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县第三中学20098年中考历史科专题复习.doc
8页南澳县第三中学2009年中考历史科专题复习【专题一】:科技革命一、两次科技革命概况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动力机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机车有轨电车、汽车、飞机通讯工具 有线电报、有线、无线电报其它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发电机、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放映机、内燃机进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二、两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逐渐确立,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B、 城市化、工业化开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发展)C、 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2、第二次科技革命:① 经济上,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② 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③ 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两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科技革命: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及感想1、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①(国家角度) :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②(个人角度):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③(经济角度):应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④(政治角度):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应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2、科技是柄双刃剑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u 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u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u 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u 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3、结合两次科技革命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请谈谈你的认识:l 科技革命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l 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l 要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l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l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经验l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能源四、知识链接1、中国没有把握前两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n 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n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2、举例、比较说明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第一次科技革命前,交通出行极不方便,人们以马代步甚至靠双腿行走由于火车机车、汽船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n 第二次科技革命前,当夜晚来临时,人们只能忍受黑暗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n 第二次科技革命前,远距离的人们互相联络,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有线电报、有线和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3、英国首先兴起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3)充足的劳动力 (4)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5)充足的资金提示:重点在于理解识记,不要拘泥于所提供的答案,考试时应注意结合材料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l 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l 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l 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5、两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作用:促进世界市场形成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导语: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1、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师夷长技以自强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两个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5、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6、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失败原因: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8、客观评价:(消极的角度)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的角度)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9、运动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10、历史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三、辛亥革命(1911年)1、革命组织: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4、革命果实: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5、革命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客观评价:(积极的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消极的角度)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过程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因此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4、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德、赛两位先生)5、主要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6、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7、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8、运动性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9、客观评价:(积极的角度)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消极的角度)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东方文化绝对否定10、对东西方文化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五、知识链接1、近代化起步的探索和特点(1)内容: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2、近代化探索历程的认识和感悟u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u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u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u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3、两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1)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地主阶级u (军事的角度)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u (经济的角度)主张举办民用工业;u (政治的角度)批判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注:以上主张和洋务运动相近2)严复:编译《天演论》——资产阶级u 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u 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注:以上主张和戊戌变法相近4、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好处:文言文,与我们日常使用的口语严重脱节,比较难懂,不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文言文文体简单、语言口语化,容易理解,有利于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5、对比新旧中国工业化的结果,你得到了哪些启示?A、民族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保障6、探讨中外改革的成败得失,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A、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C、开拓创新,解放思想。
专题三】: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思想、教育、科技成就1、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n 洋务运动时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n 戊戌变法时创办京师大学堂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最高学府)n 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n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2、近代思想家u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u 严复:编译《天演论》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二、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u 创教: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古代印度u 生活中的佛教:“大千世界”“众生平等”“有生皆苦”“想入非非”“大雄宝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