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近代教育.ppt定稿
22页日本近代教育王海花邯郸县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7月 一 明治维新1 “圣人面南听天下,向明而治”---- 2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朱舜水《凌川 碑阴记》 3 1871年废藩置县,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 制奠定了基础同年设立文部省:这是日本建 立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开始二 日本 近代 教育制度改革三部曲 1 《学制令》 1、1 《学制令》的内容,1872年颁布共有7篇213章 组成涉及中小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学业 、海外留学生规则、学费等等例如:在中央文部行政的统辖下,全国设8个大学区,每 个大学区设立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立210个小学区, 由此全国将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小学分为:上等小学和下等小学,各四年;中学分为 两段,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分为理学、化学、法学、医 学、数理学等8个学科派政府官员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教育;重视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从欧美国家聘请专家、学者到高等学校任教1、2 《学制令》的实施细则: 第一 大力发展小学教育; 第二 迅速兴办师范教育; 第三 一般女子与男子平等受教育; 第四 各大学区逐步设立中学; 第五 小学升级应该严格。
第六 到期务必执行学生学业规定,等等1、3《学制令》的成与败它开创了日本教育的新时代,是日本教育西 洋化的第一步西洋化虽然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始 ,但这个开始却以失败而告终2 《教育令》 2、1 《 教育令》的内容:1879年颁布,共47条,其中小学部分占了大半 ,关于小学和义务教育,把学制规定的8年改为4年 ,在小学的学科设置上更为简单他是对《学制令 》的补充与完善,将教育权下放到地方县,以试图 符合日本的国情对义务教育放松了规定,故又称 《自由教育令》 2、2 《教育令》的实施:放宽了的教育政策反而使得政府的教育受到 了轻视,结果日本的教育反而停滞或退步了有的 地方停止了办学,有的地方为节省经费并校或者废 校有的父母也不送其子女上学2、3《教育令》的成败:使得日本教育进一步西洋化,但因为其过度 自由化而遭到反对,随着自由民权运动被镇压, 1880年年底《教育令》被修改,又恢复了中央集权 的大学区制3《学校令》 3、1 《学校令》的内容:1885年伊藤博文内阁成立,森有礼被任 命为文相,开始了日本教育史上的森有礼改 革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是《帝 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 、《师范学校令》的统称。
3、1、1《帝国大学令》颁布于1886年3月,规定原东京大学改名 为帝国大学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 组成;帝国大学的任务是适应国家的发展需 求,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和技术 的奥秘3、1、2 《师范学校令》颁布于1886年4月,指出师范学校应该培养教 师应有的品德和学识,师范生应具有顺良、信爱、 威重的品质分为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 大类前者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 长;后者由国家设立,培养普通师范学校的老师和 校长以及中学的教师高等师范学校只在东京设立 一所3、1、3 《中学校令》颁布于1886年4月,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 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教育,分为普通中学和高等中学前者修业5年由各府县设置 和管理;后者修业2年,由文部大臣管理高等 中学分科,设有法科、医科、工科、文科、理科 、农科和商科属于大学预科性质 3、1、4 《小学校令》与《中学校令》同日颁布, 把小学分为寻 常小学和高等小学,二者修业均为4年,6-14岁 为学龄期,学龄期儿童必须接受4年的义务教育 注意儿童的身体发育,实施道德教育和国民基 础教育,以及传授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普通知识与 技能。
修改后的《小学校令》特别强调指出,在 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还应该加强国民教育先养兽身,后养人心”3、 2《学校令》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 整的教育系统:直系:高等小学----寻常中学-----高等中学------帝国 大学;旁系:高等小学-----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 学校:4 《教育敕语》1890年10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 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 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 、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 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 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 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 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 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 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 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一德 4、1、1《教育敕语》的解析:叙述了天皇制的根源由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君德 与臣民忠诚的一体关系构成,是“国体之精华”而 教育的根源也由此得出把教育的基本方针与建立 天皇体制结合起来这是这一敕语的本质特征。
接着 又列举了臣民应该遵守的14条德目从家庭伦理道 德到个人道德以及公民的道德逐条加以罗列,这些 德目最终都归结到以国体为基轴的“皇运”扶翼上来 后边强调这些教育观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亘古不 变的真理 《教育敕语》作者:山县有朋 井上毅 元田永孚5 影响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1 山县有朋(1838-1922)(1)颁布《教育敕令》 (2)1890年抛出“利益线”的理论,主张出兵侵略中国 和朝鲜 (3)1894年甲午战争时任第一军司令1889-1890重任 首相,派兵加入八国联军1909年后成为日本的实 际独裁者被称为“军阀王国的始祖”2 伊藤博文(1841-1909)(1) 伊藤博文1885年12月根据他的建议废除太政官 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 臣,并开始起草宪法的任务被誉为“明治宪法之 父”2)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了日本对朝鲜的 侵略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后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3)1898年,戊戌变法时前往北京访问,面见 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改革方针政变后, 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 超逃往日本 1900年创立政友会,自任总裁, 开日本两党政治的先河。
3 福泽谕吉(1835-1901)(1)创办应庆义塾(应庆大学前身) (2)出版一系列著作:《脱亚论》、《文明概略 论》、《劝学篇》 ( 3)创办《时事新报》4 井上毅(1839-1895)(1)1886年在伊藤博文领导下起草日本宪法2)1890年以枢密顾问官身份,与元田永孚等合 作起草《教育敕语》(3) 1893年3月任第二届伊藤博文内阁的文部大 臣为适应日本产业革命的需要,积极提倡振兴实 业教育主持制定《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 学校规程》、《工业教员养成规程》、《简易农学 校规程》和《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教育文件, 为日本实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誉为“实业 教育之父”5 森有礼(1847-1889)(1)1886年3月废止原有的《教育令》,颁布《学校 令》和《帝国大学令》,4月又发布《师范学校令 》、《小学校令》及其他学校通例,确立了日本学 制的基础2)建立大学院及分科大学,重视女子教育和商业教 育,制定《学位令》 (2)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要求青年学生忠 君爱国,提倡顺良、信爱、威严等封建道德, 使日本教育发生了深刻变革,由封建主义教育向 资本主义教育过渡。
(3)主要著作有:《日本教育问题》等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