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精编 专题12 实词111-120(共15页).docx
19页111、致【词义推导】“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词义例释】(1)动词①送达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②表达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③招来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招来三千食客④取得,得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⑤到,达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⑥使,致使,导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2)名词,意态,情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3)形容词,精细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4)副词,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
【成语助记】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也指暴露的彻底 其他如:格物致知 学以致用【迁移练习】齐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以晏子晏子致( )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 )一也,甚欢练习答案】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高考链接】(2018江苏卷)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致:表达(2016全国卷Ⅱ)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 致:招致,招来(2016山东卷)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致:招致,招来 112、质【词义推导】“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
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词义例释】(l)动词①抵押,作抵押品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②询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2)名词①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②本质,资质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③质地,底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④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⑤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3)形容词,质朴本之《书》,以求其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4)副词,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成语助记】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质疑问难:质:提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其他如:兰质蕙心 玉质金相天生丽质 质而不俚【迁移练习】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 )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 )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练习答案】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语文资源加群ywgx688 备注:语文【高考链接】(2017江苏卷)性质直,不饰容止 质:质朴(2016全国卷Ⅰ)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质:质问113、治【词义推导】“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词义例释】(1)动词①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②整治,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③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④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里,如果不一致,恐怕会更厉害⑤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⑥惩处,处置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了成语助记】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其他如:治国安邦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治之症无为而治【迁移练习】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练习答案】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治:治理,管理与“平”连用,表示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2018全国卷Ⅲ)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治:治政之策(2017全国卷Ⅲ)治兵有制,名虽不同 治:治理,管理(2017江苏卷)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治:研究114、诸【词义推导】“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个”;一是“之于”词义例释】(1)形容词,众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冯婉贞于是带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
2)兼词①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②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 【成语助记】付诸东流: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诸如此类:诸:众多;此:这,这样像这类的各种事物作状语、分句,常与“举不胜举”连用其他如:诸恶莫作 放诸四海而皆准付诸东流付诸一炬公诸同好【迁移练习】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 )渤海之尾,叹曰:“诸( )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练习答案】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曰:“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诸:各,众多(2019全国卷Ⅱ)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诸:各,众多(2018全国卷Ⅱ)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诸:各,众多(2017江苏卷)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诸:各,众多(2017浙江卷)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诸:各,众多 115、贼【词义推导】“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
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词义例释】(1)动词,伤害,杀害,残害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两个人互相仇恨,想要互相杀害2)名词①作乱叛国的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敌人②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两个强盗抓住了我,我侥幸把他们都杀掉了③祸患,祸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成语助记】擒贼先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其他如:做贼心虚 认贼作父独夫民贼【迁移练习】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 )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权使人捕而诛之练习答案】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于操,未果。
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Ⅱ)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贼:强盗(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 贼:强盗(2015全国卷Ⅱ)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贼:对敌人的蔑称 116、族【词义推导】“族”的本义是“同性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