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docx
8页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黄市群(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2)摘 要: 陶渊明诗的语言既朴素又清丽, 但往往带来的是高超的技巧效果, 从而显示出了语言上的特有品质关键词: 陶渊明; 累叠; 辞格六朝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 也是一个孕育着无限创造力的富于文采的大变革时代旧的风尚习俗和文化思想, 无不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求变求新潮流的推动下, 六朝文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就文学语言来说, 它追求的是“丽”当时的诗文, 句法讲求排偶, 语词注重雕琢, 声韵有了限制,典故随处而出作家们往往通过提炼语言,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达到“入耳”、“入目”的感染效果, 提高文学的美学价值, 也开了六朝雕镂堆砌、繁缛绮靡的风气生活于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则独辟蹊径, 既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 又吸收了建安以来“词采华茂”曹植等人诗的特点, 将诗的题材伸展到大自然和田园, 开创了语言清新、讲究节奏的新诗风他的诗大多数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 并真切地写出这种躬耕之甘苦他的诗文妙在“能继能续, 能逆能倒找, 能迂回顿挫, 从无平铺直衍”【1】 一,单字的累叠所谓累叠, 就是叠字两个相同的字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境。
诗歌语言中有不少字、词的累叠重复现象, 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语言的铺张浪费, 其实是出于内容需要的一种机智的、特殊的修辞表达而且, 在一定的情况下, 不使用它就不能有力地表情达意这种语言累叠现象分为简单累叠和复合累叠两种所谓简单累叠, 是指一句诗、词中只有两个或两个字以上的一组的累叠所谓复合累叠, 是指在一句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叠字, 形成二组或二组以上的叠声词现象陶渊明诗中的累叠主要是单字累叠诗中单字累叠“可以把重要内容给予有力的强调和突出, 以加强人们的印象; 又因为形式上构成了叠音, 可以加强作品的节奏感, 具有反复的音乐美2】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这两句诗, 在每一句的开头都用了叠字, 而且用得很成功暧暧”和“依依”都是形容词, 在句中作定语用暧暧”指田野晨昏之际地气蒙昧之状, “依依”指炊烟在村落之上的冉冉上扬暧暧”和“依依”,重叠使用, 使村落和炊烟这一乡村最为习见的景色被诗人描绘成一幅远近相间、冷暖相谐、动静交错的优美图景, 平凡中显出不平凡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通过这些景物画面也得到了尽情吐露陈祚明曰: “‘误落’ 二语率‘暧暧’‘依依’景色生动。
3】潘德舆云: “陶公‘依依墟里烟’斯人于化, 以此求《三百篇》, 风旨不远矣4】陆时雍云: “‘暧暧’ 四语极村朴, 是田家野老景色又云: “诗之妙者, 在声色臭味之俱无, 陶渊明是也5】陶渊明诗歌中这种单字的累叠还表现在好多诗中, 如“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 《杂诗》其二) ;“荒草何茫茫, 白杨亦萧萧”(《挽歌》其三) 等等这种单字的重叠, 是一种艺术, 它使陶渊明诗形成了独特的语境, 贯通了诗的气势, 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又增加了一种回旋和谐的韵律, 已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民歌化倾向陶渊明诗现存一百二十余首就其内容来看,以田园诗为主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 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6】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审美意象都是田园生活中日常所有的、极其普通的事物, 而陶诗中也只是将鸡犬、豆苗、菊花、酒、穷巷、桑麻、草屋如实写出, 并无过多加以修饰而用于诗句中在这类诗中, 他的语言具有朴素无华的特点这种朴素无华的语言是受到了汉乐府诗的影响。
汉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是:缘事而发, 朴素自然; 语言生动, 而带情感; 不假雕琢, 精炼异常陶渊明继承了上述的优点, 形成自己诗的特色——平淡而有深趣, 自然而有逸气, 似拙而有奇巧逸气”是说他的诗有豪放、洒脱之气奇巧”是说他在炼字、炼意上下功夫, 尽力追求艺术的完美正如苏轼所说: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7】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 ,本于《古鸡鸣行》的“鸡鸣高树巅, 狗吠深宫中”李光地云:“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直用汉乐府句意退之推鲍、谢而遗陶者, 此等处耳然意之所至,岂必词自己出乎? 不本于性情之教, 但以不沿袭剽盗为工, 非至论之极也8】“荣荣窗下兰, 密密园中柳”(《拟古》) , 本于《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陶渊明的诗从汉乐府诗中受到的影响,更接近于民歌三,辞格的多样化所谓修辞, 是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 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整理修饰, 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中常用的表现方法或手段是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修辞的作用是使作品在表达得准确、明白、精炼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话说得生动、有力、感人而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标记, 它的美丑全在于其运用的是否恰当。
