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完整的研究示例.doc
20页《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示例一个完整的研究示例这里贫瘠的不仅是土地目 录1摘要 2 "文化症候"及相关概念释义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对"精神文化症候"病理的社会学分析5 消除农村"精神文化症候" 的策略选择6 结语7 参考文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科学性:遵循社会有机体学说的有关思想、将人类文化学、社会学、中医学等学科作为理论的来源,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辩证思维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前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述准确先进性:首次提出文化的"3S模型"、"文化症候"等概念,创造性的提出了针对山西省"精神文化症候"的"文化平衡策略"独特之处:在提出新的概念的基础上,对三农问题的进行文化学探析是一个新颖的角度,将调查研究与理论有机结合,立足现实、深入思考,从而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不足之处:调查的力度不够,代表性不太强,文字表述需进一步精炼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应用价值:响应党"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与号召,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谋献策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精神文化现状的症候调查,真实反映山西省农村精神文化落后的现状,并依据严谨的逻辑思路,从文化学理论提出了解决方案——"文化平衡策略",能够对该省以后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宏观性的指导,并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性的参考价值。
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特将目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观点整理、删减如下: 一、对"三农"问题的成因研究: 观点一:三农问题的成因在于: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地方财政无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限的收入造成了农副产品市场低迷;乡镇企业和城市企业用工锐减,农民增收渠道受阻;管理与流通体制改革滞缓,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观点二:"三农"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一个正在愈加相对弱化的区域 观点三:影响"三农"的制度因素的大量存在是中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观点四:"三农"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由城市化滞后,缺少带动整个农村发展的"发展极"观点五: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固化"是导致"三农"问题的根源观点六:"三农"问题出在扭曲的同民收入分配格局观点七:"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剩,资源匮乏观点八:二元社会结构是"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观点一:采取如下措施:(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农民收入新增长点;(2)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4)积极稳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坚定不移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5)适应农民增收需要,实施更加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
观点二:做到以下几点:(1)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在注意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3)农民增收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角度来考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努力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非农收入;(4)要注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5)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观点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应加快宏观管理和流通体制改革的进度,从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增强国民消费能力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观点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减免农业税费,而其根本出路,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建立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第五种观点认为,必须做到:(1)政策方面,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给予农民经营自主权,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投资方面,应通过国家投资和鼓励农民个人投资两条途径增加农业的投资3)科技方面,抓好重大农业技术攻关,选择见效快的适用技术加以推广,抓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另外,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中,具有代表性的建议还有:1.加快农村城市化。
2.积极推进制度创新3.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4.构建"四大系统"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6.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多是从某个学科或者某个角度对"三农问题"做出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累起来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决不能简单的归因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层面的原因,也决不可能靠简单的细枝末节的改革便可解决三农问题牵扯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因此,笔者依旧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物质文化(SU-C)、制度文化(SY-C)、精神文化(SP-C)三个层面进行协调平衡,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提高,使变迁过程中失衡的文化内容恢复平衡,避免"文化症候"的出现与蔓延这里贫瘠的不仅是土地——对当前山西省农村"精神文化症候"的调查报告摘 要:本文首先在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了"文化症候"的概念与"文化失衡"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对山西省农村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的实证调查提出问题,继而运用文化学的有关理论就文化症候的产生原因做出病理分析,最后,在理论的思路提出针对山西省农村"精神文化症候"的"文化平衡策略"。
