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简介.ppt
35页讲题: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简介内容提要: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简介 第二章 水准测量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简介一、GPS的定义及历史 1.定义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可以授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可向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 2.GPS的产生与发展——由TRANSIT到GPS n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天基电子导航应运而生n利用多普勒频移原理1964年建成子午卫星导航定位系统(TRANSIT)n美国从1973年开始筹建全球定位系统,1994年投入使用经历20年,耗资300亿美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之后的第三项庞大空间计划 二、GPS的组成 GPS定位系统由GPS卫星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GPS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 GPS卫星图片1GPS卫星图片2卫星轨道 GPS卫星及其功能nGPS卫星的主体呈圆柱形,直径约为1.5m, 重约774kg,两侧设有两块双叶太阳能板,能 自动对日定向,以保证卫星正常工作用电n每颗GPS卫星上装有4台高精度的原子钟(2 台铯钟和2台铷钟),是卫星的核心设备,它 发射标准频率信号,为GPS定位提供高精度 的时间标准。
GPS卫星的基本功能:(1)接收和存储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 息,接收并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 (2)利用卫星上的微处理机进行必要的数据 处理工作 (3)通过高精度的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 准 (4)向用户发送导航与定位信号 (5)在地面监控站的指令下,通过推进器调 整卫星姿态和启动备用卫星2、地面控制部分Colorado springs5 5HawaiiAscencionDiego Garciakwajaleinu1个主控站:Colorado springs(科罗拉多.斯平士)u3个注入站:Ascencion(阿森松群岛)、 Diego Garcia(迭哥伽西亚)、 kwajalein(卡瓦加兰)u5个监控站: 以上主控站、注入站及Hawaii(夏威夷)主控站主控站的主要任务: (1)根据本站和其它监测站的所有观测资料推算编 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的修正参数,并 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注入站 (2)提供全球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各监测站和 GPS卫星的原子钟均应与主控站的原子钟同步或测出 其间的钟差,并降这些信息编入导航电文送到注入站 (3)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的轨道运行 。
(4)启用备用卫星以代替失效的工作卫星注入站注入站的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将主控站推算和 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它指 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 入信息的正确性监测站 监测站是在主控站直接控制下的数据自动 采集中心站内设有双频GPS接收机、高精 度原子钟、计算机和环境数据传感器通过 对GPS卫星的连续观测,以采集数据和检测 卫星的工作状况,并把数据传送到主控站其他卫星定位导航系统n1、GLONA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n(Globle Navigition Satellite System)n前苏联于1982年10月12日发射第一颗 GLONASS卫星,到1996年1月18日,历经13年 ,完成了24颗工作卫星和1颗备用卫星的布局 2、GALILEO导航卫星系统n欧洲空间局计划建立一套民用卫星导航系统该 系统原计划采用6颗地球同步卫星和12颗高椭圆轨道 卫星后因故一直未能进行实质性发射.n2004年,欧洲空间局调整了Galileo 投入运行的时 间表,2005年前Galileo为系统论证和建设部分地面 控制设施阶段,2005年发射实验卫星,2006-2007年 为在轨实验阶段,将发射6-8颗卫星,同时进行地面 设施的安装和系统联合调试,2007-2010年将余下的 24-22颗卫星升空并网,形成完整构形,2010年以后 系统投入正式运行。
n我国计划参与该系统的建设nGalileo卫星星座由分布在3各轨道面上的30颗中等 高度轨道卫星构成,每个轨道面10颗卫星,其中1颗 为备用轨道倾角为56°,原来设计卫星距地面高度 为23616km,卫星运行周期约14h4min,射电频率有 L1:1575.42MHz,E6: 1278.75MHz, E5b: 1207.14MHz和E5a: 1176.45MHz 4个n最近,对Galileo卫星的轨道高度重新进行了研究, 经过各种测试,认为轨高以29600km为最佳最后, 欧洲空间局和有关机构协调后决定:一个Galileo卫 星在10个太阳日运行17圈(运行周期约14h7min), 平均半长轴为29600km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n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2颗“北 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n2003年5月25日北京时间零时34分,我国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 的卫星导航系统 n航定位卫星 3、用户接收机部分uGPS接收机的基本类型分导航型和大地型u大地型接收机又分单频型和双频型。
图片:导航型GPS机手持型GPS机车载型GPS机图片:大地型GPS接收机单频机双频机Trimble 4600LS测量型接收机 Trimble 5800 GPS 接收机徕卡 SR510 GPS 接收机南方GPS9800N天王星三、GPS定位方法分类 (1)绝对/单点定位(point positioning)—— 确定观测点在WGS-84系中的坐标,即绝对位置2)相对定位(relative positioning)——确 定观测点在国家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中的坐标,即 相对位置 四、GPS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1、WGS-84坐标系nWGS-84坐标系是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 GPS所发布的星历参数就是基于此坐标系统的 nWGS-84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 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 BIH1984.0的启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 和Z轴构成右手系 2、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广泛采用的 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 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 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 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 1954年北京坐标系。
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 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1954年北京坐标系存在的缺点1.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同现代精确的椭球参数的差异较大 ,并且不包含表示地球物理特性的参数,因而给理论和实际 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2. 椭球定向不十分明确,椭球的短半轴既不指向国际通用 的CIO极,也不指向目前我国使用的JYD极参考椭球面与 我国大地水准面呈西高东低的系统性倾斜,东部高程异常达60余米,最大达67米 3.该坐标系统的大地点坐标是经过局部分区平差得到的,因 此,全国的天文大地控制点实际上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区与 区之间有较大的隙距,如在有的接合部中,同一点在不同区的坐标值相差1-2米,不同分区的尺度差异也很大,而且坐标 传递是从东北到西北和西南,后一区是以前一区的最弱部作 为坐标起算点,因而一等锁具有明显的坐标积累误差 3、1980西安坐标系 n1980年西安大地坐标系统所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的 四个几何和物理参数采用了IAG 1975年的推荐值:四、GPS的后处理测量方法 1.静态测量(static surveying) (1)方法:将几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线端点上,保持固定不动,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
可观测数个时段,每时段观测十几分钟至1小时左右最后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软件解算得各点坐标2)用途是精度最高的作业模式主要用于大地测量、控制测量、变形测量、工程测量3)精度可达到(5mm+1ppm) 2.动态测量(kinematic surveying)(1)方法:先建立一个基准站,并在其上安置 接收机连续观测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在第1点 静止观测数分钟后,在其他点依次观测数秒最 后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软件解算得各点坐 标动态相对定位的作业范围一般不能超过15km 2)用途: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碎部测量3)精度:可达到(10~20mm+1ppm) 图形:相对定位模式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流动站动态相对定位模式基准站五、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方法 1.RTK(real-time kinematic)工作原理及方法与动态相对定位方法相比,定位模式相同,仅要在基准站和流动站间增加一套数据链,实现各点坐标的实时计算、实时输出 2.RTK用途: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施工放样及碎部测量3.作业范围:目前一般为10km左右4.精度:可达到(10~20mm+1p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