鲁迅的作品中,启蒙者的形象多是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有的温和,有的激进,有的隐晦,有的张扬,这一定程度上和叙述主体有关,但都不约而同的体现出了作者的愿望或投射出了作者的影子。

        具体到《祝福》中“我”的身上,“我”表现出了温和,觉醒、软弱、单纯、悲悯等独有的形象特点我”显然不认同于鲁镇中四老爷、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等任何一方,同时又与他们都存在着疏离感我”是从鲁镇中走出去的;“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现代文明的熏陶;“我”渴望改变“国民劣根性”但与此同时“我”又是单纯、脆弱、天真、且初步觉醒的我”渴望着改变些什么,但又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无力感我厌恶鲁镇的腐朽,但又不得不与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满鲁四老爷等人的虚伪与跋扈,但却不能与其产生实质上的对抗我同情祥林嫂的境遇,但却无法给与其思想的疗救仅仅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有地狱了?”——这些个“我”在现代文明中所学到的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我”都无法给予其斩钉截铁的回答因为“我”认为面对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在拯救她的灵魂之前,生命确是第一要义的我”的悲悯之心显然压制住了理性的科学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我”的一个模糊的回答间接上也造成了他的死亡由此也更加造成的“我”的负疚感与无力感单纯天真的启蒙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究不过是苍白的而“我”也只能以离开的方式来回应现实的残忍  二、启蒙的窘迫——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生活轨迹  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中,作家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感经验很大程度上撑起了作品的厚重度与丰富度,有很多名篇抒写是身体离乡,精神还乡的心理安慰,给人唯美向往之感,如沈从文的《边城》。

      在鲁迅的乡土作品中,描写乡土的立足点并不是停留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忆与缅怀上,更多的是以一个启蒙者的视角审视乡土,对乡土进行否定式的描写从而表达出一种对乡土现实的批判在《祝福》中,叙述者“我”离去——归来——离去的生活轨迹在表现启蒙者的批判意识同时,实际上也传达出了属于启蒙者的尴尬境遇  作品中封建的鲁镇是“我”的故乡,可以想象在这里“我”度过了多么美好的童年,年少的“我”从心里上是认同这种乡土文明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当我有机会离开这里,去外面的世界接受现代文明的时候,两种文化的差异开始在我心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造成的寂寞、痛苦、与孤独是无法想象的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期之后,当“我”破茧成蝶已经适应了先进的现代文明作为文明人而再次以现代人的视角回归到鲁镇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便会产生一种优越的启蒙心态以及对于封建的厌恶感面对现实“我”想有所作为,但相对幼稚的经历与心理却使得“我”的启蒙境遇是尴尬而窘迫的  首先,从身份上说“我”仍是属于鲁镇上的压迫者阶级,与被启蒙者祥林嫂等人存在着情感上的疏离感尽管我从未在行动上对人实行任何实际上的封建压迫,但可想而知这种身份印记无形中为我的启蒙行为设置上了情感的障碍。

      另一方面,这种尴尬的身份也无法使“我”与鲁四老爷之类的长者产生激进的对抗尽管“我”与他“话不投机”,不认同他的种种做法,但“我”也没有用现代文明的话语与其辩论,而是尽量维持着面子上的和平这种沉默的对抗无形中也造成了启蒙境遇的尴尬其次,“我”不具有成熟的启蒙心态《祝福》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我”的形象:用心理语言对鲁镇中的事与人表达着不满,在心底进行着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的激烈对抗,而没有实际上的言行实践,甚至有躲避的倾向此时的“我”所具有的是一种典型的启蒙心态优越感而不是主动的有所为的启蒙冲动于是当“我”在街上偶遇到垂死的祥林嫂时便变得无所是从因为祥林嫂的求助是“我”在现实中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当“我”面对祥林嫂的提问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当“我”含糊地告诉她“说不清”时,“我”突然有种解脱感,“我趁着他不再紧接着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了四叔的家里”,但同时不安也随之而来继而便产生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仿佛离开便是最好的解脱可以说,“我”是不想与她相遇继而发生对话的由此可见,“我”的启蒙境遇的尴尬可见一斑  《祝福》中,“我”最后还是离开了鲁镇在祝福的炮声里我经历了一次归来——离去的轮回。

      以前的“我”回来过也离开过,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时代不灭,启蒙的意识不提高,这种无奈的轮回以及启蒙的尴尬将不可避免的会继续  三、“他救”与“自救”的启蒙反思  在亲历了祥林嫂的死亡之后,文本通过“我”在祝福的前夜用了大篇幅文字回忆起了祥林嫂的悲情多舛的一生中间涉及到了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透过叙述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在宗法文明交织缠绕下,祥林嫂的死是由这些人‘前仆后继’合力完成的,而无形中祥林嫂也自己当了一回自己的掘墓人由此,鲁迅透过启蒙者“我”的形象也在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启蒙反思——对于一个被启蒙者来说,他救与自救的重要性我们不禁也可以作这样一种假设——如果祥林嫂性格坚强懂得自救的话,或许她的人生会有新的可能可如果毕竟是如果,一切都不能改变,祥林嫂的悲剧之后,鲁镇依然可以在祝福的鞭炮声里享受夜的安详  总之,在鲁镇看与被看的悲剧故事里,启蒙者“我”是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他不断进行着归来继而又离去的冲突与反思,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 鲁迅. 鲁迅小说全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