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备课记录.5.doc
7页集 体 备 课 活 动记 录学 校:横山二中备课组:历 史组 长:郜 宏 涛 二零一一年 十一月 二十一日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5次)周 次15时间主持人李 蓉主讲人李发国备课老师全体历史组成员记录人冯海龙备课内容戊戌变法活动过程一、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学习“器物”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二、集体研讨党培有: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郜宏涛: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樊奋荣: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安 琴: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冯海龙: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的长处三、主持人总结李 蓉: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
3、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还有洋务派所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昨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课 戊戌变法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这一事件为何叫“公车上书”呢?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
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通过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这类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共诞生等 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下,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百日维新二、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从此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解决什么问题?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一是要避免外患(瓜分豆剖),就是要防止内忧(揭竿斩木)从康有为的言辞我们看到要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变法已是势在必行,但这一观点却并未在朝廷上下形成共识请看书P33小字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变呢?从荣禄的拂袖而去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顽固派却竭力阻挠变法在这些掌握实权的顽固派大臣面前,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态度呢?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一是不甘做亡国之君,二是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因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有时一天几道诏书,向雪片一样纷纷发往各省光绪帝声称要将变法的意思遍告天下,作到家喻户晓,一时声势很大那么究竟这些诏书里改了些什么呢?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分析:哪些人可以通过新法得益?哪些人在改革旧制中会利益受损?得益者:资产阶级受损者:旗人、士人、政府官员、军官那么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新法中得利吗?不能。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法中他们未提出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并未从新法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此漠不关心;而变革旧法又损害了旗人、士人、以及把握实权的官僚贵族的利益,这样的改革能获得成功吗?显然不能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光绪的诏书传达到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人尚能认真执行,其他地方督抚大员则对诏令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在中央以慈禧、荣禄等人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采取措施架空光绪,阻挠变法一时间北京城内风云骤起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召见杨锐授予密诏要其“设法相救”,但杨锐却不知所措,将密诏搁置了整整3天3天后,光绪帝令人带出第二道密诏康、梁等人见到了两道密诏,但维新派本身既脱离群众,又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在拿不出什么良策,只能相对痛哭最后想出两条办法:一是幻想争取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出面干涉然而列强岂会真心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呢?二是拉拢袁世凯,举行兵变,诛杀荣禄于是谭嗣同持密诏夜访法华寺求助袁世凯袁世凯满口答应,说:“诛荣禄如杀一狗尔”实际上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本也可以逃走却不肯逃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壁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为改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谭嗣同不愿逃走,英勇就义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一方面他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尊敬,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保存实力继续斗争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参与新政的官员也受到严厉处分慈禧太后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一切新政,恢复旧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4、脱离人民群众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第一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我们看到维新派试图君主立宪,新法中却只字未敢提设议院开国会;他们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痛恨皇权专制,却又盼望光绪的浩荡皇恩;他们无权无勇,却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仇视恐惧。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维新派试图依靠光绪帝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所以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没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批判了封建主义,所以它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小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选择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