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大学2012届法学毕业论文选题.doc
44页20122012 届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届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各组选题按开课的先后顺序排列)(各组选题按开课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教师姓名陈焱光专业、方向宪法可指导学生数序号课 题 名 称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基本要求1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D2司法公正视野下的法官素质初探D3论检察权运行的正当程序D4论我国公民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D5公民参与立法初探D6论我国公民适足住房权的法律保障D7从宪法婚姻家庭保障条款看妇女财产权益的保障D8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D9论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保障和实现路径D10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缺失与法律保障初探D11论保障民生的国家义务D12论我国宪法保障妇女权利条款实现的基本路径D13论违宪责任D14依法纳税与公民财产权的保障D15国家主席职权的正当行使及宪政功能D16论公正审判的制度构造及实现机制D17论公民意识的培养D18法治视野下社会公德应对社会冷漠症的制度建构与实践路径D19论防治家庭暴力的国家义务D20论公民文化权利的法律保障D21论当代中国性别歧视现象与法律对策D22从公民基本权利理论与规范看刑法剥夺政治权利制度的完善D23论宪法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及其制度建构D24完善人大对司法工作监督的法律思考D25论公民权利与计划生育D26论宗教信仰自由D从宪法婚姻自由条款看妇女权益保障的法治化27论法治国家的认定标准与实现路径D28试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D29论完善人大对人民负责的制度和机制D30社会公平视域下我国宪法分配条款的完善D指导教师姓名刘祎专业、方向宪法可指导学生数序号课 题 名 称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基本要求1论宪法与宪政的联系与区别D2论宪法至上与法治D3论宪法的基本精神D4论基本人权原则D5权力制约的形态及其比较D6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D7论宪法解释的功能D8宪法序言法律效力问题研究D9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D10社会转型与宪法变迁D11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D12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D13我国宪法修改的历程及评价D14宪法修改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15我国宪法修改的模式分析D16论宪法权威D17宪法惯例的生成及特点D18论宪法性法律D19当代违宪审查制度的特点D20论宪法监督体制D21论宪法诉讼制度的价值及功能D22论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D23宪法与国际人权公约关系研究D24论宪法的国际化D25选举权平等性的理论与实践D26论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D论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27公民投票问题研究D28试论专职代表制D29论人大代表的身份D30论人民代表素质D31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及其完善D32论选民和选举单位对人大代表的监督D33试析我国地方立法中的问题D34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关系初探D35论我国行政区划的改革及完善D36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性质D37试论经济制度在宪法中的地位D3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D39论迁徒自由D40论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保障D41论宪法基本权利的功能D42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问题研究D43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D44公民财产权研究D45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D46论新闻自由的界限D47论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完善D48死刑的存废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D49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D50立法平等与平等权的实现D51平等权的保障与差别待遇D52论言论自由D53试析公民结社自由的立法D54劳动教养制度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障D55论公民就业平等权的保障D56论城乡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D57试析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价值D取向58我国公民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D59论公民基本义务的性质及功能D60论劳动基本权利的构成D61论生存权的保障D62信息安全立法与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协调D63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D64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D65国家求偿权初探D66论社会保障权产生的背景D67论公民控告、检举、申诉权的制度化保障D68我国关于公民出版自由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69论公民的知情权D70论表达自由的特征D71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D72论我国公民权利的救济制度及其完善D73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协调D74论司法权的性质与配置D75公民受教育权问题研究D76论环境权D77论宗教信仰自由D78论公职人员名誉权与公民监督权的冲突与协调D79法治政府的标准D指导教师姓名肖传林专业、方向中国法律史、合同法学可指导学生数序号课 题 名 称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基本要求1中国古代无讼思想D1.中国古代无讼思想产生的原因2.无讼思想的主要内容 3.无讼思想的评价及意义2论中国古代的礼治思想D1.礼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2.主要内容 3.评价及其意义3论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过程D1.儒法结合的意义 2.结合的过程(几个阶段)3.评价4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制度D1.中国古代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2.刑讯逼供的内容、方法 3.刑讯逼供的影响与评价5论民国(北洋政府)的法制建设D1.法制建设的背景 2.法制建设的成就。
3.评价6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国情D1.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 2.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辩论是审判方式的比较(评价)3.当代中国国情下(包括阶级性)的审判方式的选择7论先秦儒家的法制观D1.儒家及法制观的产生 2.儒家法制观的内容 3. 儒家法制观的评价8论先秦法家的法制观D1.法家及法制观的产生 2.法家法制观的内容 3. 法家法制观的评价9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D1.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2.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3.评价(作用、影响)10宋代的女子继承制度D1.宋代的继承制度概述 2 女子继承制度的内容 3.分析与评价.11民国初期关于内阁制的争论D1.民初内阁制争论的背景 2.争论的内容与过程 3.争论的结果及评价(影响)12论我国古代典权法律制度之演变D1.古代典权制度概述 2.典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 3.典权制度的评价(优缺点及现实意义)13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机制研究D1.