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A卷(解析版).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gu****iu
  • 文档编号:197839458
  • 上传时间:2021-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4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语 文 (A)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

      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

      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从全社会彻底消失”错误原文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并没有说彻底消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未引述《诗》《春秋》原文语句“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可能会干扰选择,需要注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结合“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分析,“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错误C项,“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错误结合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析,于文无据D项,“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错误结合文本倒数第二段内容分析,推断错误,于文无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材料一: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材料二: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

      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序也”“乐者,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

      我们应当从孩子们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材料三: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同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于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