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砂土液化导论.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74500094
  • 上传时间:2024-08-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39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砂土液化导论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2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粒间无内聚力的松散砂体,主要靠粒间摩擦力维持本身的稳定性和承受外力当受到振动时,粒间剪力使砂粒间产生滑移,改变排列状态 如果砂土原处于非紧密排列状态,就会有变为紧密排列状态的趋势 如果砂的孔隙是饱水的,要变密实效需要从孔隙中徘出一部分水 如砂粒很细则整个砂体渗透性不良,瞬时振动变形需要从孔隙中排除的水来不及排出于砂体之外,结果必然使砂体中空隙水压力上升,砂检之间的有效正应力就随之而降低 当空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钦就会悬浮于水中,砂体也就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这就是砂土液化(sand liquefacation)3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这种秒水悬浮液在砂土液化引起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四种:4 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5 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 -振动液化振动液化6 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 -振动液化振动液化 如振动前砂体处于紧密排列状态,经震动后砂粒的排列和砂体的孔隙度不会有很大变化,如振动前砂土处于疏松排列状态,则每个颗粒都具有比紧密排列高得多的势能,在振动加速度的反复荷载作用下,必然逐步加密,以期最终成为最稳定的紧密状态。

       如果砂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中,由于空气可压缩又易于排出,通过气体的迅速排出立即可以完成这种调整与变密过程,此时只有砂土体积缩小而出现的“覆陷”现象,不会液化如果砂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水带,情况就完全不同,此时要变密就必须排水地层的振动频率大约为1一2周期/秒,在这种急速变化的周期性荷载作用下,伴随每一次振动周期产生的孔隙度瞬时减小都要求排挤出一些水7 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 -振动液化振动液化 如砂的渗透性不良,排水不通畅,则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度再减小又产生了应排除的水不能排出,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孔隙水必然承受由孔隙度减小而产生的挤压力,于是就产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前一个周期的剩余孔隙水压尚未消散,下一周期产生的新的剩余孔隙水压力又迭加上来,故随振动持续时间的增长,剩余孔隙水压会不断累积而增大 已知饱水砂体的抗剪强度τ由下式确定: τ=(σn-pw)tgφ= σ0· tgφ8 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 -振动液化振动液化式中:pw为孔隙水压;σ0为有效正压力。

      在地震前 外力全部由砂骨架承担,此时孔隙水压力称中性压力,只承担本身压力即静水压力令此时的空隙水压力为pw0,振动过程中的剩余空隙水压力为△pw,则振动前砂的抗剪强度为: τ=(σ-pw0)tgφ 振动时: τ=[σ-(pw0+△pw)]tgφ(7-1)  随△pw累积性增大,最终pw0+△pw=σ ,此时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9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10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11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 沙土特性和饱水砂层埋藏条件及成因时代特征 砂土特性 对地层液化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土在地震时易于形成较高的剩余空隙水压力高的剩余空隙水压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① 一是地震时砂土必须有明显的体积缩小从而产生空隙水的排水.② 二是向砂土外的排水滞后于砂体的振动变密,即砂体的渗透性能不良,不利于剩余空隙水压力的迅速消散,于是随荷载循环的增加空隙水压力因不断累积而升高 通常以砂土的相对密度和砂土的粒径和级配来表征砂土的液化条件。

      12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1 .砂土的相对密度 从动三轴试验得知,松砂极易完全液化,而密砂则经 多次循环的动荷载后也很难达到完全液化也就是说 , 砂的结构疏松是液化的必要条件表征砂土的疏与密界限的定量指标,过去采用临界孔隙度这是从砂土受剪后剪切带松砂变密而密砂变松导出的一个界限指标,即经剪切后即不变松也不变密的孔隙度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是相对密度    D Dr r=e=emaxmax——e/ee/emaxmax——e eminmin其中:e土的天然空隙比; emax和emin分别为该土的最大、最小空隙比13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2.砂土的粒度和级配 砂土的相对密度低并不是砂土地震液化的充分条件,有些颗粒比较粗的砂,相对密度虽然很低但却很少液化分析邢台、通海和海城砂土液化时喷出的78个砂样表明,粉、细砂占57.7%,塑性指数<7的粉土占34.6%,中粗砂及塑性指数为7—10的粉土仅占7.7%,而且全发生在XI度烈度区所以具备一定粒度成分和级配是一个很重要的液化条件。

