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调查必备指导手册.doc
20页H:\精品资料\建筑精品网原稿ok(删除公文)\建筑精品网5未上传百度田野调查指导手册(2)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第二部分 田野调查一般问题大纲 本田野调查大纲并不能作为具体的调查提纲来使用该大纲是编者基于对于文化整体性的理解, 力图说明在调查中应该注意的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 为调查者制订具体的调查提纲和在实地的调查中提供参考 编者) 一、 基本情况( 一) 民族称谓1.本民族的自称不同民族对于本群体都有自称, 如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 Hmong) , 大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 等等在调查中应该详细记录2.她称调查中应了解不同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 许多她称包含了别的民族对该民族的认识、 态度等信息调查中还应当了解不同时期汉语对该民族的称呼 二) 自然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特定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系统相互影响、 适应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 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内在地规定了该文化的基本走向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组合是多样的, 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对于某一文化的特征的理解, 应当将该文化置于当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生计方式、 经济文化类型等基础上。
1.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在调查中应详细记载当地的地理位置、 地形、 山脉、 平均海拔高度、 最高处、 最低处、 河流、 湖泊、 土壤、 气候等相关信息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们是如何认识与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例如: 有没有培育专门的”风水树”、 ”风水林”? 有没有对于树木、 山岩、 水等自然物的崇拜? 人们对当地动物、 植物是如何认识的? 有没有关于利用自然物的特殊风俗和习惯法? ( 举例而言, 有的民族在小孩出生活老人过世之时要种植特别的树种; 有的民族对于砍伐和买卖树木有一套习惯法进行约束, 以保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生计方式与经济文化类型特定的生计方式构成了特定文化的生成基础生计方式有很多, 如狩猎、 采集、 畜牧、 农耕等等每种生计方式又有许多的变异形式、 过渡形态, 并形成了多样性的经济文化类型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当前田野考察工作站的建立, 就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 关于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请参见第三部分的附录) 在调查中应详细记录当地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 如果在同一地区由于环境的变化( 如海拔高度的变化) 而有不同的类型, 要特别予以关注 三) 人口与分布1.总人口, 男女性别比例及年龄组别( 以5岁10岁为间隔) 2.人口密度3.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口比例4.每户平均人口5.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6.了解人口流动或迁徙的情况, 特别注意有没有季节性迁徙7.了解当地有没有人口控制的措施? 有哪些? ( 例如, 有没有土法的节育措施? 历史上有无溺婴的习俗等等。
) 8.了解当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特别要注意人口的分布与当地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四) 历史1.族源及迁徙例如: 该地的传说、 古歌是如何记载该族群的起源的? 族群迁徙的过程怎样? 有没有关于族群迁徙的传说故事、 迁徙歌等? 调查中要特别详细地记录族群迁徙的地名在一些特定的仪式中一般会有关于族群迁徙的信息, 如在丧葬仪式中, 许多民族都会念”指路经”, 将亡魂送回至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 详细记录”指路经”的地名, 有可能知道该族群详细的迁徙路线2.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 族群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分支的? 每一支的去向如何? 该族群在当地最早立寨是什么时候? 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 在调查中能够经过谱系法了解当地的历史一般, 当地老百姓并不会采用我们熟知的纪年方式回忆历史, 在询问的时候应详细记录是多少代( 辈) 以前然后再进行推算( 一般我们能够以25年为一代) 五) 语言文字1.当地的语言系属关系是怎样的? ( 语系、 语族、 语支, 等等) 2.现在母语掌握的情况如何? ( 详细记载不同的年龄组、 性别的母语掌握情况) 3.有没有双语或多语兼操的现象? 如果有的话, 应详细以表格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年龄组和性别记录之。
4.有没有自己的文字? 如果有的话, 其使用状况怎样? 同时还应了解当地族群对于”新创文字”的态度5.在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 不同民族除了自己的母语之外,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往往还采用公共的交流语在调查中应注意了解当地公共交流语的情况, 例如, 能够在集市上了解人们在交易中主要采用的语言情况; 在重大的公共集会活动中使用何种语言, 等等6.母语消失的情况由于各种原因, 当前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母语消失而转借别的语言( 如汉语) 的现象十分突出, 在调查中应特别予以关注应该了解: 母语是从何时开始大量丧失的? 当地人对这种现象如何评价? 分析语言消失的原因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的情况, 如我在调查中就发现过, 在有的地方, 我们一般认为的母语消失的因素都具备( 例如交通的便利、 人员流动的频繁等等) , 但母语却很完好地得到保存如果在调查中看到这些特殊的情况, 一定要特别关注, 并试图找出母语保存的各种原因( 如社会结构变化的情况等) 六) 族际关系1.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是如何相互认识、 评价对方的例如: 有没有涉及到这种评价的谚语、 传说故事等等2.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如何反映不同的族际关系的。
