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84855985
  • 上传时间:2019-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朝的建立与北元的覆灭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皇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各地,天下大乱,群雄乘势而起在群雄中,朱元璋一系越来越强大,先后打败诸雄,并北伐中原,攻克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皇朝第一节元末天下大乱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治愈来愈腐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日益沉重,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了,内心呼唤新的皇朝取而代之人们的心声,通过民谣到处传播: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区,不堪重负的农民公然在村头树起大旗,直书:“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①在河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①在河北,有童谣预示着天下易主:“塔儿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②在淮、楚地区,则有童谣预示道:“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园③各地秘密教派则利用宗教组织,宣传着改朝换代的思想泰定二年(1325),河南息州人赵丑厮等倡言:“弥勒佛当有天下韩山童、彭莹玉等人则利用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宣称“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徒众,准备起事元朝末年天下形势,已到了民怨鼎沸的程度,元皇朝“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变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④开河变钞,尤其是征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属河北)等十三路民夫十五万人修复黄河故道,直接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发生原来元朝廷严禁集会,在于害怕人们组织反抗,而修治黄河则聚集了十五万怨夫,他们不满于元朝的统治,传诵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渴望有人带头造反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乘机在黄河故道上埋下石人不久,民工在黄陵冈黄河故道上挖出了石人,石人背上赫然写着十四个大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石人背上的文字,正与民谣相契合——天意如此,不反待如何?① 《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② 《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③ 《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人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民众,同刘福通一起,在颍州聚集民众三万人,歃血盟誓,自称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树起了义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①,并发布讨元檄文但是,不久韩山童即被元廷捕杀,刘福通则率众组成农民起义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颍州。

      刘福通振臂一呼,万民响应附近贫苦农民“多乐从乱”②,黄陵岗修河民工纷纷前来,起义部队声势大振至九月,已占领了河南数县,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南北各地到处燃起了农民战争的烽火在北方,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李二(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在徐州起兵,占领徐州及附近郡县至正十二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起兵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在南方,至正十一年八月,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起兵十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组织,以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统军元帅,国号天完,年号治平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权(布王三)、张椿纠众起义,攻占了邓州(今属河南)、南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等地区他们这支队伍又被称为“北琐红巾军”至正十二年正月,孟海马等起兵,攻占了襄阳、荆门、房州(今湖北房县)等地他们这支队伍则被称为“南琐红巾军”  以上数支起义队伍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此外,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陕西等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时发生  农民起义的广泛兴起,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恐慌,元顺帝急忙调兵遣将,疯狂镇压北方红巾军。

      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北琐红巾军被扑灭,次年正月南琐红巾军也被扼杀但是,北方红巾军的主力——刘福通所部却越战越勇,一再击败元军,声势益发壮大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等人迎回了逃匿于砀山夹河的韩林儿(系韩山童之子),并拥立他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都毫州,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刘六(刘福通之弟)知枢密院事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红巾军分兵三路,向元大都、元上都、关中地区大举进攻东路由毛贵率领,连破山东胶州、莱州、益都、滨州、莒州(今莒县)至正十八年二月攻克济南,并乘胜北伐,抵达天津附近,锋芒直指元大都(今北京)元廷惊慌失措,延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①但后来由于东路军内部自相仇杀,自相削弱,所攻克的州县又先后被元廷收复,东路军也被元廷消灭①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七  ②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    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等率领,连克山西、河北一些州县,至正十八年(1358),关诚率部攻入元上都,焚毁了元宫室西路军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攻入关中地区西路军在凤翔受到重创,余部由李喜喜率领,自号“青巾军”,占领了成都等地。

        宋军三路北伐,给元廷以沉重的打击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刘福通率领红巾军一举攻克汴梁,大宋政权随即迁都于此此时,中原及其以北地区,三分之二为红巾军纵横驰骋之地,元朝的统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红巾军三路北伐,互不联系,各自孤立作战,分散了战斗力,遭到了元朝军队的各个击破,红巾军也受到了很大打击至正十九年(1359),元廷集中兵力围攻汴梁,刘福通率军坚守百余日,在城内粮绝的困境下,突围至安丰(今安徽寿县)刘福通红巾军受到重创,势力大减至正二十三年(1363),投降元廷的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攻陷了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驰援而来的朱元璋接到了滁州(今安徽滁县)至此,龙凤政权结束至正二十六年(1366),韩林儿又被朱元璋的部将廖永忠迎往南京,途中被沉入瓜步江中  元末人心思变,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应时而起,纵横中原,屡败元军,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隔断了元大都与南方之间的联系,并直接造成了元廷内部军阀势力的壮大、割据,造成了南方各地群雄并起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它所造成的天下大势——军阀割据与群雄并起,最终却灭亡了元朝  ① 《元史》卷一八八《刘哈喇不花传》第二节群雄并起地主武装红巾军兴起之后,元朝以其主力扑灭红巾军,但是元军主力与红巾军也几乎同归于尽,溃不成军。

