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上》资料.doc
15页3西哲复习资料(一)名词术语: 爱奥尼亚学派:早期希腊哲学的一个学派,主要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爱奥尼亚而得名,其包括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等,其主要思想有水本原说、气本原说、无定形(又称阿派朗)、火本原说、逻各斯和一些早期辩证思想 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也指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在希腊文中,其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水本原说:泰勒斯的哲学观点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泰勒斯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细阅读了尼罗河每年涨退的记录,还亲自查看水退后的现象他发现每次洪水退后,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还在淤泥里留下无数微小的胚芽和幼虫他把这一现象与埃及人原有的关于神造宇宙的神话结合起来,便得出万物由水生成的结论对泰勒斯来说,水是世界初始的基本元素 apeiron: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被称为“无限”(或称“无定形”)的不可察觉的物质形成的这个不可察觉的物质阶段是处于分离成诸如热和冷、干与湿等对立的性质之前,因而它体现了一切现象的最初的统一阿那克西曼德的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但却是最早试图用物质本身来说明宇宙起源和状况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体聚和散的过程产生的,并认为火是最精纯的空气在他的理论里气体是遵照自然的力量,而气因为冷、热这两种对立的性质相互消长,随着凝聚和稀散这两种相反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从而演变为一个原始的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着的地球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 毕达哥拉斯学派斯所创立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 数本原说: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在他们看来,万物的本原应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数与万物的联系远远超过了水、火、土、气的任何一种元素与万物之间的联系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原因: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
他说:“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 埃利亚学派: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之一公元前5世纪活动于意大利半岛南端埃利亚城邦的学派,以善辩而著称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主要代表学说: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运动与静止的问题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由巴门尼德提出,依据抽象思维得到的是“真理”,一句感官知觉得到的是“意见”,只有把握了本质存在才是真理四根说: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源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它们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
]流射说:古希腊哲学关于解释万物从物质或精神本原派生以及认识问题的学说思培多克勒深信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被流射出来的,从植物、大地、海洋、石、铜等中持续流射出丰裕的粒子流,由此造成万物的生灭并以此去解释问题,认为出于万物都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就是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东西与人的感官孔道相结合而产生的同类相知:感觉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我们与客观的事物之间有同样的元素在对流,正是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相通,认识成为可能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自己的种子说,认为“种子”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它们的结合构成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头发是由头发的种子、血是由血的种子、金子是由金子的种子构成的,所谓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实际上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各种不同的种子不是孤立地独立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由种子构成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不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件东西能绝对与其他的东西分开由于种子是无限的,它们的结合和分离也是无限的,因而事物性质和种类的变化也就无穷无尽奴斯: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本身是不动的,推动种子的结合和分离的力量在于种子之外的一种东西,他称之为“奴斯”。
他认为,宇宙原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的混合体,由于奴斯的作用,使原始的混合体发生旋涡运动,这个运动首先从一小点开始,然后逐步扩大,产生星辰、太阳、月亮、气体等等 在希腊文中,“奴斯”本义为心灵,转义为理性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奴斯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异类相知:世界万物每一个都包含其他一切事物的种子,当某类种子占优势时便会成为该类食物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是的事物性质的变化成为可能原子和虚空:德谟克立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影像说:留基波最先提出影像这一概念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认为,感觉和理智是由外面进入的影像组成的。
他们在说明视觉的形成时说,一切物体的表面经常不断流出一些极微小的原子,形成一种波流,使得空气得到了坚固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于是就在湿润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这个影像传到人的脑中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视觉他们用同样的理由解释听觉等感觉的形成,并认为思想也是由影像流入心中形成的德谟克利特是这样用原子论解释认识论问题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智者派:智者派,古希腊哲学流派中曾经有一个诡辩学派,对自然哲学持怀疑态度,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并没有构成一个学派,也没有共同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普洛道格拉斯等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活跃在古希腊各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家智者”原指古希腊的哲学人,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自然和习俗之争: 在智者派内部关于自然内在与人的规定、自然变化与人的改变及适用于整个自然的法则与人类社会的法则的争论苏格拉底的方法:对话辩证法,助产术 理念:“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理念,及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模仿:由柏拉图提出,用来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相似关系 分有:由柏拉图提出,用来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笔记蓝色书签> (模仿与分有是理念派生事物的两种方式回忆说:古希腊 哲学家 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他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 洞喻:P52-53 理想国:柏拉图参照埃及和斯巴达的模式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理想国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种命名方式的出现是个巧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但是他本人生前倒是没有运用这种叫法,而是称为"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或可称之为道。
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把那些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其他主体的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称为“第一实体”;他认为,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P61 四因: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形式和质料:P62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积极、能动和决定性的因素,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是真正的实体;质料是消极、被动、被决定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实体质料是可能性原则,形式是现实性原则形式把那些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构成有定形的个别实体由于任何个别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因此质料、形式都是实体。
但是相比之下,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而比具有“无定形”的普遍性的质料更是实体是形式把那些没有确定形状的质料聚集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有定形的个别实体的,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一个实体的形式就是使该实体之成为“这一个”实体的东西,即作为本质的实体 潜能与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各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可能性原则,形式是现实性原则,个别事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就是潜能→现实从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运动,一切物体都处在这样一种运动过程中,运动不是单纯的现实/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潜能/质料是能被推动的,而现实是能推动的运动时正在完成的现实,现实是已完成的运动 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指人的理性部分的完善;伦理德性(即道德德性)非理性部分方面的完善,要求以理性来对待激情和欲望 伊壁鸠鲁派: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创立的哲学派别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罗马时 伊壁鸠鲁学派期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