3.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民族在经济、 文化方面的联系特征例如: 不同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情况( 互补的程度如何? 怎样实现这种交流的? 等等) ; 要特别注意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采借( 举例而言, 某个族群是如何从其它族群那里输入生产工具、 技术, 乃至习俗的, 等等) 4.当地有没有不同民族都共同参加的重大的公共活动? 如果有的话, 其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有什么功能? 5.族际婚姻的情况如何? 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比例是多少? 6.个人平时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什么民族? 与不同民族、 不同宗教信仰的其它群体交往的频度如何? 7.关于族际关系的调查, 美国学者戈登提出了衡量族际关系的指标体系, 英格尔提出了由14格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 中国学者马戎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的8项变量指标, 即语言使用、 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异、 人口迁移、 居住格局、 交友情况、 族群分层、 族际通婚、 族群意识等在调查中也可借鉴这些指标进行族际关系方面的调查( 参见第三部分附录) 二、 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一) 婚姻关系 1.婚前异性之间交往的情况如何? 有没有专门的供异性交往的场所? ( 例如: 她留人的”青春棚”、 瑶族的”谈婚洞”等) 有没有专门的供异性交往的活动? ( 例如: 行歌坐夜、 跳花坡等) 如果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 则详细了解每项活动的组织、 规模、 过程等信息。
2.婚姻的缔结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彩礼、 嫁妆的情况怎样? 3.详细记录婚礼的整个过程4.婚后采取哪种居住形式? ( 如: 从夫居、 从妻居等) 5.婚后有没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6.有没有优先婚的规则? 如果有的话, 其优先婚的顺序是怎样的? ( 例如: 交表婚是常见的优先婚形式, 在调查中应详细记录) 当地通婚的范围如何? 详细记录当地与其它哪些地方固定通婚( 例如, 过去所讲”开老亲”的情况) 现在通婚的规则有无变化? 当前影响人们通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7.当地人关于性的知识主要经过什么渠道获得? 都有哪些关于性的禁忌或风俗? 8.妇女受孕后有没有特殊的安置措施或待遇? 例如: 妇女怀孕后, 有没有单独居住? 当地人是如何认识妇女怀孕的? 9.妇女生产后都有哪些习俗? 例如: 在什么地方分娩? 现在如果还有”土法”分娩的情况, 则应详细调查如何分娩? 由谁手术? 在家分娩有没有专门的地方? 有没有产后性禁忌? ( 妇女在生产以后多长时间禁止丈夫与之同房) ( 二) 家庭形式1.详细记录当地的主要家庭形式例如: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等等2.在一个家庭中, 性别的分工是怎样的? 3.在家庭中起支配地位的人是谁? 4.有无家族、 宗族等组织? 如果有的话, 请调查家族、 宗族的族长, 如何产生? 在家族、 宗族的日常事务中有什么作用? 5.调查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例如: 如何赡养老人? 子女分家出去以后是长子负责赡养? 幼子负责赡养? 还是共同赡养或采取其它的形式? 6.进行入户调查的时候, 详细记录该户成员的所有基本信息例如: 出生日期、 性别、 民族、 职业等子女的情况也应详细记载如果有已经外嫁的女儿, 要特别了解嫁到何处、 配偶的情况 三) 传统社会组织与习惯法1.当地传统上有哪些社会组织? 2.这些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当地的生计类型、 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 3.这些社会组织在当地的社区管理中发挥何种功能? 4.其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哪些属于血缘组织? 哪些属于地缘组织? 它们之间是怎样一种相互关系? 哪些社会组织是属于某个特定族群内部的? 哪些社会组织是属于跨族群的? 5.传统上这些社会组织的领导是如何产生的? 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搜集当地传统的重要社区管理者的信息, 例如: 家族、 宗族的族长或家支头人、 宗教师、 寨老等的产生方式和各自的功能分工6.传统习惯法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在调查中应注意: ( 1) 当地传统习惯法的内容, 如有文字记载的, 尽量详细搜集、 复制; 如系口耳相传, 应尽量记录; ( 2) 习惯法由谁来执行? ( 3) 当地老百姓对于习惯法的态度, 例如: 是遵守, 还是反对? 可经过对一些具体的个案进行调查; ( 4) 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传统习惯法的态度, 是反对、 压制, 还是支持、 利用? ( 5) 现在许多地方都有乡规民约, 请调查这些乡规民约与传统习惯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 习惯法在什么时候得到宣讲? 由谁宣讲? 在哪些仪式上宣讲? ( 7) 对于违反习惯法的处理, 其具体的规定是怎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款的约束力怎样? ( 8) 传统的习惯法与现行的法律、 法规之间有没有冲突? 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 民俗活动( 一) 生产习俗按照生计类型的不同, 在调查中应注意了解农耕、 林业、 捕捞、 狩猎和采集、 畜牧等不同生产活动中的民俗内容及其意义1.农耕农耕习俗的调查应包括: ( 1) 当地对于农业节气的认识和运用、 生产流程; ( 2) 收集有关的农谚; ( 3) 具体的耕作方式; ( 4) 当地农作物的种类, 特别注意了解这些农作物与当地生态之间的关系; ( 5) 农具的类型及其功能; ( 6) 农业知识的获得及其传承例如: 要了解现在还有没有”活路头”? 其作用如何? 等等; ( 7) 农耕中的水资源是如何管理的? ( 8) 农业生产不同的环节中有没有特殊的祭祀活动? ( 9) 有关农业的信仰及其习俗; ( 10) 生产活动中的互助协作方式2.捕捞主要包括: ( 1) 捕捞的季节; ( 2) 捕捞的组织形式、 分工、 分配制度; ( 3) 捕捞的禁忌和习俗等等。
3.林业主要包括: ( 1) 当地林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分布例如: 按照功用进行的划分有哪些类型? 有没有专门的风水林? 有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