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携手华为云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pdf
6页南京携手华为云打造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近年来,南京实现了科技企业数量大幅跃升,企业高质量形态初步显现;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高新园区优化整合,主阵地作用全面彰显;创新开放合作稳步推进, “生根出访”扎实展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作为承载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发展任务的园区,南京软件谷也公布了“围绕特色园区做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 的年度建设目标 为赋能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产业效率,让城市更智能,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更迅速,华为与南京市政府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并且双方基于华为云在 AI 领域的技术能力、生态能力、产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合力打造了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到目前为止,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对于南京的发展建设已提供了诸多助力,并且在数字化赋能城市发展、AI 生态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数字化赋能城市发展方面,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 并在民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
此举,在全国甚至全球树立了“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样本此外,通过建设展厅、打造 AI 高峰论坛、AI 用户大会、与高校共同举办 AI 相关主题的创新大赛,打响了 “南京软件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品牌,重塑了南京科技感 同时,华为云还因地制宜,根据南京当地政策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地域特色的本地生根, 并携手南京政府联合促进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 拉升相关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投入以及优先发展,并持续打造人工智能生态的沃土高地 根据 2019 年度南京软件谷最新数据统计,园区涉软企业共计2000 余家,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创新中心已走访涉软企业 1200 多家,覆盖了谷内 60 %的软件企业,累计赋能企业 133 家截止目前,活跃企业总计 120多家,累计打造标杆案例 15 篇上云标杆企业,包含路特,中科译讯,江苏千米,东奇艾尼特等 其中,华为云成功与江苏千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同推出了“乡村化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助力千米网络创造更多价值而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则通过华为云的 ModelArts 平台的识别功能大大缩减了繁琐的人物识别人力成本,再将 AI 能力集成于华为云云搜索服务(CloudSearch Service,简称 CSS) ,帮助企业实现了万亿级数据毫秒级的推荐和检索服务,在推进“电子化、无纸化、信息化”的同时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提升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此外, 南京慧智灵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华为云的合作实现了企业的结合优化升级和服务的提升 目前其已通过使用华为云中的人脸识别服务、实时语音转写、智能问答机构人等 AI 服务及数据可视化 DLV 等各项服务,实现了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过程中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信息化核查,解决了以往人机分离的现象,帮助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了日常监管及信息化核查效率等, 大大提升了社区矫正用户的服务体验,提升了智慧矫正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在 AI 生态构建方面,南京携手华为通过重点场景孵化新产品和新应用、技术和项目合作、激活区域相关上下游产业和企业的拉通等动作,构筑了人工智能生态联盟体系,并不断聚集生态伙伴,全面推行产业融合与行业发展目前,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拓展合作伙伴 20 家,涵盖工业制造、数字安全、泛政府/安平、互联网、农业、金融、零售电商等行业领域 由此可见,以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切口,南京已逐步聚集起了行业生态伙伴,不仅为传统产业赋能,提升了产业转型升级效率,而且为城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城市更智能此外,南京市还借助于华为云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和人工智能赋能团队, 聚集了众多有意愿向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移居”南京软件谷,丰富了人工智能的产业氛围。
人才培养方面,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助力南京规划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受众,包括开发者、研发总监、公司决策层等,开展了多维度赋能培训,举办了多场开发者训练营、人工智能专家班、人工智能总裁班,并开展了多场圆桌会议,为技术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以更好的实现思想碰撞 另外,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推动 AI 人才培养工程,也加快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发展, 助力南京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提升南京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水平不难看出,华为(南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长足发展的土壤, 并增强了南京对人工智能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加速了南京市人工智能人才的汇聚,为南京未来的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截至目前,华为云产业云已在全国落地 120+个创新中心、产业集群攻关基地,通过联合 300 多家伙伴, 为 1.5 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从业务流深入 “研产供销服”5 大类制造场景,以电子、装备等产业集群实践经验及优势,拓展覆盖到汽车、石化、钢铁、五金等 15+个产业集群从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来构建赋能平台,实现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