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概论》自考.doc
8页-1 -28064 文艺概论一、教材分析(一)本教材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体系层次清楚全书由“文艺特征论、文艺作品论、文艺创作论、文艺接受论”四部分构成,紧扣住了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理论;而各篇内的各章节的逻辑关系同样比较严谨,这样的结构易于学员的理解与掌握二)该教材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在于:用大量具体的文艺现象来帮助阐述抽象的文艺基本原理,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这同样有利于学员的自学三)美中不足的是,教材前后有些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但这对学员的自学与复习考试没有多大影响二、教学重难点及主要知识点前言第一编 文艺特征论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认识特征(一)基本概念1.再现论、 2.摹仿说(二)综述题1.谈谈对于文艺再现本质的历史认识〔2008〕2.怎样从与表现论的比较中认识文学艺术的再现本质?3.对再现论文学艺术观应如何评价?第二章 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一)基本概念1.表现论、 2.“音调感与节奏感”、3.文艺的象征本质、 4.白日梦理论、5.原始意象(二)综述题1.说说中西文艺理论关于文学艺术表现特征的认识2.怎样理解文学艺术的表现本质?〔2010〕3.如何评价表现论文学艺术观?4.如何理解文艺的象征本质?〔2009〕5.如何理解象征论对于文学艺术现代性特征的揭示?6.试比较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文学艺术观?第三章 文学艺术的抽象特征(一)基本概念1.形式论、 2.艺术形式、 3.整齐、4.均衡、 5.比例、 6.节奏、7.多样统一(二)综述题1.谈谈现代文艺理论中的形式主义。
2.说说艺术形式的审美分析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本质观(一)基本概念1.反映论文学艺术观、2.主体论文学艺术观、3.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二)综述题1.如何解理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如何理解文学艺术是一种符号的艺术?3.如何理解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4.论述文学艺术反映与科学反映的不同 〔2010〕-2 -第二编 文艺作品论第五章 文艺作品的类型与样式(一)基本概念1.造型艺术、 2.中国传统雕塑艺术、3.绘画的艺术特征〔2010〕、 4.音乐的艺术特征、5.舞蹈的艺术特征、 6.话剧的艺术特征〔2008〕7.蒙太奇、 8.诗歌、9.散文、 10.小说、11.戏剧文学〔2010〕、 12.悲剧〔2009〕、13.电影文学、 14.电视文学 15.表演艺术〔2008〕(二)综述题1.与话剧相比,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有哪些特殊性?〔2009〕2.试析电影的节奏3.电视和电影的差别有哪些?4.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特点?5.试分析说明戏剧文学所表现的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6.电视文学的结构有哪些特点?第六章 文艺作品的构成(一)基本概念1.人物、 2.情节〔2009〕、 3.环境、4.时距、次序和频率、 5.叙述视角〔2010〕、6.显在叙述者与隐在叙述者、 7.抒情角色、8.“有意味的形式”、 9.语言的阻拒性、10 典型、 11.意境、12.作品的意蕴层面〔2009〕 13.叙事〔2008〕(二)综述题1.举例说明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区别。
2.试说明真实的读者与隐含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3.分析、说明抒情与宣泄的关系4.举例说明文学语言的特点〔2008〕5.文学形象与一般艺术形象有何异同?6.作品中讲述的历史故事是否就是作品的历史意蕴?为什么?第三编 文艺创作论第七章 文艺创作的本质(一)基本概念1.精神生产〔2008〕、 2.物质生产、3.文艺创作的主体、 4.文艺创作的客体(二)综述题1.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0 世纪的精神生产具有哪些主要特征?3.如何正确认识文艺创作的客体?〔2009〕第八章 文艺创作的过程(一)基本概念1.创作理念、 2.艺术修养、3.艺术发现〔2010〕、 4.创作冲动〔2009〕、5.灵感〔2010〕、6.直觉、7.想象、 8.形象思维(二)综述题1.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主要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2.文艺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为什么应该是丰富、独特而深刻的?3.艺术修养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如何提高艺术修养?5.常见的创作动机主要有哪几种?〔2008〕6.艺术构思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 -7.艺术构思有哪些比较常见的方式?8.艺术构思与符号表现之间为什么会存在矛盾?9.结合实例,论述文艺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具有哪些特征?〔2008〕10.情感对于文艺创作会产生哪些影响?11.应该如何处理文艺创作与情感的关系?12.理智在文艺创作中有什么作用?13.简述意识、无意识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14.与科研思维相比,艺术思维具有哪些特征?〔2009〕〔2010〕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原则(一)基本概念1.创作原则、 2.写实、 3.写意(二)综述题1.谈谈你对克莱夫·贝尔所谓“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与评价2.在文艺创作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3.如何正确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2010〕第十章 文艺创作的风格和流派(一)基本概念1.风格〔2008〕、 2.创作个性〔2009〕、3.艺术流派〔2010〕、 4.文艺思潮(二)综述题1.简述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2010〕2.举例说明艺术流派的命名通常有哪些方式?3.艺术流派对文艺创作会产生哪些影响?4.简述文艺思潮与文艺创作的关系第四编 文艺接受论第十一章 文艺接受概说(一)基本概念1.美的规律、 2.内在尺度、3.艺术家的任务、 4.艺术的四要素、5.接受美学、 6.完形心理学、7.异质同构、 8.文艺接受的二重性、9.文化工业、 10 审美文化性(二)综述题1.如何理解文艺作为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与科学掌握世界方式的不同?2.为什么说文艺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3.