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精选口腔医院感染及预防.ppt
20页口腔医院感染及预防口腔医院感染及预防常见的医院感染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我们重点讨论与口腔临床关系密切的颌面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乙型肝炎感染和艾滋病感染1 一.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预防•(一)病原体及流行机制•造成感染的细菌多为耐药性引起切口感染通常为已知的医院内流行的菌株,如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沙雷菌及某些噬菌体型的葡萄球菌颌面部术后切口感染其致病菌为需氧、微需氧、兼性厌氧以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手术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环节感染的细菌主要来自3个方面:病人自身、手术室的环境和参加手术人员带菌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感染的危险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污染切口的细菌数*(细菌)毒力/病人的抵抗力=感染系数2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与病人住院时间呈正比关系,原因是:病人的皮肤黏膜和体内寄存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和工作人员身上携带的毒力较强且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相互交替有关。
•增强病人营养营养不良对手术伤口愈合有一定的影响鼓励病人术前食用营养丰富的平衡饮食,对进食功能障碍者可给要素饮食,对因疾病无法从口内进食的病人给鼻饲,以保证病人所需的热能•做好术区皮肤准备术区皮肤的去污垢和去皮屑至关重要,它可减少皮肤上大部分的寄存的微生物有条件的病人术前最好进行肥皂洗涤淋浴3 •做好术前口腔准备颌面外科病人术前均应清洗口腔、洁牙或用药物性漱口液漱口,以减少口腔内常驻菌•术前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从术前2h开始至术后48h结束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性用药,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以及特殊情况(手术时间特别长、组织移植等)预防性用药应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选药必须根据医院内各种手术后感染常见病原菌,结合耐药性监测结果,选择具有针对性如果没有指征的滥用抗菌药不但不能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反而促使耐药菌株生长的危险性,引起手术切口的感染4 •参与手术人员和环境准备手术室工作人员说传递细菌的重要载体手术室中的人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谈话。
通过手术室门的人次越多,越容易加重室内空气的污染,最好通过电视参观或监视手术•术后护理•合理舒适的体位:术后麻醉清醒取半坐卧位,抬高头部有利于静脉回流,减少组织间隙和消毒无效腔•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敷料一经渗透应立即更换,并清除能繁殖细菌的渗液,避免皮肤浸渍5 •注意观察伤口:更换敷料时必须查看切口局部情况,有无感染迹象对可疑感染创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及时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敷料应集中焚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戴无菌手套和无菌技术•保证术后引流通畅:保持负压管的通畅和引流的闭式、持续性、单向性•做好器官切开的护理:吸痰管坚持一用、一换、一消毒雾化吸入器的口罩,每次用后应更换消毒备用•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污物在空中扩散6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二、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定义:指在住院过程中说获得的肺部感染•我国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居首位•(一)病原体及流行途径•病原体:以需氧性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约占70%,依次为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其次为金黄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真菌和病毒。
•途径:口腔和咽部的细菌吸入、含细菌气溶胶吸入、血源性播散(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7 •(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因素•气道的改变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手术中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健全,因此,细菌较易侵入,并存留于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机体免疫力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失调多联和广谱使用抗生素治疗,使正常菌群减少,而耐药菌株和真菌大量繁殖,当被吸入下呼吸道时,由此造成支气管或肺部的感染•呼吸治疗器带菌装置消毒不彻底8 •病室环境和空气污染工作人员自身带菌和大量探视人员的口咽部带菌污染环境空调系统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不及时的清理空调系统或不做相应的监测常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呼吸道分泌物沉积术后的卧床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导致气管内分泌物粘稠、沉积分泌物得不到排泄,沉积到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9 •(三)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加强病室管理保持室内干净洁净和空气新鲜,控制陪护和探视,定期监测病室空气染菌数。