古代权力腐败的表现及原因 2. 权力监督机制(内容)3.评价及借鉴意义14论国民政府“党国体制”D1.民国早期的内阁制向“党国体制”的转变 2.转变的原因3.“党国体制”的含义与内容4.“党国体制’的评价15孙中山的 “党治 ”思想D1.党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党治思想的含义与内容 3.评价16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刑法D1.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内容 2.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刑法的影响及其表现 3.阴阳五行学说与我国刑事立法17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1.法律移植的理解 2.法制近代化的理解 3.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4.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 5.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思考18民国初期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的宪政分析D1.民初制宪过程中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缘起 2.争论的内容 3.评价19民初内阁之更迭及其原因D1.民初内阁制的确立 2.内阁更迭的概况 3.原因分析 4.更迭的思考20试论清末预备立宪D1. 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2.过程与内容3.评价21《论语 》中的法思想D1.《论语》简介 2.论语中的法思想 3.评价及思考22《尚书 》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D1.《尚书》简介 2.《尚书》中的法思想 3.《尚书》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23《周礼 》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D1.《周礼》简介 2.《周礼》中的法思想 3.《周礼》对这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24《盐铁论 》中的法思想D1.《盐铁论》简介 2.《盐铁论》中的法思想 3.对《盐铁论》法思想的评价25中国古代有民法吗?D1.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争论(主要观点介绍)2.自己的观点及论据26民国时期政体之演变及其原因D1.民国政体演变概述 2.演变原因分析 3.对政体演变的评价27明清时期的陋规研究D1.明清时期陋规的产生及其原因2.陋规的分类、内容 3.评价28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与收回D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的过程与原因 2. 近代中国主权的收回过程与原因 3。
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与收回的思考29民国制宪历程及其思考D1.民国制宪的背景 2.民国制宪历程(各个阶段及成就)3.对民国制宪的思考30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总统制之比较D1.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主张总统制,二者之间有何不同?2.对民国总统制的思考1中国古代无讼思想D1.中国古代无讼思想产生的原因2.无讼思想的主要内容 3.无讼思想的评价及意义2论中国古代的礼治思想D1.礼治思想产生的背景 2.主要内容 3.评价及其意义3论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过程D1.儒法结合的意义 2.结合的过程(几个阶段)3.评价4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制度D1.中国古代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2.刑讯逼供的内容、方法 3.刑讯逼供的影响与评价5论民国(北洋政府)的法制建设D1.法制建设的背景 2.法制建设的成就3.评价6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国情D1.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 2.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辩论是审判方式的比较(评价)3.当代中国国情下(包括阶级性)的审判方式的选择7论先秦儒家的法制观D1.儒家及法制观的产生 2.儒家法制观的内容 3. 儒家法制观的评价8论先秦法家的法制观D1.法家及法制观的产生 2.法家法制观的内容 3. 法家法制观的评价9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D1.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2.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评价(作用、影响)10宋代的女子继承制度D1.宋代的继承制度概述 2 女子继承制度的内容 3.分析与评价.11民国初期关于内阁制的争论D1.民初内阁制争论的背景 2.争论的内容与过程 3.争论的结果及评价(影响)12论我国古代典权法律制度之演变D1.古代典权制度概述 2.典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 3.典权制度的评价(优缺点及现实意义)13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机制研究D1.古代权力腐败的表现及原因 2. 权力监督机制(内容)3.评价及借鉴意义14论国民政府“党国体制”D1.民国早期的内阁制向“党国体制”的转变 2.转变的原因3.“党国体制”的含义与内容4.“党国体制’的评价15孙中山的 “党治 ”思想D1.党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党治思想的含义与内容 3.评价16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刑法D1.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内容 2.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刑法的影响及其表现 3.阴阳五行学说与我国刑事立法17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1.法律移植的理解 2.法制近代化的理解 3.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4.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 5.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思考18民国初期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的宪政分析D1.民初制宪过程中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缘起 2.争论的内容 3.评价19民初内阁之更迭及其原因D1.民初内阁制的确立 2.内阁更迭的概况 3.原因分析 4.更迭的思考20试论清末预备立宪D1. 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2.过程与内容3.评价21《论语 》中的法思想D1.《论语》简介 2.论语中的法思想 3.评价及思考22《尚书 》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D1.《尚书》简介 2.《尚书》中的法思想 3.《尚书》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23《周礼 》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D1.《周礼》简介 2.《周礼》中的法思想 3.《周礼》对这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24《盐铁论 》中的法思想D1.《盐铁论》简介 2.《盐铁论》中的法思想 3.对《盐铁论》法思想的评价25中国古代有民法吗?D1.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争论(主要观点介绍)2.自己的观点及论据26民国时期政体之演变及其原因D1.民国政体演变概述 2.演变原因分析 3.对政体演变的评价27明清时期的陋规研究D1.明清时期陋规的产生及其原因2.陋规的分类、内容 3.评价28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与收回D1.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的过程与原因 2. 近代中国主权的收回过程与原因 3。
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与收回的思考29民国制宪历程及其思考D1.民国制宪的背景 2.民国制宪历程(各个阶段及成就)3.对民国制宪的思考30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总统制之比较D1.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主张总统制,二者之间有何不同?2.对民国总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