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4719806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6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太平广记谚解》有两种本子:一为“觅南本”,共五卷,135篇;一为“乐善斋本”,共八卷,268篇7《三国演义》的最早译本满汉合璧十卷本《三译总解》和《重刊三译总解》分别刊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十九年,是朝鲜人据1650年版满文本摘译而成的满文教科书,书中以满、朝文对照的方式收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十个故事。

      8燕行录的主要作品1.金昌业《老稼斋燕行录》2.洪大容《湛轩燕行录》3.李德懋《入燕记》4.朴趾源《热河日记》5.朴齐家《燕行录》6.徐有闻《戊午燕行录》 9对中国诗论的关注王士祯神韵说、“性灵”、“格调”说、梁启超“诗界革命”乐善斋本《红楼梦》:世界第一部完译本,现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本 1中国文献典籍在公元3世纪时已传入日本列岛日本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古事记》卷中《应神天皇》“文化的渡来”条《日本书纪》仁德天皇“百姓贫之,则朕贫也;百姓富之,则朕富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飞鸟、奈良时代,公元604年,推古朝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3鉴真和尚:奈良朝与弟子东渡日本,其弟子在日本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传入典籍:《摩诃止观》、《法华立义》、《法华文句》、《小止观》、《介妙门》等天台宗章疏日本唐招提寺4嵯峨天皇即位,敕令编写《凌云集》和《文化秀丽集》两部汉诗集,开其后300年日本汉文化发达之先河 5五山时代,仿中国“五山”的名法定南禅寺、天龙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为“五山”五山时代由僧侣阶层主宰文化6入宋学问僧:明庵荣西:日本禅宗祖师,归国时带回茶种及天台山之《新章疏》60卷,喝茶之风遂传入日本。

      俊芿,由僧侣自觉地带回外典汉籍,特别是宋儒著作,表现了禅宗与宋儒逐渐合一的趋向圆尔辨圆:1235年入宋,1241年归国带回中国典籍数千卷7“汉籍和训”:变“汉文直读”为“汉文译读”,即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上日本假名,从而使不懂汉文或汉文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读懂原著8兰溪道隆:赴日僧 9 15世纪,宋学学派形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歧阳方秀为代表的京师朱子派,以桂庵玄树为代表的萨南学派,以南村梅轩为代表的海南学派和以清原业忠、一条兼良为代表的博士公卿派17世纪初,江户幕府将宋学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10五山汉文学指日本禅宗僧侣的汉文学欣赏与创作,其中以汉诗创作为主五山汉文学作者大体可分为“本土派”和“游学派”两类本土派:在日本本土通读中国典籍文献,研习汉诗汉文,深谙汉诗文写作三昧者如虎关师炼、义堂周信游学派:赴中国求学求法,云游中国山川大刹,结识高僧名士,都有成绩斐然可采者如中岩月圆、绝海中津11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创始人,佛教徒,京都相国寺的禅僧林罗山:其以忠为本,忠为孝先的伦理观,成了日本中世纪武家精神的理论支柱,推动了武士道的发展荻生徂徕,主张“汉文直读法”,并组建“译社”(古代日本人研究中国语文与中日对译的第一个学术团体)12“古今三谈”:《古今奇谈英草纸》、《古今奇谈繁野话》、《古今奇谈莠句册》。

      13上田秋成,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在中国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以及日本谈鬼说怪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菊花之约》:《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喻世明言》)?《荒宅》:《爱卿传》(《剪灯新话》)?《蛇性之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14曲亭马琴与明清小说评论欧洲 1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1.赛里斯、赛里加系统2.秦、秦尼系统2斯脱拉波是第一个真实记载中国事情的西方人3马可·波罗时期,从而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高潮,促使这一高潮到来的有两事情:成吉思汗的西征、罗马教廷发动的十字军东征4传教士1.柏朗嘉宾,以《蒙古史》或《柏朗嘉宾蒙古行记》流传至今,是欧洲人最早记述蒙古人情况的一部著作2.鲁布鲁克3.约翰·孟高维诺 5旅行家 1.拉施特,用波斯文写成史学巨著《史记汇编》,详细记载了蒙古的兴盛及伊尔汗国的业绩,并有专章介绍中国2.伊宾·白图泰,口述《游记》,书中论及中国瓷器、礼俗、钱币等,尤其对中国高超的技巧表示了惊叹3.马可·波罗张星烺译玉尔及考狄刊本《马哥孛罗游记》、冯承钧译沙海昂注刊本《马可波罗游行纪》其中冯承钧译本为通行的译本4.奥德里克,书中对杭州的描写十分细致具体,妇女缠小脚、富贵人家喜留长指甲等。