•重视术前健康教育术前应充分有效地排痰;教会术后深呼吸和咳痰的方法;让病人了解过多使用镇静剂的害处;在条件允许时尽早下床走动•帮助病人有效排痰对神志清楚和条件允许的病人指导和协助其排痰对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定时抽吸痰液、翻身、叩背、保证液体入量、充分稀释痰液等有效手段帮助排痰•做好呼吸治疗器具的消毒•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10 三、尿路感染及预防三、尿路感染及预防•定义:是指细菌在泌尿道直接引起的炎症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一)病原体及流行途径•病原菌80%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为多数,革兰阳性菌占20%•(二)尿路感染的发病因素•尿道、膀胱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在保留尿管的情况下,可激惹膀胱黏膜或造成黏膜损伤,这种损失可破坏其屏障和收缩功能,导致感染11 •导尿致上尿路感染当膀胱镜逆行插管和导尿后膀胱松弛时,污染的尿液则可上行引起肾盂肾炎•尿路特殊的组织学结构尿路上皮细胞特有的具有结合力的伞状物,使细菌依靠其与上皮细胞或红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结合,细菌正是依靠这种特殊的亲和力得以侵入。
•细菌L型与反复的尿路感染细菌在高渗状态下不能形成胞膜而以原浆的形式存在,即L型细菌细菌L型是尿路尿路反复感染发作的重要因素12 •(三)尿路感染的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导尿按无菌操作技术选用质软、口径规格适当的硅胶质导管轻柔导入•封闭式无菌引流留置的保留尿管,应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无菌、持续、和封闭状态•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病人有无尿路感染症状,如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和血尿等13 •尿液培养及早期诊断一般认为尿路中细菌大于或等于30/ml,尤其是伴有脓尿或多次培养为同一菌(排除收集尿液时的污染),即可作为膀胱感染的依据•加强会阴护理每日进行会阴护理•加强健康教育了解导尿术的正确操作和护理;了解留置导尿闭式引流的意义;了解集尿袋放置的正确位置和意义;掌握集尿袋排尿的正确操作,明白保持会阴清洁的意义14 四、乙型肝炎感染及预防•(一)病原体及流行途径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甲型肝炎病毒强,对一般消毒剂有耐受性,煮沸30min(100摄氏度)以上才能灭活。
传染源包括病人及HBV慢性携带者传播途径:1、医源性传播,输入HBsAg 阳性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如动静脉插管、内镜、针刺、血液透析装置、口腔器械等,在治疗或护理操作中传播2、性活动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播3、母婴垂直传播15 •(二)乙型肝炎感染及预防•1.医源性传播的预防•(1)严格认真洗手•(2)口腔器械采用高效消毒灭菌•(3)住院病人床旁隔离•(4)设立隔离手术台•2.对医院内高危人群的保护•(1)对经常接触病人血液的工作人员或需多次输血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应检查HBsAg、HBcAb和HBsAb主要感染指标若三项指标均呈阴性者,即为乙肝肝炎易感者,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加以保护16 •(2)如工作中不慎被刺伤,意外接种了具感染性血液的人员应及时处理,属易感者应尽快在当日,最迟不超过7天肌内注射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于1个月后加强注射一次•(3)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管理17 五、艾滋病病毒感染及预防五、艾滋病病毒感染及预防•(一)病原体及流行机制•艾滋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能分泌反转录酶的单股RNA病毒。
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min即失去活力;0.2%次氯酸浸泡5min能灭活病毒•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主要途径•2、血液传播•3、母婴垂直传播•4、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18 •(二)艾滋病感染的预防•1、强化口腔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护知识的教育、规范其操作、加强用后物品的妥善处理)•2、做好个人防护•3、加强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19 •4、预防措施•A.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B.血标本应编号并贴上明显标记,做到安全转达•C.谨慎处理锐器,避免刺伤自己•D.被污染的物品放入专用的器具内并贴上标记,方可送去处理和焚烧•E.被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地方,应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进行擦拭•F.手接触到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