关键词:文化症候 文化平衡 社会有机体 精神文化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诸多社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对此,诸多学者从"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民素质"、"城乡制度"、"村民自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众多的探讨基本上是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的到底应当对农村或农民进行物质补贴、制度扶持还是精神关怀,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学术话题之一为了正确的认识三农问题的根源,更为准确的把握三农问题的解决出路,笔者决定从农民的精神文化现状入手,就近年来山西省农村精神领域中暴露的"文化症候"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从"系统论"和"文化学"的角度对山西省三农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诊断,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就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笔者以社会调查结合学术研究的形式,对山西省农村精神文化落后的现状做出的文化学阐述。
基本思路如下:一,以文化机体理论为基础,衍生出文化症候与文化平衡的相关概念二、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调查活动,对我省农村"精神文化"的五大症候做出一般性的客观描述与文化相关性分析三、用"文化失衡"的理论解释文化症候出现的原因,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其进行病理分析四、针对我省"精神文化症候"的现状,尝试提出物质、制度、精神分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平衡策略"第一部分 "文化症候"及相关概念释义在众多的文化研究中"文化症候"一词时常被用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多是学术界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隐喻性的描述,并不是严肃的学术名词然而,如果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来看,"文化症候"这一概念却是具有科学的内涵和根据的正如威廉·哈维(Harvey William)所说,事物之永恒,是与生殖和衰亡之间彼此的更迭交替联系在一起的......为此,笔者尝试地引进了"文化症候"的概念,以便于根据社会有机体理论对诸多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一、"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及其3S模式在生物学领域,有机体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小到细菌,大到花草、鸟兽乃至人类均属于有机体的范畴而所谓的生命便是事物具有存在和运动的能力由于像社会这样的处于生物体系之外的事物,其发展变化同样存在着生物体系所具有的基本的生命现象,即它具备了生物体最本质的生命能力组织系统,即作为活的机体应具有的新陈代谢、自动调节、自我增殖的功能。
关于社会机体理论,前人已多有涉足苏联哲学家康斯坦丁诺夫(Konstantinov)曾提出社会机体的概念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也曾提出过超有机体的概念,即世界存在由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的最高形式——人到超有机体的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理论也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运动的重要方法论,有机论、唯物论两者互相支持,成为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础虽然,前人提出的"社会有机体"的概念都是立足点不同、体系各异的理论设想,但在这些思想的碰撞中有一点是共识的,即社会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然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是靠什么构成有机体的呢?笔者认为社会与生物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社会创造了其生存适应的独有的形式和手段——文化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不稳定的文化内容构成的开放系统,靠文化内容的升降出入形成功能,它在文化的演进中获得了对付内外环境变动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其自身控制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一个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条件是人口与环境的协调适应在此前提下,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即创造出人类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正如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所认为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构成的整体。
因此,笔者探索性的提出社会机体的3S模式,即社会机体是由"SU-C"、"SY-C"、"SP-C"三个层面的文化内容有机构成的其中,"SU-C"、"SY-C"、"SP-C"分别是"物质(substance)文化"、"制度(system)文化"、"精神(spirit)文化"的简称物质文化指的是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小到筷子、刀叉,大至楼宇、桥梁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意志结构以及为保障这种结构的正常运行由人们自觉建立的社会控制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所有制关系和亲属制度为核心的契约符号系统,一部分由法律、政治、伦理、传统习惯等几类稳定程度不同的制度符号系统精神文化即人的本质在文化心态及其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文化心理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神文化不仅表现在它是高于物质文化即创造物质文化的文化,而且还表现在它是为直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文化的三个层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平面铺开的,而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物质文化具有流质性,属于社会机体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具有可调性,可以通过变革、调整实现文化变迁,因此处于社会机体的浅层;精神文化是社会机体的内核,具有相对稳定性,最不易发生变迁,属于社会机体的深层结构。
然而,社会机体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系统,其文化内容不可以用简单的线性划分,不同层面的文化内容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物质文化是其他一切文化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是体力和智力的凝结,而且从中可以反映出该社会的文化观,例如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等制度文化一方面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一方面又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制度保障和推动,控制着社会机体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平衡它是贯彻好的思想、推行某种技术、发挥资金效益的有力保证精神文化是社会机体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决定一个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的精神文化,在推动物质文化的创造同时,也在显示和推动人本身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低级走向高级精神文化的繁荣是一个社会进步、繁荣的重要体现二、社会均衡与"文化症候"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经济学家A 马歇尔(A.Marshall)和H 斯宾塞(H.Spencer)都在著作中使用了社会均衡的概念其含义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