      5.尼哥罗康悌,口述记录《东方诸国历游记》有专节记录中国情况6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法兰西文字将其口述记录下来,名为《世界奇异书》,为《马可·波罗游记》的最初本7《明心宝鉴》:是现存最早一本被译为欧洲语言的中国文献8西方传教士中的汉学先驱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是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曾德昭,完成《中国通史》,葡汉及汉葡字典《字考》卫匡国,《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柏应理,《西文四书直解》(《中国哲学家孔子》):一部欧洲人大规模介绍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汉学著作 9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马若瑟,其《赵氏孤儿》法译本(附于杜赫尔德《中华帝国全志》得以问世)成为伏尔泰戏剧《中国孤儿》的蓝本宋君荣“18世纪最伟大的汉学家”、“耶稣会中最博学者”钱德明,对中国古史进行许多文化学意义上的考证,并以裁判者的口气否定了中国文化起于埃及说而独树一帜冯秉正《中国通史》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被誉为在欧洲刊出的“中国通史”的“楷模”10重视中国纯文学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中的一些诗歌;马若瑟翻译了《天作》、《皇矣》、《抑》等八首;白晋《诗经研究稿本》;马若瑟《经传议论》;韩国英为《诗经》译作撰写的长篇介绍等。

      马若瑟:元曲《赵氏孤儿》(节译本)伏尔泰:通过《赵氏孤儿》的内容来了解中国并“为我所用”,阐明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译本撰写戏剧《中国孤儿》阿尔更斯侯爵《中国人信札》(1739)以“三一律”的艺术规则衡量中国古典戏曲11欧洲汉学“三大名著” .《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 12意大利传教士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中提到中国语言,法国汉学家韩伯师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个介绍中国语言和文献的人” 13拉施特《史集》,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而不是“标音”文字,还指出中国有许多方言,可写出来却是一样,不要翻译等141.用罗马字注汉字(1)郭居静、利玛窦“词汇表”(也译成“词典”):“西方研究中国音韵学的第一部著作”(2)利玛窦、罗明坚《葡汉辞典》:“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2.编写词书《华语韵编》,欧洲人编写的第一部中外合璧字典3.编写语法书万济国《官话技术》,西班牙文,是一部用拉丁语法结构为模式来分析汉语语法的书马若瑟《中国语言志略》该书打破了法国和拉丁语语法的框架,力求用汉语本身的特征来分析汉语语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15 1814年,法兰西学院首次开设汉语课,并聘当时只有27岁的雷慕莎任教授。

      18世纪,俄国出现学院式和僧侣式相混合的汉学研究1818年科学院成立亚洲博物馆,是俄国第一个集关于东方问题的实物、图书和学术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业机构1854年10月,俄国政府颁发了关于成立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指令,有瓦西里耶夫任系主任该系的成立标志着俄国学院派和僧侣派汉学研究并存局面的结束,真正走上了专业化道路,进入了以学院为主的汉学研究新阶段161848年,传教士卫三畏发表《中国总论》(二卷本),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进行“综合的研究”,该著作标志着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美国东方学会的建立标志着美国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的开始17雷慕莎: “首先使汉学成为专门学科”的学者翻译小说《玉娇梨》翻译并注释《法显传》儒莲: 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对中国俗文学情有独钟:翻译元杂剧《灰阑记》、《西厢记》、《赵氏孤儿》译介“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白蛇精记》、《平山冷燕》德韦理亚,著有《中国与安南——越南关系史》曾获1888年儒莲奖18一般认为,19世纪前期,在法国的众多汉学家中,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雷慕莎、儒莲和毕欧19戴遂良,编写《汉字》一书,比高本汉的《汉语解析词典》早,是西方汉语音韵上第一部书。

      20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书目提要》,收录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区人物467人,书目800种汉文佛典的翻译和研究(1)雷慕莎《佛国记》(2)儒莲《西域记》(3)戴遂良《中国佛教》 21巴赞《官话语法》是19世纪和20世纪第一本称得上“创新”的汉语语法著作就白话与文言中表示“关系”和“条”、重读的重要性等进行了“隽智的分析”,被称为“欧洲第一个”把文言和白话区分开来的汉学家22拿破仑执政时期,小德经曾受命完成汉、法、拉丁文大字典《拿破仑字典》23对汉语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的是顾赛芬《汉语古文词典》和戴遂良的《汉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