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缺乏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大瓶颈.doc
2页人才缺乏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缺乏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是近年来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国家一直在积极的推行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制政策推行的初期,由于在上述政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角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着水平不高、设施简陋、网点建设不全、百姓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得不到百姓的认同因而极大阻碍了上述政策的落实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增加,社区医疗硬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都已大幅度提高,却没有带来社会对社区医生的普遍接受据外地一些城市开展的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而曾去社区医院就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为了打针与拿药在诸多原因中对社区医生的医术不放心均排在了第一位,人才问题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问题不容乐观1、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尤其缺乏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为例,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上海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本科文凭的医生大约有 20%左右,而郊区只有 5%左右,加上专大专生,也只能达到 30%左右,如果是在农村,情况更差。
2、全科医生尤其是高素质的全科医生缺乏搞好社区医院,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是关键,但全科医生却恰恰是目前最缺乏的医疗人才在全科医院的培养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走在前面的,而且社区医院患者少,医生见到的病例不多,积累经验相对较难■人才问题的产生的诸多原因1、人才培养不易社区医院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而我国没有全科医生的人才储备,且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欧美很多国家都是医科大学毕业以后还要有三到四年的专科医师培训,以后才能当社区医生2、报酬与付出不对等与大医院相对单纯的工作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除了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要定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入户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等但由于“医疗价值”有限,社区医生很难拿到满意的报酬3、社会认知的影响社区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功底,见多识广,判断敏锐准确在西方国家,社区医生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但在我国,社区医生被看成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很难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4、职称晋升困难目前尚未建立的全科医生职称系列,现在医生的晋升标准要考核发表论文的情况,社区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接触前沿医学的机会较少,对大部分社区医生而言,国家级论文、重点科研项目等职称评定标准,无疑是“ 遥不可及”。
5、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现在政策宣传上很响亮,但有些并没有落到实处由于资金短缺,社区医院普遍存在“创收”压力,因为“手头”紧,社区医院服务功能受限,人才储备和使用也受到制约为解决社区高水平医生缺乏,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术不放心的问题,很多地方采取了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的方法,组织大医院的专家下社区为居民服务一来可通过专家门诊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的认知;二来可通过专家门诊凝聚更多人气,吸引更多人在社区首诊但不少人指出专家下社区作用有限所谓专家,精通的往往是某个领域,但社区医院更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另外社区医院的设施比大医院简陋得多,大牌专家即便来了,有时也无计可施有人将其形容为“把奥迪的发动机放到奥拓车上,尽管能提高后者的一些动力,但不能提高其整体本质”更何况,不少专家前脚刚从社区撤离,一部分他接手的病人紧跟着就会被吸引到大医院,这样一来,社区医院便很难起到分流作用另外在专家支援社区的具体实施中,不少地方存在着走过场,名至实不至的现象■当前应对之策1、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对新参加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目前不少城市已采取安排新录用的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以综合性大医院为主的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三年内在各个临床医学专科实践和锻炼,达到全科医师的技术水平后,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2、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使高素质人才能留得住各地切实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措施,保证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落到实处,保障社区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能留得住3、模式创新,将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连起来有专家提出通过一定的制度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捆绑起来,例如让大医院在职医生及退休医生下沉到社区医院,通过这种模式,将把大医院的普通门诊延伸进社区医院,发挥大医院的医疗人才优势,同时又能很好利用社区的资源,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建立起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上大医院”本文由北京安贞医院挂号服务网整理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