      14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饱水砂土层的埋藏条件当空隙水压大于砂粒间有效应力时才产生液化,而根据土力学原理可知,土粒间有效应力由土的自重压力决定,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内某一深度Z处的自重压力Pz为: Pz=γz 式中γ为土的容重如地下水埋深为h,Z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由于地下水位以下土的悬浮减重,Z处自重压力则应按下式计算:Pz = γ h+(γ-γw)(Z-h)如地下水位位于地表,即h=0,则:Pz =(γ—γ w)Z15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显然,最后一种情况自重压力随深度的增加最小,亦即直接在地表出露的饱水砂层最易于液化而液化的发展也总是由接近地表处逐步向深处发展如液化达某一深度z1,则z1以上通过骨架传递的有效应力即由于液化而降为零,于是液化又由z1向更深处发展而达z2直到砂粒间的侧向压力足以限制液化产生为止显然,如果饱水砂层埋藏较深,以至上覆土层的盖重足以抑制地下水面附近产生液化,液化也就不会向深处发展 饱水砂层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埋深及砂层上的非液化粘性土层厚度这两类条件地下水埋深愈浅,非液化盖层愈薄,则愈易液化。

      16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饱水砂层的成因和时代 具备上述的颗粒细、结构疏松、上覆非液化盖层薄和地下水埋深浅等条件,而又广泛分布的砂体,主要是近代河口三角洲砂体和近期河床堆积砂体,其中河口三角洲砂体是造成区域性砂土液化的主要砂体已有的大区域砂土地震液化实例,主要形成于河口三角洲砂体内而是往往历史历时期或全新世形成的疏松沉积物17 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地震强度及持续时间 引起砂土液化的动力是地震加速度,显然地震愈强、加速度愈大,则愈容易引起砂土液化 简单评价砂土液化的地震强度条件的方法是按不同烈度评价某种砂土液化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观测得出,在VII、VIII、IX度烈度区可能液化的砂土的D50分别为0.05一0.15,0.03一0.25,0.015一0.5mm亦即地震烈度愈高,可液化的砂土的平均粒径范围愈大 又如,烈度不同可液化砂上的相对密度值也不同,烈度愈高可液化砂土的相对密度值也愈大 确切评价砂土液化的地震强度条件需实测出地震时最大地面加速度,计算在地下某一深度处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实际剪应力,再用以判定该深度处的砂土层能否液化。

      18 地震液化的判别19 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初判的限界指标1、地震条件①液化最大震中距 分析我国1955年以前近900 a间历次地震喷水冒砂资料得出震级(M)与液化最大震中距(Dmax)有如下关系: Dmax=0.82×100.862(M-5)由上式可以判定,如M=5则液化范围限于震中附近1km之内②液化最低地震烈度 我国地震文献中没有地震震级小于5级的喷水冒砂记录故液化最低烈度为VI度20 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的判别2、地质条件 震级5级震中烈度为VI度, 近年来历次地震震后调查发现,发生液化处所多为全新世乃至近代海相及河湖相沉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特别是洼地、河流的泛滥地带、河漫滩、古河道、滨海地带及人工填土地带等21 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的判别3、埋藏条件①最大液化深度 一般认为液化判别应在地下15m深度范围内进行最大液化深度可达20m,但对一般浅基础而言,即使15m以下液化,对建筑物影响也极轻微②最大地下水位深度 喷砂冒水严重的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不超过3m,甚至不足1m,深为3—4m时喷砂冒水现象少见,超过5m没有喷砂冒水实例。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85)22 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的判别4、土质条件 液化土的某些特性指标的限界值为;①平均粒径(D50)为0.01一1.0mm;②粘粒(粒径<0.005)含量不大于10%;或15%③不均匀系数(η)不大于10;④相对密度(Dr)不大于75%;⑤级配不连续的土粒径<1m·m的颗粒含量大于40%⑥塑性指数(Ip)不大于1023 地震液化的判别地震液化的判别按上述判别条件进行初判可归纳为左流程框图初判结果虽偏于安全,但可将广大非液化区排除,把进一步的工作集中于可能液化区24 现场测试法25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 几经初步判别认为有可能液化或需考虑液化影响的饱和砂土或粉土,都应进行以现场测试为主的进一步判别 主要方法有标贯判别,静力触探判别和剪切波速判别其中以标贯判别简便易行最为通用26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1、液化土判别—标贯判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①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②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

