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体书信的信文用语.doc
1页旧体书信的信文用语杨万全 书信是人们用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交谈事务或互通讯息的一种应用文体在我国,从最为古老的“尺牍”到现代的电子邮件信件,其信文用语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庄重典雅到通俗易懂的发展过程旧体书信信文一般包括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和日期六个部分,现将各部分的通常用语介绍如下: 信文的抬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由称谓和书奉语组成一般情况称对方为“先生”、“君”,对于长辈则称“公”或“丈”,晚辈称着“足下”、“生”之类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称谓后常附有书奉语,平辈之间书奉语用“如晤”、“惠鉴”,致尊长者则用“道席”、“教席”,对于晚辈则用“悉”、“览”、“阅”等等 信文中的启辞相当于现代书信中的问候语,根据信文内容,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但也要区别对待,对于长辈话语要客气、恭敬些,如用“幸承明教”、“顷诵华笺”等作为启辞语,平辈则多用“展诵瑶函”、“忽得兰言”、“久不晤言”等显得随和些可有时针对不同的对象用语也有所不同,如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答司马谏议书》中启辞是:“昨日蒙教” 信的正文是交代正事,旧体书信的正文一般先关切对方的事,然后再谈及自己的事,内容可长可短,用语则灵活自由。
祝辞是对收信人的祝福语,现在一般采用“此致”和“敬礼”作为结束语,有时在结束语前还有祝福语,但旧体书信的祝辞用语则较为繁多,它因不同对象、不同时令、不同内容而异诸如给老师的信则用“敬祝教安”、给编辑的信为“恭颂编安”,春节时写信用“恭颂春禧”,元旦写信用“恭贺新禧”,有时也用简短的两个字“匆匆”或“匆此”,比如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的结尾是:“匆此,即致敬礼”祝辞之后是署名,现代书信称之为落款,因为旧体书信在署名之后附有启禀词那么署名部分就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表明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如郭沫若(字开贞)在1914年留学日本时给父母的信落款为:“男开贞跪禀”其二是写明写信人的名字,第三是在名字后写上相应的启禀词,平辈之间通常用“敬上”、“手肃”,对于晚辈用“手谕”、“手白”,对待长辈才用“叩禀”、“拜上”等用语日期写法与现代书信大致相同,不过旧体书信多在日期之后附上写信时所处的地点而已现代书信的用语很大程度上是对旧体书信的继承,只是现代书信的用语更加口语化了通讯地址:(564507)贵州省仁怀市冠英中学 杨万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