      在这种情况下,元廷只能依靠各地地主武装——“义军”、“乡军”和“民兵”为此,至正十四年(1354)二月,元廷“诏河南、淮南两省并立民兵万户府”①次年二月,又诏“立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于天长县,统濠泗义兵万户府并洪泽等处义兵听富民愿出丁壮义兵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②但是,各地地主武装集团在响应元廷诏令,起兵保元的合法外衣下,在“拥元”的旗帜下,乘机夺城夺地,扩大自己的地盘,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至正十四年(1354)以后,逐渐形成了几支势力强大的地主武装:一是河南沈丘探马赤军察罕帖木儿(系汉人,本名李廷瑞)和罗山典史李思齐纠集的地主武装至正十二年(1352),察罕帖木儿在沈丘组织数百人的地主武装,与罗山李思齐纠集的地主武装联合,袭击了刘福通红巾军占领的罗山其后,这支武装在镇压红巾军中逐渐壮大,连年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镇压红巾军,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盘至正十七年(1357),李思齐占据了陕西,察罕帖木儿占据了山西,成为一支颇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二是元朝宿将答失八都鲁率领的“义丁”答失八都鲁于至正十一年(1351)被任命为四川省参政,率领本部探马赤军三千人出兵荆襄地区次年,又招募了襄阳官吏及逃亡的土豪组织的“义丁”,建立了表面上隶属于官府的队伍,形成了两万余人的强大武装集团。

      这支武装多次击败过红巾军,先后镇压了南琐红巾军和北琐红巾军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在河南太康大败刘福通红巾军,并进逼毫州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答失八都鲁死,其子孛罗帖木儿继续统领这支武装  三是福建陈友定的地主武装陈友定曾经是贫苦农民,充任过驿卒红巾军兴起后,他应官府的招募从军,因镇压汀州、延平等地农民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清流县尹其后,陈友定一再击败陈友谅军,又被升为福建行省参政、延平分省平章至正十七年(1357),泉州色目人赛甫丁、阿迷里丁反元自立,陈友定又奉命征讨,趁势占领兴化、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陈友定虽然接受元朝所授官职,但他割据八闽之地,独占一方四是广东的何真,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兴起之后,他组织地主武装“义兵”,镇压东莞等地农民起义,后被元廷委任为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南海三山民邵宗愚率众攻陷广州,何真率军收复了广州城,升任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成为割据广东的武装① 《元史》卷四三《顺帝纪》  ② 《元史》卷四四《顺帝纪》    反元群雄与此同时,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红巾军内部也形成了几大反元集团他们虽然共同反元,但彼此之间也互相争斗,势同水火。

      在这一意义上,他们也是一股股割据势力当时主要反元群雄有以下几支:陈友谅与“大汉”政权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所部红巾军的部将至正十七年(1357),天完政权内部发生分裂,丞相倪文俊阴谋杀害徐寿辉,事泄率部逃往黄州部将陈友谅驻扎于黄州,乘势杀死倪文俊,并有其众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攻占了太平,杀害了徐寿辉,于采石五通庙即帝位,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大汉”政权势力较为强大,雄踞于江西、湖广等地明玉珍与“大夏”政权明玉珍本是随州(今湖北随县)地主,在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中纠集千余人结寨自保至正十二年(1352),投归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至正十七年,奉徐寿辉命攻占四川,至正十九年六月已占有四川大部,被授予四川行省参政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以后,明玉珍即与陈友谅决裂,“斩[陈友谅]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指徐寿辉)发丧”①至正二十一年攻下成都,自立为陇蜀王次年正月,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明玉珍占有天府之国四川,旁及贵州、湖广部分地区,依恃四川天险,雄踞一方张士诚和“大周”政权张士诚是江苏泰州白驹场盐户出身,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起事,吸引了大量盐丁及贫苦农民参加,队伍很快扩大至万余人,先后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至正十四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张士诚占据高邮等地,梗塞了元朝南北粮食运道,成了元朝心腹大患至正十四年九月,元朝派遣中书右丞相脱脱率军百余万攻打高邮张士诚率军英勇抗击,脱脱屯兵于坚城之下,一筹莫展十二月,元顺帝以“老师费财,已逾三月,坐视寇道,恬不为意”②为罪名,削夺了脱脱的官职和兵权脱脱所部“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归附者,多从红军(即红巾军)”③此役之后,元朝主力解体,张士诚之势力大增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率军南下,攻占了江南之平江(今江苏苏州)、湖州、松江、常州等财富集中之地,并改平江为隆平府,建都于此但张士诚于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被封为太尉,从海道运粮入大都同时仍割据一方,并于至正二十三年,自立为吴王,其割据之地,“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洒,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①,势力非常强大① 刘祯:《玄宫之碑》  ② 《元史》卷四三《顺帝纪》  ③ 权衡:《庚申外史》卷上    方国珍占领浙东地区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1348)聚众反元,不久被元廷招降,为庆元定海尉此后,方国珍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摇摆于元廷与红巾军政权之间,时叛时降,雄踞于以庆元(浙江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

        但是,无论是在元朝大旗下的北方地主武装,还是势力、财力较大的陈友谅、张士诚,虽然称雄于一时,最终还是被崛起于濠州的朱元璋所灭① 《明史》卷一二三《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