文艺能否以丑为表现对象?为什么?4.为什么说文艺接受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活动?5.文艺接受活动的意义何在?〔2008〕6.如何理解文艺生产与文艺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十二章 文艺接受主体(一)基本概念1.审美、 2.同化、 3.顺化、4.感知、 5.情操、 6.想象、7.理解、 8.形式感、9.形象思维、 10.直觉(二)综述题1.动物世界是否存在审美现象?为什么?2.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何在?3.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区别何在?〔2009〕4.想象在文艺接受中的作用何在?-4 -5.文艺接受活动是否存在理解?为什么?第十三章 文艺接受过程(一)基本概念1.期待视野、 2.隐含读者〔2008〕〔2009〕、3.召唤结构〔2010〕、 4.前理解、5.惯例论、6.共鸣〔2008〕、7.净化、 8.领悟、9.延留、 10 文艺接受心境(二)综述题1.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因素?2.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能否完全还原到作者心中的预想状态?3.文艺作品的异变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4.如何理解文艺接受中出现的“正解”与“误解”现象?5.“惯例化”经验一般具有哪些作用?6.你认为文艺接受过程的高潮阶段哪一项最为重要?为什么?7.“净化”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四章 文艺接受价值(一)基本概念1.传播〔2009〕、 2.审美教育、3.情感反应模式、 4.文艺鉴赏、5.文艺接受的再创造、 6.文艺鉴赏的差异性、7.艺鉴赏的一致性、 8.伦理批评、9.社会历史批评、 10 审美批评、11.心理批评、 12.语言批评、13.文艺批评的思想标准、 14.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二)综述题1.传播的文化功能何在?2.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观点”?3.文艺批评的原则有哪些?4.如何理解文艺批评的标准?三、历年试卷分析《文艺概论》自开考以来,题型基本稳定,题量、分值略有调整:(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2007 年 4 月起调整为第二大题,且由原先每小题可有多个空调整为每小题只有一个空,题量因此相应增加。
二)单项选择题:2006 年前为(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2007 年 4 月起变为(每小题 1 分,共 28 分),减少了 2 题、2 分,并调整为第一大题2009 年 4 月比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从单项选择题中让出了 5 个小题作了“多项选择题”,增加了难度,而分值没有变化2010 年 4 月的试卷又恢复为与 2008 年 4 月一样三)名词解释:2006 年前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2007 年起变为(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题量增加 1 题,总分值减少 2 分四)简答题:2006 年前为(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2007 年起变为(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题量增加 1 题,小题分不变,总分增加 6 分五)论述题:2006 年前为(每小题 11 分,共 22 分),2007 年起变为(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题量不变,总分减少 2 分六)以下两个情况虽不多见,但也应适当注意:1.2008 年试卷“名词解释题”中有两个小题“表演艺术、叙事”(共 6 分)在《自学》书的“自学”部分没有体现,但在“《文艺概论》大纲”部分有体现2.2010 年试卷的论述题第一题“论述文学艺术反映与科学反映的不同”(10 分),超出了大纲。
题目出自课本第 88 至 89 页总结:-5 -1.就大趋势来看,总题量增加了,由以前的 44 题或者 45 题,变为现在的 50 题,试卷的难度相应地也略有增大2.如果说 2007 年起的题量、分值调整是某种信号的话,那么 2009 年在选择题上的微调是不是某种信号呢?请老师们适度关注3.考卷中偶或出现极少题目超大纲现象4.从近三年的试卷考题统计来看,试卷与试卷间也存在少量的内容重复考现象具体见“二、教学重难点及主要知识点”部分每道题后的已考年份标注注:仅统计了大分值题目,即“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四、建议及备考思路(一)选择题与填空题题量、分值占到 38 题(即整张试卷的 76%)38 分(38%),说明基础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这需要学员们花一定的功夫去细读课本、牢记基础知识点,抱那种光靠背诵一本薄薄的《文艺概论〈自学〉》就能通过考试的思想,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的二)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题量少(12 题,24%),但分值高(62 分,62%),错一题就抵基础题几题,所以就特别重要宜细读课本帮助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多读《自学》浓缩记忆、巩固记忆五、附件:2010 年 4 月真题-1-28064 文艺概论2010 年 4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8 分)1.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首先提出“镜子”说的著名艺术家是( )A.亚里斯多德 B.达·芬奇 C.狄德罗 D.黑格尔2.在中国,比较纯粹的审美表现活动出现在( )A.先秦时代 B.两汉时代 C.魏晋时代 D.隋唐时代3.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一个“自我表现”的观念,实际上专门是指( )A.浪漫主义文艺家及其创作 B.写实主义艺术家及其创作C.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创作 D.荒诞派作家及其创作4.在象征论看来,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 )A.理想的象征 B.情感的宣泄 C.苦闷的象征 D.心灵的幻象5.《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思想家( )A.李斯 B.阮籍 C.刘伶 D.嵇康6.美是数的和谐,即比例,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公元前 6 世纪的(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雅典学派 C.德谟克利特 D.苏格拉底7.作为一门依赖光学技术支持的艺术,电影最初出现在( )A.18 世纪初 B.18 世纪末期 C.19 世纪初 D.19 世纪末期8.在《文心雕龙》中,文学被分为两类,即( )A.文和诗 B.文和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