陶渊明的诗是没有滥词套语的, 诗中的语言是切当和唯美的, 这归功于他在使用修辞时并不是刻意追求词采华丽, 而只求自然流畅他的诗表现上是质朴, 实际是绮丽的,因为他不用典故辞藻却能揭示大自然的秘密, 写出大自然的美1. 借喻借喻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 表达感情这里没有本体, 没有判断词, 也没有比喻词, 只有喻体单独出现借喻和明喻、暗喻相比, 所表达的道理, 容易做到更深厚, 更含蓄因此, 许多托物喻志的作品, 常采用这一方法陶渊明写的《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诗人以青松自喻, 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此篇语有奇气, 先生以青松自比, 语语自负, 语语自怜, 盖报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 非饮酒谁能遣此哉?”【9】2. 设问设问又叫问语、问话, 是一种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这种问, 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 话中故意设问的”, 这是“为提醒下文而问的”, 而且“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10】设问格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 吸引对方注意, 并发人深思, 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说理; 可以使作品起伏生动, 不呆板陶渊明写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揭示出唯有真正超然尘垢的灵魂, 才能守得住清贫, 耐得了寂寞诗人借问话设下关卡, 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然后推开波澜, 趁势说去而作品也显得跌宕生姿, 转折增趣邱嘉穗云:“ 观其诗曰‘结庐在人境’云云, 即可知其为人世人以功名富贵累其心者, 何处更有这般气象但深味‘心远’一句, 即孟子所谓所欲不存, 若将终身, 若固有之气象, 亦在其中矣…… 此云‘结庐在人境, ’ 宜有车马之喧而竟无之, 是以‘而’字作转语用, 两意抑扬相拗, 便觉‘而’字有力朱子古诗, 类得免学其似而失其真, 陶诗岂易言哉11】3. 对偶对偶句, 又叫对仗、丽辞, 在民间又称对子, 就是把结构相同, 字数相等, 语气一致, 内容相互关联的两组句子或词组, 联成一对使用对偶格, 内容集中, 排列显明, 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形式整齐对称,字句锤炼, 再加上汉字单音节的特点, 又有平仄之分, 因此美观和谐, 韵味十足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 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这首诗一共二十句, 诗中绝大多数都用对偶句少无” 与“性本”,“适”与“爱”, “俗韵”与“丘山”,“羁鸟”与“池鱼”,“恋”与“思”, “旧林”与“故渊”,“开荒”与“守拙”, “南野际”与“归园田”, “方宅”与“草屋”, “十余亩”与“八九间”, “榆柳”与“桃李”, “ 荫后檐”与“罗堂前”,“暧暧”与“依依”,“远人村”与“墟里烟”,“狗吠”与“鸡鸣”,“深巷中”与“桑树巅”,“户庭”与“ 虚室”, “ 无尘杂”与“有余闲”, “久在”与“复得”, “樊笼里”与“返自然”,分别相对这首诗对偶句虽多, 但却被陶渊明写得势如江河直下, 读起来毫无凝滞的感觉此诗运用一系列的对偶句把诗人摆脱重负之后灵魂深处的喜悦, 表现得质朴而又亲切动人 陶诗看起来朴素无华, 好像顺手拈来, 随口而出, 但这正是他的语言已炉火纯青, 进入化境的功效朴素淡雅的诗句实际上深藏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萧统称陶渊明“文章不群, 辞采精拔,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 莫之与京”。
12】陶渊明在语言方面的深厚修养, 是其获得巨大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非凡的人格格魅力使自己成为一代之楷模 注释:【1】(清)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转自《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质》【2】 姜宗伦:《古典文学辞格概要》第107--108 页【3】 (清)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74 页【4】 (清) 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卷四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75 页【5】(明)陆时雍: 《古诗镜》 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73 页【6】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第63- 64 页【7】(宋)苏轼:《东坡诗话录》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72 页【8】(清) 李光地: 《榕树诗选》卷二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75 页【9】(清) 温汝能: 《陶集汇评》 卷三转自《古典文学辞格概要》第24 页【10】(清)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转自《汉魏六朝诗、文、赋》第386 页【1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转自《古典文学辞格概要》第77 页【12】 (梁)萧统:《陶渊明集序》转自《陶渊明和他的诗赋》第170 页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3月 第10卷 第1期收稿日期: 2008- 10- 18作者简介: 黄市群( 1979- ) , 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07 级研究生, 主要从事美学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