      ③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27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dw 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 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才用du 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db 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d0 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4.3.3(下表)采用饱和土类7度8度9度粉土678砂土78928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当采用桩基或埋深大于5m的深基础时,尚应判别15~20m范围内土的液化 在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  在地面下15~20m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29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N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表 4.3.4采用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ρc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采用3 设计地震分组7度8度9度第一组6(8)10(13)16第二、三组8(10)12(15)18注: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30 现场测试法现场测试法2、剪切波速判别利用剪切波速Vs与标贯击数N值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以N为判据的判别式转换为Vs为判据的判别式。

      根据现场研究与相关分析, Vs与N之间的一般关系式为:Vs = 100N N0.2令Vs’为液化临界剪切波速; Vs’为液化临界剪切波速基准值,则式7-16可以转换为如下形式:Vs’与N0的对应值见表7-4N N0 06 68 81010121216161818V Vs s’’((m/s)m/s)14514515015016016016516517517518018031 理论计算判别32 理论计算判别理论计算判别 国外最常用的理论计算判别是由H.B希德所提出的判别方法及准则,即根据土的动三轴试验求出的应力比(σb / σa ,即最大动循环剪应力τmax与初期围限压力τa之比)和某一深度土层的实际应力状态(土层有效上覆压力),计算出能引起该砂土层液化的剪应力τ,实际上此剪应力就相当于该砂土层抗剪液化的抗剪强度,如果取得的值小于据地震加速度求得的等效平均剪应力(τa),则可能液化,其表示式为: τ < τa33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34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乙类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为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丙类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丁类可不采取措施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经济的措施表4.3.6 抗液化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注: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为采用桩基、深基础、深层处理至液化深度以下或挖除全部液化层35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人工改良地基人工改良地基 采取措施消除液化可能性或限制其液化程度。

      主要有增加盖重、换土、增加可液化砂土层密实程度和加速空隙水压力消散等措施1.增加盖重 新澙地震时强烈液化的C区,有的建筑物建于原地面上填有3m厚的填土层上,周围建筑物强烈损坏而此建筑物则无损害填土厚度应使饱水砂层顶面的有效压重大于可能产生液化的临界压重2.换土 适用于表层处理.一股在地表以下3-6m有易液化土层时可以挖除回填以压实粗砂36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人工改良地基人工改良地基3.改善饱水砂层的密实程度①爆炸振密法 一般用于处理土坝等底面相当大的建筑物的地基在地基范围内每隔一定距离埋炸药,群孔起爆使砂层液化后靠自重排水沉实对均匀、疏松的饱水中细砂效果良好②强夯与碾压 在松砂地基表面采用夯锤或振动碾压机加固砂层,能提高砂层的相对密度,增强地基抗液化能力 强夯是使重锤(重8—30t)从高处(一般为6-30m)自由落下,夯击能使土体内产生冲击波应力,土体局部液化下沉而压密37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人工改良地基人工改良地基③水冲振捣回填碎石桩法(振冲法) 水冲振捣回填碎石桩法是一种软弱地基的深加固方法,对提高饱和粉、细砂土抗液化能力效果较好,可使砂土的Dr增到0.80,且回填的碎石桩有利于消散空隙水压力。

      经处理加密的砂土地甚承强力可提高到(2-3)×105N/M2以上4.消散剩余孔隙水压 主要采用排渗法,在可能液化砂层中设置砾渗井,使砂层在振动时迅通将水排出,以加速消散砂层中累积增长的空隙水压力,从而抑制砂层液化砾渗井中填料的渗透性对砂如填料的渗透系数为砂土层的200倍,中空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有显著影响,则排掺作用可充分发挥38 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人工改良地基人工改良地基5.围封法 修建在饱和松砂地基上的坝或闸层可在坝基范围内用板桩、泥凝土截水墙、沉箱等将可液化砂层截断封闭,以切断板桩外侧液化砂层对地基的影响,增加地基内土层的侧向压力建筑物以下被因封起来的砂层,由于建筑物的压力大于有效覆盖层压力而不致液化所以此法也是防止矽层液化的有效措施建于有3-12m粉细砂夹层地基上的映秀湾拦河闸就采取了这种措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